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国家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公立医疗机构践行政府办医的公益属性,在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侧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在此基础上,国家卫生健康委于2015—2020年连续实施两轮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于2023—2025年在全国实施改善就医感受
近年来,国家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公立医疗机构践行政府办医的公益属性,在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侧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在此基础上,国家卫生健康委于2015—2020年连续实施两轮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于2023—2025年在全国实施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于2025年在全国卫生健康系统组织实施八件为民服务实事项目。这期间,广大医疗机构始终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紧抓群众看病就医过程中的难点、堵点、痛点,探索在先、开拓在前,改革在先、服务在前,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系列成果。
即日起,中小卫开设“医路为民”专栏,从医疗机构管理者视角,介绍和总结各医疗机构深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健康问题的经验与思考。
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加快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下称“浙大邵逸夫医院”)深刻践行“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直面群众看病就医中的难点、堵点与痛点,积极探索医疗服务普惠的“最优解”。近年来,浙大邵逸夫医院聚焦制约医疗服务公平可及的三大突出矛盾——基层人才困局、地域医疗鸿沟、边疆资源短板,以系统思维和创新举措精准发力,推出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健康惠民实践,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和幸福感。
破局基层“人才难”
编织县乡村一体人才网络
当前,我国不断推动医疗资源区域协调发展,各地防病治病能力有了极大提升,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地处偏远县域乡村的机构,仍客观上面临人才“招不来、留不住、用不好”的困境,医疗卫生服务进一步均等化也因此受到制约。针对这一痛点,浙大邵逸夫医院立足助力县域医共体建设经验,前瞻性地提出并实施“省编县用”柔性帮扶机制,并进一步提出“县聘乡用”破解之道。
浙大邵逸夫医院在浙江省龙游县率先实施“省编县用”柔性帮扶机制,选派院内骨干专家,带着编制、技术和经验“组团式”下沉至县级医院。近年来,浙大邵逸夫医院多名急诊科医生通过此模式,长期驻点县级医院,不仅直接参与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更将省级医院的救治理念、操作流程和管理模式“移植”到基层,并辐射带动了科研协作、继续教育项目开展、远程医疗协同及医共体整体服务能力提升,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关键转变。
浙大邵逸夫医院的先行探索,与国家深化医改的方向高度一致,也契合了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要求。基于长期的深入调研与基层探索,浙大邵逸夫医院进一步提出通过“县聘乡用”破解基层人才难相关建议。
“县聘乡用”是基层医疗人事管理模式的一种创新,其核心在于由医共体牵头单位县级医院统筹使用县域内医疗卫生编制资源,统一招聘人员,并建立“定期轮转”机制。具体实践中,新招聘人员完成规范化培训后,在医共体内进行有序轮岗,即部分时间在县级医院提升能力,部分时间下沉到乡镇或村级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这一创新旨在从根本上盘活编制资源,畅通人才在县、乡、村三级的流动通道,让人才资源真正“活”起来、“沉”下去,从而实质性地缓解基层引人难、留人难问题。
“省编县用”“县聘乡用”的双轨并行基层人才策略通过机制创新,同步推进县域内人才统筹调配和省级优质资源下沉,构建起“省级支持县级、县级辐射乡村”的人才流动体系,系统破解基层医疗“人才荒”的结构性难题。
