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血脂高了,是不是就得马上吃药?”“医生说我血脂不正常,可我精神状态挺好啊,真有问题吗?”“听说有研究说血脂高不一定要治,真的假的?”
“血脂高了,是不是就得马上吃药?”
“医生说我血脂不正常,可我精神状态挺好啊,真有问题吗?”
“听说有研究说血脂高不一定要治,真的假的?”
不少人在体检报告上看到“高血脂”这三个字时,心里会咯噔一下。
但紧接着,又会冒出一大堆问号。尤其是近两年,一些研究开始在网络上传播,比如“某大学研究:血脂高可能不需要治疗”,甚至还有人说“长期吃降脂药反而伤身”。这些说法看起来似乎有点道理,但真要信了,后果可能比你想象得严重得多。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一聊这个话题,顺便把那些看似合理、实则误导的说法,给它一一掰开揉碎了讲清楚。
先说说,大家都在议论的“东京大学研究”。
这项研究的确存在,它指出:在部分老年人群体中,适度升高的胆固醇水平,和死亡率之间的关系并不像我们过去认为的那样直接。
这句话如果你只看到前半句,很容易就误以为“血脂高=没事”。但这项研究强调的是——特定人群、特定指标、特定背景下的相关性,并不是告诉所有人“血脂高就不用治”。
说白了,这就像你看一个人吃辣条没拉肚子,并不代表所有人吃辣条都没事。有些人肠胃强悍,能抗住,但并不代表你也能扛得住。
我们得先搞清楚几个事:
1. 血脂高到底是个啥事儿?
2. 它对身体有什么影响?是不是都得治?
3. 哪些人真的可以不急着吃药?
4. 日常生活中我们到底该怎么做?
咱们一个个来。
血脂,说白了就是血液里的脂肪,最主要的就是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胆固醇里又分两种:低密度胆固醇(大家叫它“坏胆固醇”)和高密度胆固醇(“好胆固醇”)。
当坏胆固醇太高的时候,它就像马路上的垃圾一样,一点点堆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块,时间久了就把血管给堵了。这就是动脉粥样硬化,是心梗、脑梗这些大病的“幕后黑手”。
甘油三酯高了也不好,它会让血液变得粘稠,就像下水道油太多,排水慢了,容易“爆管”。
不是你没感觉,就说明没事。有时候,无声的才最致命。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4年)》的数据,我国成年人中血脂异常的比例已经超过40%。也就是说,差不多每两个成年人里,就有一个血脂不达标。
你可能会说:“我才三十多岁,感觉挺健康的。”但问题是,血脂升高不会有明显症状,等你感觉不对劲了,可能已经堵上了。
有研究显示,将低密度胆固醇每降低1mmol/L,可以将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约20%。这可不是个小数,是真正救命的数据。
那是不是所有人血脂一高就得吃药?当然也不是。
这里就要说到一个常被误解的点:降脂治疗要根据风险来定,而不是只看数字。
举个例子,有的人低密度胆固醇是3.8mmol/L,但既不抽烟、不胖、没有高血压,也没有糖尿病,年纪也轻,那医生可能会建议先饮食+运动调整。
但如果一个人有糖尿病,血压也高,家族还有心梗病史,哪怕血脂只是刚超过3.0,医生可能也会建议他尽早用药。
这就像你家门口下雨了,你有没有必要买雨衣,不光得看雨有多大,还得看你有没有伞、是不是要出门、身体是不是容易感冒。
风险评估才是关键。
在2024年发布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明确提出:对于不同风险等级的人群,LDL-C(坏胆固醇)控制目标是不一样的。
· 低风险人群,可以放宽一点;
· 中风险人群,要控制在2.6mmol/L以下;
· 高风险人群(比如有糖尿病、冠心病),要控制在1.8mmol/L以下;
· 极高风险人群,需要更低。
所以不是“血脂高=一定吃药”,也不是“血脂高=没事”,而是:你是谁,你的身体情况怎么样,这才是关键。
那回到“东京大学研究”这个话题。
它的重点是在一些高龄老年人群中,胆固醇偏高和死亡率之间的关系可能不像原来认为得那么紧密。但这不等于说年轻人、糖尿病人、心血管病人可以放飞自我。
研究是研究,医学是实践科学。医生开药是要对你这个具体的人负责的,不是对一个数据负责。
说完这些,咱们再聊聊大家最关心的事: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把血脂控制住?
下面这些建议,你可以记下来,对你真有用——
少吃加工肉类。香肠、腊肉、培根这类东西,脂肪含量爆表,吃进去就跟往血管里灌油一样。
控制白米饭和甜食。很多人觉得血脂就得少吃肥肉,但其实精制碳水也会转化成甘油三酯,血脂就上来了。
每天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骑车、游泳。坚持下来,血脂、血糖、血压三个指标都能改善。
戒烟限酒。烟会加速动脉硬化,酒精会升高甘油三酯。尤其是“喝点红酒软化血管”这说法,早就被医学界打脸了。
每年体检一次,尤其是40岁以上的人群。别等到胸口疼了才想起来看医生。
别擅自停药。降脂药(比如他汀类)的副作用被夸大了,其实大多数人用药反应都很轻微,长期坚持能有效预防心梗、脑梗。
多吃蔬菜和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比如燕麦、豆类、紫薯,这些能帮助清除血液里的“油腻”。
保持好情绪。长期焦虑、压力大,也会影响内分泌,间接影响血脂水平。
有时候,大家对降脂治疗的恐惧,其实是来自信息的不对称。听到某个研究说“不用治”,就觉得自己也能躺平,其实这就像听别人买彩票中了奖,你也去把全部积蓄投进去,结局可能不会那么幸运。
医学不是绝对的,但它是科学的。医生不是神仙,但我们希望提醒你:血脂高,不是小事,也不是“非病之病”;该吃药的时候,别犹豫;能通过生活方式控制的,也要下点真功夫。
别等到血管“堵得像北京早高峰”,才意识到问题严重。心梗是不会提前通知你的,它说来就来。
写到这,真心希望你能认真看看自己的体检报告,不要忽视那些“看起来没事”的红字。
如果你是医生,请耐心解释;如果你是患者,请认真对待;如果你是家属,请别催着老人“别吃西药”。
我们不能左右基因,但可以掌控生活方式。别让“可以预防的病”,变成“来不及抢救的命”。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4年)[R].北京:国家卫健委,2024.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4,52(4):257-272.
[3]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血脂异常与心脑血管病的关系研究报告(2023年版)[R].北京:中国疾控中心,202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来源:健康管理小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