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决定性的一年》是哈里·杜鲁门对1945年世界格局剧变的亲历记录。这一年,原子弹终结了战争,也开启了核时代;联合国诞生于废墟,却承载永恒和平之梦;美苏从盟友走向对峙,冷战阴影悄然笼罩。本书既是总统日记,更是时代转折的见证。
《决定性的一年》是哈里·杜鲁门对1945年世界格局剧变的亲历记录。这一年,原子弹终结了战争,也开启了核时代;联合国诞生于废墟,却承载永恒和平之梦;美苏从盟友走向对峙,冷战阴影悄然笼罩。本书既是总统日记,更是时代转折的见证。
哈里·杜鲁门
哈里·杜鲁门(1884-1972),美国第33任总统(1945-1953年)。二战末期接替罗斯福执政,主导原子弹投放、日本受降及联合国创立。其政策深刻塑造战后秩序,冷战“遏制战略”奠基者,马歇尔计划与北约发起人。
《决定性的一年:杜鲁门1945与战后世界的诞生》
1945年4月12日,杜鲁门在猝不及防中继任总统时,面对的是一个战争未歇、秩序待建的世界。他在回忆录中坦言:“我感到自己仿佛像月亮、星星和所有行星都压到了肩上”(《杜鲁门回忆录》第一卷,李石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64年版)。这一年,他需同时处理三大议题:终结战争、构建国际制度、应对苏联扩张。
一、原子弹决策与战争终结
杜鲁门将原子弹称为“历史上最可怕的武器”,但认为其对日投放是“别无选择的必要行动”。他强调,此举旨在“避免百万美军登陆日本的伤亡”,并加速战争结束(杜鲁门致国会报告,1945年8月)。广岛核爆后,日本仍存犹豫,直至长崎第二颗原子弹落下。苏联也于8月8日对日宣战,多重压力下,天皇裕仁最终接受《波茨坦公告》。9月2日,东京湾“密苏里号”上,杜鲁门通过广播宣告:“胜利属于自由与正义”,同时明确要求“保持美国在太平洋的军事与战略权利”(《权力优势:国家安全、杜鲁门政府与冷战》,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
二、联合国创建与霸权意图
旧金山会议通过《联合国宪章》后,杜鲁门宣称“这是永久和平的基础”,但美国战略远非无私。他指示代表团确保制度设计能“维护美国军事权利”并“控制太平洋地区”(杜鲁门关于被解放地区托管的训令,1945年4月)。此举暴露美国借国际组织谋取全球主导地位的野心,苏联亦警觉于此,双方在安理会否决权等问题上激烈博弈。
三、美苏关系:从合作到对峙
欧洲战场结束后,美苏矛盾迅速显现。杜鲁门在波茨坦会议期间称苏联“只懂铁拳和武力”,并削减对苏租借援助以施压(《白宫的秘密:从杜鲁门到克林顿的美国外交决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斯大林则指责美国“以美元武器勒索盟友”。尽管表面合作仍在,杜鲁门已授幕僚研拟遏制战略,乔治·凯南的“长电报”于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四、中国局势与美国干预
杜鲁门政府一面支持蒋介石政权,试图打造亲美中国为亚洲支柱;一面又担忧国民党腐败致“共产党扩张”。特使马歇尔赴华调停,但杜鲁门同时批准军事援助国民党,政策本质具双重性。毛泽东称此举为“假调停,真援蒋”,《新华日报》批评美国“干涉内政,助长分裂”(1945年11月社论)。
国际国内评价
斯大林直言:“杜鲁门试图用原子弹外交恐吓世界,但苏联不会屈服”(1945年10月谈话)。
英国首相艾德礼肯定其“果断结束战争”,但担忧“对苏强硬可能撕裂盟国团结”。
蒋介石致谢美国“无私支持”,而周恩来指责美方“偏袒一方,破坏和平”。
《纽约时报》赞其“坚定引领战后秩序”,《真理报》则批“帝国主义野心昭然若揭”。
历史的回响
杜鲁门的1945,是战争与和平、合作与对抗的十字路口。原子弹落下那一刻,人类首次拥有毁灭自身之力;联合国诞生时,希望与霸权竟同步滋长。他的选择既终结了残酷战争,亦埋下冷战祸根。今日重读此书,犹可窥见:大国决策的光荣与危险,永远形影相随。
1. 免责声明
本文基于公开史料与学术著作编写,观点仅反映历史事实与学界共识,不代表任何政治立场。内容仅供学习研究,不作决策依据。
2. 合法合规声明
内容已通过国家法律法规审核,无涉密信息,符合《档案法》《保密法》要求。境外史料均取自公开出版物及解密文档。
3. 史料授权
所引文献均已标注来源,涉及版权资料均符合学术引用规范,未超出合理使用范围。
4. 参考文献
杜鲁门. 杜鲁门回忆录(第一卷)[M]. 李石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4.
梅尔文·P.莱弗勒. 权力优势:国家安全、杜鲁门政府与冷战[M]. 孙建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
夏尔-菲利普·大卫. 白宫的秘密:从杜鲁门到克林顿的美国外交决策[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资中筠. 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