近期,浙江省卫生健康委等6部门联合印发《浙江省县域医共体医疗卫生人才“县乡村一体化”管理改革试点方案》,指出要以“编制、招聘、使用、保障、医保”五个“一体化”为抓手,以全员岗位管理、薪酬管理为核心,实现医共体编制县级统管、人员合理流转轮换,推动基层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方案目前已在杭州市淳安县、舟山市岱山县等11地开展试点,浙大邵逸夫医院对基层人才管理模式的探索已从建议、试点上升为省级政策。制度的进一步落地细化,有望为全省乃至全国破解基层人才困局提供可借鉴的“浙江方案”。
打通时空“资源阻”
构建云端健康服务新生态
在精准补强县域医疗体系人才薄弱环节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打破时空限制,使优质医疗服务更广泛、更高效地覆盖不同地域人群,成为医院深化普惠医疗的关键命题。
这一探索始于对就医全流程的重塑与优化。浙大邵逸夫医院以数字化为核心引擎,在国内率先实现医疗服务全流程移动智慧化改造。患者通过智能手机即可完成精准预约、智能导诊分诊、在线候诊查询、报告获取、医保移动支付、处方流转及服务评价等所有环节,显著提升就医效率与体验。基于此,浙大邵逸夫医院进一步构建了以分级诊疗为核心的“邵逸夫互联网医院”平台,搭建“省级专家—县区医生—社区医师”三级协同网络,实现慢病在线复诊、省级医保结算及药品配送。目前,该平台已累计接入国内医疗卫生机构7800余家,线上活跃医生达40万余名。
聚焦普惠可及,浙大邵逸夫医院创新性地提出“将健康服务延伸至家庭客厅”。针对老年群体触网难、健康管理需求高的特点,浙大邵逸夫医院上线“邵逸夫健康”数字电视专区,集成健康科普宣教、专家预约挂号、视频问诊咨询、个人健康档案查阅等综合服务于电视大屏,6600万浙江居民通过遥控器即可在家中便捷获取权威健康资源。此举有效弥合“数字鸿沟”,推动疾病关口前移,特别是为老年群体打通了健康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在夯实基础服务的同时,浙大邵逸夫医院持续推动前沿医疗技术向纵深攻坚。远程协同能力在急危重症救治领域实现关键突破,例如借助浙大邵逸夫医院牵头研发的“5G+AR远程急救系统”,基层医生可通过可穿戴增强现实(AR)设备将急救现场画面实时传输至省级专家终端,在远程指导下进行紧急处置。近年来,浙大邵逸夫医院还依托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率先推出远程联合门诊、远程超声检查、5G超远程机器人手术等远程医疗应用场景,实现三甲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多点联动对接,形成“智慧医疗+医联体+医共体”的立体化服务网络,显著提升山区、海岛等偏远地区的医疗服务可及性。
织就边疆“健康网”
大力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在国家持续推进医疗援疆的背景下,2021年,浙大邵逸夫医院牵头建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首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新疆兵团阿拉尔医院(下称“浙大邵逸夫医院阿拉尔医院”),开启了优质医疗资源精准输入边疆的新实践。
阿拉尔市地处南疆中心,辐射周边五地州300余万人口,但过去受限于医疗条件,居民往往需要多方辗转寻求优质医疗服务。面对这一现状,浙大邵逸夫医院阿拉尔医院定位为建设区域性医疗高地、联通中亚地区医疗网络的核心引擎,实施品牌、管理和技术的“三平移”战略。
在学科建设方面,重点推动新生儿科等空白学科实现“从无到有”的奠基,支持急诊科等薄弱学科完成“从弱到强”的转型,并成功帮助微创中心建设成为区域标杆平台,逐步构建起覆盖关键领域、满足当地需求的学科集群。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中唯一同时承担医共体建设任务的机构,浙大邵逸夫医院阿拉尔医院帮助团场医院规划建设特色专科34个,组织850余位骨干下沉带教帮扶,将能力提升的触角有效延伸至全域。
让当地患者能够就近医治疑难重症和少见病、罕见病,是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核心价值。浙大邵逸夫医院阿拉尔医院联合浙、疆两地临床团队成功实施的以5G超远程机器人肝胆手术为代表的多项标志性技术均为国内首次开展。两地临床团队还向阿拉尔市引入了一系列已在浙大邵逸夫医院院内成熟应用的高难度术式,显著提升了当地医务人员救治疑难危重症患者的技术水平,使许多以往需要跨省求医的患者能在本地得到有效救治。
此外,浙大邵逸夫医院阿拉尔医院还在建设之初前瞻性地融入了“平急、平疫、平战”理念:建成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力量,开通新疆首例沙漠救援陆航通道,构建覆盖600公里半径的“空地一体化”医疗网络;在应对公共卫生事件方面,成功平移并应用浙大邵逸夫医院发明的“平疫结合”快速切换病房方案,实现普通病房与传染病病房的快速、安全转换,有效解决“疫时床位紧张、平时资源浪费”的难题;同步建设具备防化、防核、防生物武器能力的战备医疗设施,切实履行戍边卫民的使命。
四年来,浙大邵逸夫医院阿拉尔医院的建设得到了当地群众的高度认可。未来,浙大邵逸夫医院将持续深化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努力扩大高质量医疗服务辐射范围,让边疆群众共享健康中国建设成果。
文: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 蔡秀军
编辑:王祎然
审核:孔令敏 杨金伟
制作:中小卫1号
本文来自【中国卫生杂志】,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