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挫FDA后狂揽20亿,恒瑞又赢一次!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6 17:04 2

摘要:3月25日晚间,恒瑞宣布与默沙东达成协议,将HRS-5346在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开发权、生产权和商业化权以首付2亿美元、潜在里程碑付款17.7亿美元的条件授予后者。

当市场还在为恒瑞“双艾”疗法二次折戟FDA唏嘘时,这家药企已悄然铺开另一条战线。

3月25日晚间,恒瑞宣布与默沙东达成协议,将HRS-5346在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开发权、生产权和商业化权以首付2亿美元、潜在里程碑付款17.7亿美元的条件授予后者。

这款在中国尚处于Ⅱ期临床试验的口子药物,瞄准的是全球14亿Lp(a)升高的心血管疾病高风险人群,其临床价值与市场潜力不言而喻。

有趣的是,这场合作的官宣仅比“双艾”疗法收到FDA第二次完整回复信(CRL)晚了4天。这种时间上的微妙衔接,仿佛在传递一个信号:恒瑞的“出海”战略,并没有因此退缩,而是一套“借船出海”与“造船出海”并行的组合拳。

这拳落在Lp(a)这一“黄金靶点”上,就连默沙东这样的百年巨头,也甘愿花下近20亿美元押注...

默沙东:全力吸纳“中国优质变量”

从默沙东的视角切入,其决策背后或许存在几个考量。

首先是抢占Lp(a)靶点先机,作为心血管领域的“必争之地”,Lp(a)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全球约14亿患者面临相关风险,却长期缺乏针对性疗法。

默沙东通过引入HRS-5346这一口服小分子抑制剂,不仅填补了自身管线空白,更可能在未来数十年主导这一蓝海市场。

目前全球仅安进、诺华等少数企业在Lp(a)领域布局,但多聚焦于抗体类药物,而恒瑞的口服小分子方案具有患者依从性高、生产成本低的潜在优势。若HRS-5346成功上市,默沙东可借此建立心血管领域的技术壁垒,甚至重塑降脂药市场格局。

其次,HRS-5346尚处于Ⅱ期临床阶段,默沙东以“首付+里程碑”模式介入,本质上是一种风险对冲策略。2亿美元首付款仅占交易总额的10%,后续17.7亿美元支付需基于临床、监管、销售等阶段性成果。

这种“按效果付费”的机制,既降低了默沙东的早期投入风险,又能通过其成熟的全球临床网络加速药物开发。例如,默沙东在心血管领域的III期临床试验资源、与FDA的沟通经验,可显著缩短HRS-5346的上市周期,而恒瑞作为原研方则无需承担海外大规模试验的高昂成本,形成双赢。

近年来,中国药企在ADC、双抗、小分子抑制剂等领域的突破,已使其成为全球医药创新的重要策源地。默沙东此次合作,延续了其“全球扫货”策略,如2024年与科伦博泰达成94.8亿美元ADC交易,2025年初又牵手信达生物开发PD-1联合疗法。

选择恒瑞,不仅因其在Lp(a)靶点的领先性,更看重其持续产出创新药的能力。自2023年以来,恒瑞已达成13项海外授权,涉及肿瘤、代谢疾病等多领域,研发管线厚度可见一斑。对默沙东而言,这相当于以较低成本接入中国创新药的“水龙头”。

最后,此次合作或许还有应对专利悬崖的考量。默沙东核心产品Keytruda(帕博利珠单抗)的专利将于2028年到期,2025年其销售额预计突破300亿美元,但专利悬崖带来的收入缺口亟需填补。

心血管疾病作为全球第一大死因,市场规模超千亿美元,而默沙东在该领域缺乏重磅产品。通过引入HRS-5346,默沙东可借力恒瑞的早期研发成果,快速构建心血管产品矩阵,为后Keytruda时代铺路。

此外,口服剂型的Lp(a)抑制剂若与Keytruda联用,或可探索肿瘤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治疗场景,进一步延长核心产品的生命周期。

