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报讯(记者 陶鹏 特约记者 李晓玲 通讯员 徐晓萍)“在我老婆生命最艰难的时刻,是你们用精湛的医术和无私的奉献,将她从病魔的手中夺了回来,让我的孩子继续拥有这份世界上最珍贵的母爱……”近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自治区职业病医院)收到一封感谢信,信中
本报讯(记者 陶鹏 特约记者 李晓玲 通讯员 徐晓萍)“在我老婆生命最艰难的时刻,是你们用精湛的医术和无私的奉献,将她从病魔的手中夺了回来,让我的孩子继续拥有这份世界上最珍贵的母爱……”近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自治区职业病医院)收到一封感谢信,信中,患者王女士的丈夫用朴实的语言,向心脏重症监护病房(CCU)、重症医学科(ICU)等医护团队表达了深深的感激。
这封信的背后,是一场与“隐形杀手”暴发性心肌炎展开的惊心动魄的生命争夺战。
42岁的王女士在5月底突发胸闷、乏力,短短4天内进展为严重呼吸困难、休克,生命垂危。她在当地医院被初步诊断为暴发性心肌炎,随即被紧急转送至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接诊前,急诊科、心脏重症监护病房(CCU)、ICU等多学科团队已严阵以待。
入院时,王女士已陷入心源性休克合并昏迷,心率飙升至170次/分,血压无法维持。虽经两次电除颤抢救,但心律未恢复。多学科专家迅速联合评估,判定其为病毒感染所致的暴发性心肌炎,并果断启动体外膜肺氧合(ECMO)+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呼吸机联合支持方案,实施多脏器协同抢救。
“相比单一支持手段,ECMO+IABP是当前抢救暴发性心肌炎的首选组合。”CCU副主任刘占文解释道,“ECMO替代了受损心肺的功能,保障氧供,而IABP则协助左心室排血、改善心肌灌注,双管齐下,为心脏争取休息与修复时间。”团队还同步启用床旁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清除血液中炎症因子,控制多器官损伤的连锁反应。
由刘占文和ICU医生张毅带领的ECMO团队,仅用30分钟即完成ECMO的置管、预充与转机流程。随着暗红色血液在膜肺中被氧合成鲜红血液回流体内,监护仪上原本低迷的血压曲线终于开始回升,生命出现曙光。
随着ECMO的运转,王女士的生命体征逐渐稳定,内环境也慢慢得到改善。但这并不意味着王女士已脱离了生命危险,在ICU的每一刻,生命都如履薄冰。ICU主任靳传林带领的ICU团队日夜坚守,实行床旁超声动态评估+靶向参数管理,每小时更新入出量记录,精确调控血管活性药、抗凝剂剂量。护理团队则承担起患者镇静管理、人工气道护理、肢体防压疮摆位、皮肤清洁、血气监测、营养支持等一系列高负荷护理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重症医学科目前已开展血管内亚低温新技术,对这类因心脏骤停导致的脑损伤患者,可显著提高脑复苏的成功率,改善生存质量,为危重症救治再添利器。
“危重症护理不仅是技术,更是一场心灵守护。”张毅表示:“她昏迷时我们轻声安慰,清醒后我们陪她练咳嗽、练肺活量,哪怕是为她擦洗、喂饭,也不敢有一丝疏忽。”
令人欣慰的是,在ECMO支持24小时后,王女士奇迹般恢复自主心律,随后逐步撤除呼吸机等设备,两周内顺利完成ECMO脱机,安全转出ICU。
“我模糊记得镇静时,有人握着我的手,说‘你一定可以挺过去’,那一刻我就下定决心要活下去。”回想治疗经历,王女士红了眼眶。
家属也以行动表达感恩。康复出院后,王女士的丈夫特地赶回医院,将一封由全家人亲笔签名的感谢信送至心脏重症监护病房(CCU)与ICU,信中写道:“是你们,让一个家没有失去母亲,也让孩子没有失去温暖。”他说,最难的时候,是医护团队替他们做出了坚持下去的决定。
“ECMO不是万能,但在适应证明确、流程规范、团队成熟的前提下,它可以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刘占文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推动这一技术在心血管危重症中的规范应用,拓宽生命边界。”
来源:健康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