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赴港大:53岁赵文卓的“骄傲”与我们的焦虑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1 19:19 6

摘要:8月30日,一条“赵文卓送18岁大女儿去港大”的消息把微博冲得沸反盈天。53岁的硬汉爸爸、12岁就送出国的小玫瑰、瑞士的“最高成就大奖”、香港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每一个关键词都像在普通家长心里扔下一颗深水炸弹:原来星二代卷起来,连呼吸都是降维打击。

8月30日,一条“赵文卓送18岁大女儿去港大”的消息把微博冲得沸反盈天。53岁的硬汉爸爸、12岁就送出国的小玫瑰、瑞士的“最高成就大奖”、香港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每一个关键词都像在普通家长心里扔下一颗深水炸弹:原来星二代卷起来,连呼吸都是降维打击。

29日,网友在机场偶遇赵文卓张丹露,一句“刚从香港回来”轻飘飘地回应了所有猜测。

没有前呼后拥的助理,也没有长枪短炮的跟拍,只有两口子的空行李箱和微红的眼眶。有人调侃“最高调的是最低调的送娃”,我却看到一对普通父母把不舍咽进喉咙的样子——再豪门的爹妈,也怕孩子离家那一刻的回头。

国内媒体只给了六个字,翻墙把瑞士萝实学院的官网翻了个底朝天。原来这个奖一年只给一个人,英文叫“Prix d’Excellence”,不仅看成绩,还要看领导力、社区贡献、艺术体育有没有“六边形”拉满。小玫瑰同时拿了生物奖和艺术奖——相当于理科状元+文艺骨干,怪不得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用中文说了句“玫瑰,谢谢你把亚洲的勤奋带到阿尔卑斯”。

网上骂声也不少:“这么小就扔出去,亲情不要了?”我扒到张丹露2020年的一条微博,瞬间破防:冬天瑞士雪厚半米,玫瑰第一次发高烧,哭着喊妈妈。

张丹露连夜飞13小时,隔着隔离玻璃给孩子比“加油”手势。那一刻,她不是明星老婆,只是一个想替女儿发烧却不能的妈妈。后来玫瑰在日记里写:“我要快点好起来,不然妈妈的眼泪会把机场淹了。”

很多人以为“星二代”考上名校=人生通关。我算了下时间线:玫瑰7月毕业,8月走秀,9月入学,无缝衔接。可港大一年级淘汰率12%,生物系更是地狱模式。

赵文卓私下跟朋友透露:“已经联系好实验室,孩子想读神经科学,将来做脑机接口。”——听听,这才是人家的“一年级计划”。

26日,赵文卓晒出和女儿的T台同框。53岁的人,背笔直、下颌线比我的职业规划还清晰;18岁的玫瑰,一米七五,肩颈线像瑞士雪山滑下来的直线。

评论区高赞:“复制粘贴的骨相,老天爷偏心到离谱。”我却注意到一个细节:玫瑰下台后第一时间把西装外套披在爸爸肩上,小声说:“空调冷,别着凉。”硬汉赵文卓瞬间红了眼眶。

不是钱,不是名校,是人家把“选择”变成了“选择更好”。12岁出国,是因为读得起更看得远;拿最高奖,是因为请得起私教更舍得放手;上港大,是因为早就铺好了实验室的推荐信。但剥开这些资源,真正刺痛我们的是:玫瑰把一手好牌打出了王炸,而我们很多孩子,还在为能不能摸到牌桌而挣扎。

赵文卓曾说:“练武的人信命,但更信每一天挥汗如雨的早上。”玫瑰的路我们复制不了,但起码可以学他一点:别把“普通”当借口,别把“躺平”当解药。毕竟,人生这场走秀,没人替你走台步。

来源:西柚不爱吃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