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斑块这个词,很多人一听就以为是皮肤问题,长了块颜色不一样的东西,不疼不痒,也就没太放在心上。
有人觉得是色素沉着,有人当作老年斑,还有人拿点药膏随便涂一涂,过几天淡了就不管了。但在医生眼里,斑块这事没这么简单。
尤其是出现在一些关键部位的斑块,不光是个表面问题,它背后可能藏着长期代谢紊乱、黏膜损伤,甚至是癌前病变。尤其是反复长、长得快、颜色发黑、边缘不规则这种,更要警惕。
很多人不知道,其实不少恶性肿瘤在早期都有斑块样表现。不突起、不出血、不溃疡,是它们最容易被忽略的特点。
有些斑块和癌症之间关系确实紧密,尤其是反复长在同一个位置,持续几个月以上没消退,这种就不是简单炎症或者过敏能解释的。
数据也不是吓唬人。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指出,有超过22%的头颈部癌症病例,在发病前三个月就出现过“色素改变”或“局部异色斑”。但大多数患者没有重视,当作普通皮肤问题处理,结果错过了早期干预。
最值得关注的,是口腔里的白斑。这个位置一出问题,常常是口腔癌的前奏。嘴里长个白点,不疼不痒,位置常见在舌侧、颊黏膜、牙龈边缘。
有些人以为是被牙齿咬到了,或者是假牙磨到了,结果白斑一两个月都不消,而且表面发硬,边缘不规则,有时甚至融合成片。
口腔白斑在病理学上属于“癌前病变”,也就是在这个阶段进行干预,有机会阻断发展成癌的路径。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一项临床回顾中发现,确诊为口腔癌的患者中,约有36%在6个月前曾发现有白斑,但由于无痛、无明显症状,自行忽略或自行涂药,导致延误确诊。
特别是爱抽烟、爱喝烈茶的人群,长期热刺激会让黏膜表层出现角化,白斑就是角化区域变性的一种表现。如果出现溃破、出血,或者感觉异物感,就更要马上去口腔科或头颈外科处理,别等。
另一个要警惕的部位是女性乳头周围的红斑或色素沉着。这种情况有时候表现为乳头变色、变暗,局部脱屑或瘙痒,看着像是湿疹,但用了药也没效果。
这种情况在乳腺癌里有个特殊类型叫“帕杰特病”,发病部位就在乳头皮肤,它的早期就是像斑块一样的色素改变。
很多女性患者一开始被当作过敏或皮炎治疗,拖了几个月甚至一年,等乳头出现凹陷、渗出才意识到不对,去检查已经是中期乳腺癌。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团队分析过帕杰特病的早期误诊数据,数据显示70%的患者初次被误诊为湿疹或皮肤病,真正确诊时多已发展成浸润性病变。
这个数据说明一个问题,乳头这个位置长斑块,不可以简单下结论。不管有没有家族史,只要反复红斑、脱皮、发黑、渗液,超出两周不消,必须查。
第三个部位是肛门周围的色素斑块。这个位置很多人不好意思说,也不好意思检查,但现实是,肛门区的色素斑变常常被忽视。
有时候表现为小片黑斑或暗红色斑点,表面看着没破,但用纸擦时会发现轻微出血或不适感。
有些人当成痔疮,有些人觉得是皮肤脏了,但医学上有一种特殊病叫“肛周皮肤型黑色素瘤”,初期就是这种毫无症状的黑色斑块,表面没隆起,但细胞已经开始局部恶变。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分析过一组特殊病例,肛门型黑色素瘤发病人群中,早期发现率不足12%。
原因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病人拖延时间太长,发现斑块时不去查,误以为是摩擦引起的色沉。
这种位置的病变进展快,淋巴转移早,一旦晚期,5年生存率不到30%。医生说,宁可白跑一次肛肠科,也不能拖着等它变化才处理。
斑块的问题还不止这些。有些斑块不长在身体表面,而是黏膜下面,也就是内脏黏膜。比如胃镜、肠镜中发现的色素斑或黏膜下斑块,往往是早期癌的前驱病变。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在一项上消化道早癌筛查研究中指出,在50岁以上人群中,胃窦部出现不规则棕褐色黏膜斑块者,其发展成胃癌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约5.2倍。
斑块还可能是某些代谢病在表皮的“警示信号”。例如糖尿病病人常常会在后颈、腋下、大腿根部出现黑棘皮症样斑块,表现为皮肤变厚、颜色变黑、粗糙干燥。
很多人觉得是洗澡没洗干净,其实是胰岛素抵抗造成的角化过度,这种斑块不仅提示血糖问题失控,还有可能是内分泌性肿瘤的早期表现。某些胰腺肿瘤或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在分泌特定激素后,也能让皮肤出现类似反应。
如果某个斑块同时伴随体重突然下降、食欲减退、晚上出汗、反复发低烧,就要警惕是否已经出现系统性肿瘤反应。
恶性肿瘤引发的皮肤反应不是少见,而是早期提示信号的一种。广州南方医院皮肤科分析过肿瘤相关皮肤表现的数据,显示10%的肿瘤患者在确诊前半年就出现过皮肤异常,包括斑块、斑疹、脱色斑等,但没有引起重视。
斑块的颜色也是判断重点。黑色、暗褐色、有光泽的斑块,且边缘模糊不清,摸上去和周围皮肤不一样,这类高风险。
有光泽说明表皮变薄,黑色说明色素细胞活跃度异常。边缘模糊则说明细胞扩散性强,不受局限。
医生会用“ABCD”法则判断斑块风险:A指不对称,B指边缘不规则,C是颜色不均匀,D是直径超过6毫米。如果同时符合两个以上标准,就属于高风险皮损。
问题不在斑块这个现象,而是很多人根本没把它当回事。特别是出现在私密部位的斑块,碍于面子、怕尴尬、怕手术,结果等时间久了才去医院。
医生反复说,斑块本身不一定是癌,但癌前病变早期多是斑块形态。只要抓住窗口期,治疗手段不仅丰富,效果也好得多。
别等它变成隆起、溃烂、出血才意识到严重性,那时候就不再是表皮的病,是系统性的问题了。
未来如果能和AI图像识别结合起来做一个家庭筛查App,就能帮助更多人把小问题挡在家门口,真正实现防癌于未发。这事,值得做。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张玉珍.防动脉硬化预防长斑很关键[J].中老年保健,2014,(04):47.
来源:梁医生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