默沙东的抉择,本质上是全球化3.0时代跨国药企的生存缩影——在创新速度决定生死的医药江湖,与其闭门造车,不如以开放姿态吸纳全球优质资源。而恒瑞,正是这场变革中不可或缺的“中国变量”。

恒瑞:“东方不亮西方亮”

“自己干不了的事交给别人干”——恒瑞医药这一避险智慧,暗藏着全球化浪潮中的谋略与野心。

“双艾”疗法的两次CRL,暴露的并非药物本身的临床缺陷,而是生产环节的合规性问题。FDA的回复信中虽未明示具体缺陷,但恒瑞已迅速回应:此前整改的问题已通过验收,新的改进要求正积极落实。

这像极了一场跨国考试——中国药企不仅要研发出高分的“答案”,还需按照国际标准重新誊写答卷的“格式”。而这也是所有中国创新药企出海面临的必然波折: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全链条能力,必须经得起全球最严苛的审视。

但正如业内专家所言,“生产问题好解决,只要疗效过硬,FDA的大门不会关闭”。恒瑞的应对策略也印证了这一点,一边与FDA保持密切沟通,一边通过对外授权分散风险,确保“东方不亮西方亮”。

而默沙东作为全球心血管领域的领军企业,在选择合作伙伴时通常会进行全面的技术评估和市场潜力分析。此次合作表明,恒瑞医药的研发成果在临床价值和商业化潜力方面均达到了国际标准。

恒瑞与默沙东的联手,绝非孤例。2025年开年仅三个月,先声药业、石药集团、信达生物等企业已接连宣布与艾伯维、罗氏等跨国药企达成超10亿美元的授权合作。这些交易背后,是中国药企从“仿制跟随”到“创新输出”的集体转身。

这种转型的底层逻辑,既有国内医保控费、集采压价的倒逼,也有全球未满足临床需求的牵引。以HRS-5346为例,其针对的Lp(a)升高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风险因素,至今尚无特效疗法,默沙东的入局既是对恒瑞研发能力的认可,也凸显了国际巨头对中国创新药“源头活水”的渴求。

默沙东研究实验室总裁Dean Y. Li表示,“HRS-5346是一种在研的口服小分子Lp(a)抑制剂,将有力拓展并完善我们在心血管、代谢疾病领域的研发管线。”

一直以来,MNC们对中国的Lp(a)小分子抑制剂的兴趣都颇大。2024年10月,石药集团就将其处于临床前阶段的小分子Lp(a)抑制剂授权给阿斯利康,后者支付1亿美元预付款,19.2亿美元里程碑金额,以及一定比例的销售分成。

而此次恒瑞与默沙东的交易,其金额与石药集团与阿斯利康的交易相当,但首付款明显翻倍。

恒瑞的“冰火两重天”,恰是中国医药产业升级的缩影。过去,中国药企常被视为跨国公司的“代工厂”;如今,License-out模式的爆发,标志着中国正从“跟随者”变为“规则参与者”。

根据统计,2020年至2024年间,中国药企累计完成了超过260项License-out交易,交易总额超过540亿美元。仅2024年中国生物医药企业海外授权交易达88起,总金额近500亿美元,而这一趋势在2025年愈演愈烈。

但盛宴之下,隐忧犹存。即便如恒瑞这般头部企业,仍需直面出海路上的“三重门”:技术门槛(如生产工艺的国际化)、监管壁垒(如FDA的合规要求)、商业落地(如海外市场的渠道建设)。未来的竞争,将是“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综合较量——既要有突破性疗法,也要有全球化运营的视野与韧性。

总结:

一边因“双艾”组合疗法在美国FDA的审批泥潭中再度受挫,另一边却以一笔近20亿美元的重磅交易,将自主研发的心血管创新药HRS-5346的海外权益交付全球制药巨头默沙东。恒瑞的故事,有挫败的苦涩,也有破局的酣畅。这种“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智慧,或许正是中国药企穿越周期、走向世界的生存法则。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