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童年的记忆中,我常常手捧书籍,摇头晃脑,声调起伏地朗读。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再次翻开书页,却常常伴随着一声长长的叹息。正如文学巨匠罗曼·罗兰所言:“人们从未真正读书,只是在书中寻找自我,发现自我,审视自我。”以白居易的名篇《卖炭翁》为例,我们可以窥见唐朝时
在童年的记忆中,我常常手捧书籍,摇头晃脑,声调起伏地朗读。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再次翻开书页,却常常伴随着一声长长的叹息。正如文学巨匠罗曼·罗兰所言:“人们从未真正读书,只是在书中寻找自我,发现自我,审视自我。”以白居易的名篇《卖炭翁》为例,我们可以窥见唐朝时期贫苦百姓的生存状态。而不知何时,我惊觉,我的父亲竟也与那位卖炭翁的命运如出一辙。
我的父亲也曾尝试过经商,但收入始终微薄。在唐朝的那个冬天,一位老翁拂晓便深入山林,备齐了众多木材,并在泥地上挖掘了一个烧炭的坑洞。经过几日的辛勤劳作,木炭终于制成。然而,老翁并未急于将其送往市场。他心中盘算,若是大雪降临,城中的居民对炭火的需求将激增,木炭的价格也会随之攀升。果不其然,天空飘起了雪花。老翁虽然冻得瑟瑟发抖,但心中却洋溢着喜悦。他驾着牛车,踩着积雪,艰难地向城市进发。车轮不时陷入雪坑,他只得奋力推车前行。然而,当他抵达城市时,却发现大雪令市民们足不出户。几名衙役看到老翁,不由分说地将木炭拉入宫中,仅以“半匹红纱一丈绫”作为支付。老翁辛劳多日,却仅获得几两碎银。
我的父亲,自幼生长在湘南罗霄山脉深处,开门便可见连绵的山峦。正如古话所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中有的是木材、柴火、山茶树、野蘑菇、粽叶等资源。春夏季节,父亲辛勤耕作,秋冬农闲时则深入山林伐木。若伐木工作告一段落,父亲便会烧制木炭,等待冬日的来临。尽管父亲烧制的木炭质量上乘,但销路却始终不畅。他只得将木炭卖给集市上的小贩,而小贩们往往借机压价。父亲无奈之下,只得咬牙成交,以免木炭砸在手里。
经过一番计算,父亲的日薪仅为区区一两元,甚至更低。父亲还曾采摘粽叶、野蘑菇等,同样面临销路难题,只能依赖小贩。记得有一次,父亲带着粽叶前往县城,期望能卖个更好的价钱。然而,由于路途遥远,到达县城时已是中午。对城区摆摊地点不熟悉,父亲只能沿街寻找,终于在傍晚时分找到一个摊位,却发现那是他人的定点摊位。天色渐暗,父亲只能在城里住宿,而那天的收入,勉强只够支付住宿费。父亲还种植蔬菜、养猪,但均未致富,仅能维持基本生活。到了六十多岁,父亲的脊背已弯曲,头发斑白,牙齿也掉了几颗。然而,他依旧没有存款,只能依靠种地、养鸡鸭来维持生计。
穷人想要致富,必须打破三种限制。许多人可能会抱怨,为何唐朝的城中会有衙役和宫市?他们为何要掠夺底层民众的财物?时至今日,仍有人抱怨,为何城市不允许摆摊?为何农村人的产品在城里卖不到好价钱?实际上,我们不应仅仅抱怨,而应深入分析穷人为何受限。
卖炭翁和我的父亲都存在一个致命弱点:他们只知道埋头苦干,却不懂得经商之道。在我故乡,有句俗语:“无论你种什么,都比不上二道贩子赚得多。”农民将辛苦种植的农产品卖给小贩,小贩再批量供应给城市市场。小贩的收入,远超过农民。为何勤劳的农民收入微薄,而中间商却能轻松赚取丰厚利润?答案在于信息的掌握。在信息时代,我们可以通过手机和网络平台获取和传递信息,而在没有手机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市场调查、书信等方式来获取信息。信息的畅通无阻,可以减少无效劳动,提高收入。
致富需要打破知识的限制,不要长期依赖低层次的体力劳动来换取微薄收入。烧炭、卖炭是体力活,同样,种地、养鸡鸭、伐木等亦是如此。这些工作虽然辛勤,但收入有限。正如孟子所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若能运用机械,则能事半功倍。将体力劳动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和技能提升上,效果将大不相同。
致富需要打破地点的限制,不要局限于贫穷的山区。作为70后,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家贫走四方”的好处。许多人离乡背井,到外地打工,收入远超父辈。为何要坚守在穷山恶水之间?应该选择信息发达、交通便利、有工厂和职业机会的地方定居。许多年轻人迁往城市,不仅自己的生活得到改善,子女也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从而实现几代人的富裕。
穷人需要的并非同情,而是改变。任何时代,都有穷人和富人。他们的本质区别在于认知、赚钱的方式和居住地点。我的父亲,沿袭了卖炭翁的生活方式,勤劳一生,却未能致富。或许你的父亲亦是如此。作为后代,我们应以父辈的经历为鉴,汲取经验教训,积极寻求改变。自古以来,贫穷促使我们思考,改变则带来通达。
来源:紫萱生活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