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巍巍太行,苍翠如黛。汽车沿山路盘旋而上,驶过20余公里的险峻弯道,在太行山支脉苍峪山深处,一个宁静祥和的小山村渐次显露——这里便是海拔近千米的卫辉市狮豹头乡柳树岭村。80多年前,一段波澜壮阔的烽火岁月在此深藏。秋意初显,山风轻拂,八路军太行军区第七军分区司令员
巍巍太行,苍翠如黛。
汽车沿山路盘旋而上,驶过20余公里的险峻弯道,在太行山支脉苍峪山深处,一个宁静祥和的小山村渐次显露——这里便是海拔近千米的卫辉市狮豹头乡柳树岭村。80多年前,一段波澜壮阔的烽火岁月在此深藏。秋意初显,山风轻拂,八路军太行军区第七军分区司令员皮定均将军与抗日军民共同书写的英雄史诗,至今仍在山间热烈传颂。
高高飘扬的红旗,根植于心的信仰,历经时间洗礼,依然璀璨如初。
1943年9月,皮定均任太行军区第七军分区司令员。第七军分区以林县、辉县为基地,不断向南推进,开辟了新乡大片根据地。
根基:军民同心 生产自救固后方
层叠的绿浪随风翻涌,饱满的谷穗压弯谷秆,田间一片丰饶景象。
“听山上的老人们讲过,史料也有记载,当年旱灾、蝗灾严重,加上战乱频仍,土地贫瘠,老百姓食不果腹,是皮司令带领大家开荒种田、生产自救......”柳树岭村党支部书记咸合军立于田埂,将记忆拉回到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年代。
1943年9月,为粉碎日军对豫北和豫西的残酷“扫荡”,皮定均临危受命,担任太行军区第七军分区司令员,领导林县、汤阴、淇县、新乡、辉县、获嘉、汲县7县开辟豫北抗日根据地,与日伪军展开“蚕食”与反“蚕食”的激烈斗争。
“与乡亲同甘共苦。”部队初到之时,田野荒芜,皮定均如此下令。对群众的“给予”和对部队的“节省”,在战士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在耕耘的土地中深植。
对群众,皮定均念兹在兹,他派人四处采购麦种,分发给没有麦种的穷苦百姓。对部队,他带头挖野菜、采树叶,只为把更多的粮食留给群众。一手执锄、一手握枪,部队官兵在战斗间隙垦荒种植,仅在柳树岭村一带就开垦荒地近千亩。
皮定均司令部旧址
“八路军来了,亲人来了!”村民口口相传。
“八路军的胜利,要靠两座大山,一座山是太行山,是作战的根据地;一座山是人民群众,是胜利的根基。”皮定均一边组织开展生产自救,一边推进减租减息,废除苛捐杂税,让农民真正拥有了自己的劳动果实,生产热情空前高涨。
军民同心战饥荒,纵使荒野不辞远。军与民携手苦干,灾荒终被战胜。
阳光炽烈,记者穿过密密匝匝的植被丛,皮定均当年带领军民开荒种田时留下的石庵默然呈现,它静立如碑,见证着那段峥嵘岁月。
“种田开荒地,心念皮司令!”柳树岭村群众对皮定均的感恩与怀念,如太行山石,风雨不改,永存不移。
筋骨:厉兵秣马 双拳并举扩武装
皮定均司令部旧址
青石灰瓦的皮定均抗日司令部旧址肃立于山峦之间。锈迹斑斑的煤油灯、简陋的木板床、蒙尘的军用水壶......每一件旧物,仿佛都在无声诉说着那段枕戈待旦的抗战历程。
“第七军分区成立之初,干部极为匮乏,开会常常只有十几个人......”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党史工作一科科长辛燕宏介绍说,面对重重困难,皮定均果断推出新的干部任用和组织建设举措。
“新区好比新开垦的土地,播下人才良种,才能生根发芽,长出壮苗。”“斗争靠武装,开辟新区要靠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两只拳头’一起挥动才有力量。”皮定均的话语清晰而坚定。
“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第七军分区创立初期缺乏电台和电线,通信时常中断。皮定均组织力量从敌军手里夺取装备,仅一个月便割收电线近两万斤,使辉县、汲县、林县等根据地通了电话。日伪的通信网被破坏,反倒成了“聋子”“哑巴”。
冬夜深沉,薄壁战斗打响。皮定均指挥一团、三团疾行百里,夜围辉县薄壁镇,经4小时激战,歼敌200余人,缴获的物资足足装满了40辆车,战斗取得重大胜利。
“这支来自人民、心系人民的军队,在不到一年时间里,主力部队扩展至8000余人,民兵数量增长到3万人。”辛燕宏说。深厚的军民鱼水情与无穷的群众智慧,使豫北抗日武装在极端困难中发展壮大,成为插在敌人心脏的一把尖刀。
烽火:血战豫北 英雄赞歌铭青史
皮定均司令部旧址
司令部旧址作战室内,一面斑驳的墙壁上仍悬挂着当年的豫北地区作战图。“这张图,就是皮司令指挥作战时所用的。”咸合军指向地图正中,“看,这个醒目标注的位置,就是我们柳树岭村。”
“从这里向东,可直逼安阳,威胁敌人巢穴;向南,可抵达黄河渡口,挺进中原,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辛燕宏介绍。就是在这间作战室里,皮定均运筹帷幄,指挥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取得了一系列振奋人心的胜利。
