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国子监的“辟雍”、曲阜孔庙的“金声玉振”、歙县渔梁坝的“安澜”……如果把中国地图上的古匾额一盏盏点亮,我们会看见一条远比长城更绵长、比运河更蜿蜒的文化长河。它从先秦的“衡门”流出,穿过汉唐的里坊,在两宋的坊巷牌楼里转折,又在明清的会馆与牌坊间浩荡成势,最终
——门楣之上,家国之间
北京国子监的“辟雍”、曲阜孔庙的“金声玉振”、歙县渔梁坝的“安澜”……如果把中国地图上的古匾额一盏盏点亮,我们会看见一条远比长城更绵长、比运河更蜿蜒的文化长河。它从先秦的“衡门”流出,穿过汉唐的里坊,在两宋的坊巷牌楼里转折,又在明清的会馆与牌坊间浩荡成势,最终漫流到今天仍被叫作“稻香村”“同仁堂”的老店门楣之上。匾额,是中华民族为自己写下的“立体国史”。
一、字少而意长:一块匾就是一部极简中国史
《说文解字》释“扁”为“署门户之文也”。最初,它只是一栋建筑的“身份证”。东汉以后,制度化的“表闾”出现,《后汉书·百官志》规定:凡孝子顺孙、贞女义夫,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从此,门楣上的两三字便兼具史书与勋章的双重身份。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御书“天波杨府”赐给杨业家族,并诏令“文官落轿、武官下马”;明崇祯三年(1630),山西解州关帝庙得崇祯帝赐“义炳乾坤”匾,黑漆金字,字径三尺,以彰关羽“大义参天”。到了清代,祝寿、旌节、科举、商业各类匾额竞相涌现,形成“无处不匾、无门不匾”的盛况。
沙孟海为灵隐寺题匾“大雄宝殿”
“同仁堂”现在的匾额是启功先生所题
顺治皇帝亲题的乾清宫牌匾 “正大光明”
匾额的文字极少,却可补正史之缺。北京皇史宬的满汉合璧“皇史宬”匾,顺治十四年(1657)依照明代原匾改书,成为明清鼎革之际“因旧制以存国体”的实物证据。1912年孙中山欲将天安门外的“大清门”改刻为“中华门”,拆下石匾才发现背面竟已有“大明门”三字——原来清人二百七十年前即“反刻复用”,历史在此处完成了一次沉默的轮回。
二、木石为纸:工艺里的中国审美
传统匾额讲究“三分字、七分做”。一块上好银杏木,需在阴凉处自然风干两年以上,以防日後开裂;黑漆以生漆调烟灰,反复髹涂二十道;贴金用“九八金箔”,每平方寸须贴满144片,再以玛瑙轧子压实。乾隆御笔“真趣”匾为书卷形,外框浮雕云纹,金箔厚达0.3微米,至今两百五十年仍灿然若新。
徽州砖木“三雕”、潮州金漆木雕、北京景泰蓝匾、晋中堆锦匾……地域工艺的差异,使匾额成为流动的“地方志”。苏州园林的“留园”匾,以银杏板浅刻再嵌以青灰砖,水墨淡雅;而晋商大院“大德恒”匾,通体朱红堆金,张扬着票号富甲天下的底气。
三、教化与生意:匾额里的中国伦理
匾额首先是国家教化的“扩音器”。明清两代,凡孝子节妇须由县、府、省三级核实,最终经礼部题请皇帝降旨,才得以建坊立匾。一块“贞松永茂”背后,往往是一生泣血守节;而“状元及第”的金字,则让整条街巷在一夜之间沸腾。
都一处 郭沫若题
宝古斋 翁同龢题写
六必居 明朝大学士严嵩题写
鸿宾楼 清朝两榜进士于泽久题写
全聚德 乾隆御笔题写
它也是民间商业的“信用状”。乾隆四年(1739),北京同仁堂开业,店主乐显扬恭请大学士鄂尔泰手书“同仁堂”三大字,悬于前门外大栅栏。此后每逢“二月二”,掌柜率众“净匾”,三位优秀员工以新绸蘸松油轻拭金字,百年不辍,成为品牌最庄重的仪式。
匾额甚至参与外交。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入天津,鼓楼南“隆顺榕”药铺被炮火所毁。店主卞豫东以残匾为凭,向汇丰银行借款三千两白银,迅速复业,洋人亦因“老字号”金字而给予信用。一块匾,在当时竟抵得上一纸国债。
四、消失与重生:当代中国的匾额命运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城市扩建、乡村拆迁,“水泥森林”取代木构古建,匾额也随之大批消失。据北京文物局2018年调查,北京地区17处重要文保单位仅存满汉文匾额31块,其中完整原物不足半数。
然而,匾额并未终结。南京科举博物馆把“状元及第”匾做成AR互动,游客扫码即可“披红簪花”;山西高平“喜镇苏庄”把废弃祠堂的“福寿康宁”匾改造成民宿门牌,入住者需先学“拓匾”体验;2019年,B站UP主“古月匾额君”直播修复“泽被桑梓”残匾,吸引百万网友围观,弹幕直呼“字字都有心跳”。
2024年,国家文物局启动“门楣计划”,对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尚存的传统商业匾额进行普查、登记、数字化。或许再过十年,当我们用手机NFC轻触“张小泉”剪刀铺的匾额,屏幕会弹出咸丰六年(1856)的创办故事、民国三十七年(1948)的火灾档案、以及今日锻打钢材的质检报告——历史与当下在一尺金漆木板上握手言和。
从“清风徐来”的水榭,到“普天同庆”的皇城;从“耕读传家”的柴扉,到“货真价实”的市廛,匾额以极简的汉字、极繁的工艺、极重的情感,为中国人的日常空间注入超越日常的意义。它让建筑有了姓名,让道德有了高度,让历史有了温度。
今天,当我们抬头看见那些被风雨剥蚀却依旧倔强的木石,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几个字,而是一个民族把信仰、审美、伦理与历史浓缩在门楣上的深情——那便是“匾额里的中国”。
来源:高德国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