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物说 | 04一只公文包的“烽火日记”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2 10:00 1

摘要: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历史从未沉默——那些斑驳的公文包、泛黄的家书,都是时光的证人。涟水县融媒体中心推出《革命文物说》专栏,以“文物自述”的独特视角,让革命遗存亲口讲述烽火岁月;以AI技术复原历史场景,让跨越时空的对话更具穿透力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历史从未沉默——那些斑驳的公文包、泛黄的家书,都是时光的证人。涟水县融媒体中心推出《革命文物说》专栏,以“文物自述”的独特视角,让革命遗存亲口讲述烽火岁月;以AI技术复原历史场景,让跨越时空的对话更具穿透力。每一件文物,都是解码民族精神的密钥。让我们跟随文物的记忆,触摸抗战史诗的温度,在历史的回响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我”,是一只来自战火年代的牛皮公文包,边角已经磨得褪色,表皮在岁月侵蚀下出现了一道道裂纹,这裂纹里沉淀了八十余载光阴,破损的锁扣诉说着苏北大地上的烽火往事。

时光回溯到1939年,“我”的主人戴曦,他刚从山东抗日军政干校结业,青涩面庞上有着与年龄不符的坚毅。那年的2月,呼呼的寒风中,他背着“我”踏上了重建涟水红色星火的征程。

彼时涟水党组织已沉寂五年,民众自发成立的抗日同盟会被国民党顽固派扼杀,抗日青年朱慕萍和陆亚东披星戴月赶到驻邳县铁佛寺的苏皖边区特委找到党组织。时任特委组织部长张芳九带领高兴泰还有“我”的主人戴曦,日夜兼程,在那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二下午抵达涟水朱后圩村。中共淮属临时工委就在这里成立了,张芳九任书记。根据张书记安排,戴曦留在涟水负责涟水党的组织发展工作,而“我”成了他最沉默的战友。

3月的一天,阳光洒在朱后圩的土地上,戴曦带着“我”走进了农民朱裕才的家中。他掏出藏在“我”夹层里的党章,向朱裕才讲述着党的理念、抗日的决心,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就在那一刻,朱裕才被戴曦的真诚与坚定所打动,毅然加入了党组织。后来乔继堂、李开第……越来越多的名字写进文件里,存放在我的夹层中。淮涟地区第一个党小组朱后圩党小组正式成立的那天,戴曦紧紧抓着“我”,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戴曦内心的激动与喜悦。

1939年4月,戴曦任宣传部长,“我”和这位少年宣传部长活动在成集、三潘、跨河等地发展党组织。戴曦深知,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党、加入党,才能凝聚起强大的力量,他带着“我”一家一户地走访,耐心地宣传党的主张。在很短的时间内,成集、三潘、跨河等支部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建立起来。

涟水民众抗日独立营成立后,戴曦又是每天带上我,在队伍中大力发展党员,到同年6月,涟水便成立了党支部。同月,中共涟西工作委员会成立,7月中共涟东工作委员会成立。

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我”始终陪伴在戴曦身边。无论是在简陋的农舍中起草文件,还是在坑洼的土路上奔波,他都紧紧地带着“我”。“我”见证他为了理想和信念,不畏艰险的身影,见证了他为了党的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也见证了涟水党组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

如今,“我”静静地陈列在成集小延安纪念馆内,向每一位前来参观的人讲述着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愿每个驻足凝视“我”沧桑面容的人,都将看见共产党人的初心,从未因岁月侵蚀而褪色;民族复兴的征程,永远需要青春热血的接续。

来源:涟水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