1943年11月,为扩大根据地,皮定均指挥第七军分区基干团和汲县县大队,在参谋长张介民的带领下,悄然突袭日伪设在芳兰的据点。部队行动隐蔽,配合默契,经过一夜激烈交战,成功歼灭和俘虏日伪军100余人,缴获步枪百余支、机枪一挺。皮定均将所获武器全部加强县大队装备,使其战斗力迅速提升。
皮定均司令部旧址
1944年6月,一个暴雨如注的夜晚,皮定均率部队从柳树岭村出发,艰难行军20多公里,奔袭辉县张村敌据点。战斗在凌晨4时打响,迷梦中惊醒的伪军仓促应战。面对八路军多方向攻击,敌人溃不成军,最终挂出白旗投降。这场战斗摧毁了日伪盘踞多年的巢穴,俘敌20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200余支、弹药无数。张村大捷,粉碎了“日军在平原地区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鼓舞了太行军民的抗战信心。
从1943年9月到1944年9月,皮定均指挥部队与日、伪、顽、匪作战300余次,屡建奇功,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皮司令用兵如神”的美名,至今仍在豫北群众中流传。
传承:薪火相传 振兴乡村续华章
青山依旧,山河无恙。往昔的烽烟散尽,今日的柳树岭已换了容颜。
初秋时节,天高云淡,风里弥漫着草木的清香。“原来不足3米宽的土路变成了6米宽的柏油路,污水管网、改厕都已经完成,6个自然村将全部通上自来水......”咸合军带着记者边走边看。明媚的阳光下,村口“永远跟党走”几个大字熠熠生辉。
不远处,正在施工的瞭望台即将竣工,届时将把村中道路连成3条环线。登高远眺,绿意尽收眼底。“就是要一红一绿,相得益彰。”咸合军说。
何为一红一绿?原来,依托皮定均抗日司令部旧址,柳树岭村正着力打造“红色记忆、云中太行”主题村落,通过用活红色资源、壮大集体经济、改善人居环境,推进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深度融合,全面建设省级红色美丽村庄。
“当年皮司令带领军民开垦的荒田,不久后将成为红色文化核心区。”咸合军接着介绍,核心区将农业体验与红色旅游、红色研学有机结合,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农耕劳动,感悟革命岁月。
同时,村里还恢复了抗战情报传递点、抗战山洞会址等历史场景,复原战壕、掩体等设施,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和参与度。
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着人们追寻的脚步。
“爸爸,这是什么刀?这是真的手榴弹吗?”在皮定均抗日司令部旧址,一个男孩儿好奇追问。得知展柜中缴获的是日军军械时,男孩儿眼中满是崇敬。男孩儿的父亲贾军告诉记者,去年他们就来过这个教育基地,生动真实的展览带给孩子很大触动,这次专程从新乡驱车两个小时,带着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再来接受红色教育。
作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和老区精神示范基地,这里近年来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聆听革命故事,感悟红色精神。
晌午时分,农家地锅里饭香四溢,牛红梅和爱人热情地招呼客人。开办农家院3年来,他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柳树岭村,已有10家这样的农家院和民宿。“村里鼓励和支持农家乐改造提升,下一步将继续盘活闲置房屋,通过村民入股、引进社会资金等方式发展民宿,让更多村民的生活好起来。”咸合军信心满满。
今日柳树岭的风车天路
英雄史诗,太行见证。正如《在太行山上》所唱:“千山万壑,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万众一心、敢于胜利;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太行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皮定均与豫北抗日军民书写的壮丽史诗,正在凝聚成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汇入时代发展的洪流,成为激励我们砥砺前行的磅礴力量。(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宗斌)
本版由新乡市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审核 摄影:白有镇 樊荣新 张延
□监制:张 哲 王高峰 □统筹:赵新颜□策划:白有镇 □执行:石 敏 □美编:程晓华
编辑:杨璇
来源:新乡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