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丨注意预防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感、手足口病、蚊媒传染病、结核病入学筛查及食源性疾病等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2 10:30 2

摘要:九月的阳光褪去炽烈,清晨微凉、午暖夜爽,正是登高望远、郊野漫步、亲近自然的好时节。

2025年9月

健康提示

-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宣传平台 -

金风送爽暑气收,桂影斑驳秋意柔。

九月的阳光褪去炽烈,清晨微凉、午暖夜爽,正是登高望远、郊野漫步、亲近自然的好时节。

随着新学期全面开启,中秋、国庆双节临近,学生集中返校、探亲出游交织,人群流动与聚集明显增加;昼夜温差加大,秋雨连绵,呼吸道传染病、蚊媒传播疾病及食源性疾病等健康风险仍需警惕。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宣传平台提醒您关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感、手足口病、蚊媒传染病、结核病入学筛查及食源性疾病等。

一、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9月正值各大中小学、托幼机构集中开学,新生流入、易感人群聚集,教室、宿舍、食堂等密闭或半密闭场所易造成呼吸道、肠道等多种传染病的交叉传播,出现聚集性和暴发疫情的风险显著升高。

1.疫苗接种:

查验入托入学预防接种证,针对有疫苗预防(非免疫规划)的传染病如流感、水痘、出血热等,建议遵循国家接种程序,自愿、知情、自费接种。

2.日常监测:

严格落实晨午检、因病缺勤登记、因病追踪、病愈返校及日常通风消毒制度,密切留意学生及幼儿的健康状况,着重防范呼吸道及肠道传染病聚集性病例和暴发疫情。

3.健康教育:

结合秋季高发疾病特点,面向学生、教职工和家长开展集中宣传,普及手卫生、咳嗽礼仪、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知识。

4.食品安全:

开学前对食堂、饮水设施进行全覆盖排查,彻底清洁消毒;

对自备水源、二次供水进行水质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严防食源性和水源性疾病。

二、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来势汹汹,它不同于普通感冒,起病急骤,高热、头痛、乏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明显,部分患者还会伴有咳嗽、咽痛、流涕等呼吸道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儿童、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者感染流感后,还可能引发肺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健康提示

1.接种疫苗: 预防流感,接种流感疫苗是最有效的手段,建议每年接种含最新流感病毒毒株的疫苗。

2.较少聚集:在流感高发季,尽量少去人员聚集、通风不良的场所,如商场、影院等。

3.注意个人卫生: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避免飞沫传播,用过的纸巾及时扔进垃圾桶。

4.保证充足睡眠:每晚尽量睡足7-8小时,让身体得到充分休息,修复免疫系统。

三、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5岁以下儿童高发,患儿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密切接触是主要传播途径。

9月托幼机构、小学新生集中,易出现班级或家庭聚集性疫情,家长及托幼机构应重点防范。

1.疫苗防护:

接种EV71疫苗,有效预防EV71型所致手足口病,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

2.个人卫生:

饭前便后、外出后、接触口鼻或疱疹分泌物后、更换尿布后,用流动清水和肥皂彻底洗手。

3.环境清洁:

每日开窗通风2–3次,定期清洗消毒衣物、被褥及儿童玩具、餐具。

4.减少聚集:

流行期间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

5.避免接触:

不与发热、出疹患儿密切接触。

6.及时就医:

出现发热、皮疹(特别是肛周皮疹)或口腔溃疡等症状时,尽早就医并居家隔离至痊愈。

四、蚊媒传染病

虽已入秋,但9月平均气温仍高、雨日不减,蚊媒活跃,加之中秋、国庆双节临近,出省出境游高峰,登革热、基孔肯雅热、乙脑等输入及本地传播风险持续攀升,需重点防范。

1.疫苗接种:

适龄健康儿童应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的要求及时全程接种乙脑疫苗。

2.防蚊灭蚊:

居家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室内可合理使用电热蚊香液、杀虫气雾剂等;社区、物业集中开展成蚊消杀。

3.环境治理:

清除家庭及单位内外积水,定期清理“翻盆倒罐”。

4.个人防护:

避开蚊虫活跃时段与场所,穿长袖衣物,涂驱避剂。

5.关注流行区疫情:

出行前查询目的地疫情信息,做好驱蚊防蚊准备。

6.及时就医:

做好健康管理,自蚊媒传染病流行区返回后,如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皮疹、关节疼痛、抽搐、嗜睡等可疑症状,立即就诊,并告知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

五、结核病入学筛查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以肺结核最常见,患者咳嗽、打喷嚏或大声说话时产生的飞沫可传播结核菌。

学校人员密集、接触密切,易发生校园传播,秋季开学尤需警惕。

通过入学体检,及时发现新生中的肺结核患者,并采取干预措施,能有效遏制结核病在校园中的传播,保护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

1.入学筛查:

学校和托幼机构要做好入学新生及教职工的结核病筛查工作,将结核病检查项目作为新生入学体检和教职员工常规体检的必查项目。

2.健康监测:

严格落实晨午检和因病缺勤追访,发现疑似症状立即送定点医院并24小时内报告辖区疾控中心。

3.主动报告:

学生出现咳嗽、咳痰≥2周、咯血、低热、盗汗等可疑症状或被诊断为肺结核,须立即向学校报备,不隐瞒、不带病上课。

4.规范治疗:

遵医嘱完成全程规范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可治愈。

5.通风消毒:

教室、宿舍每日开窗通风不少于2次,每次30分钟以上;对高频接触表面定期消毒。

6.个人防护:

倡导勤洗手、戴口罩、咳嗽礼仪,减少近距离接触,增强营养与锻炼,提高抵抗力。

六、食源性疾病

9月,全国气温虽开始回落,但“秋老虎”与早晚温差大的特点,为细菌繁殖和食物变质创造了条件,食源性疾病发生的风险仍较大。

1.食材选购:

采购新鲜、无腐败变质原料,拒绝“三无”及过期食品。不随意采食野生蘑菇和植物。

2.加工储存:

生熟食品分开加工和存放,避免交叉污染;食物要烧熟煮透,剩菜剩饭及时冷藏,食用前彻底加热。

3.个人卫生:

加工食品前、饭前便后要勤洗手,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4.安全就餐:

选择卫生条件好、信誉度高的餐饮场所就餐。

5.饮用水安全:

饮用烧开的自来水或正规品牌的瓶装水,不喝生水,避免饮用来源不明的水。

6.及时就医:

出现腹泻、发热、腹痛等症状,尽快前往医院就诊。/健康科普

信息来源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