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彝族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古老民族,拥有丰富独特的文化体系。毕摩文化作为彝族文化的核心,承载着彝族人民的精神信仰与历史记忆。本文通过深入剖析毕摩文化的起源、发展、仪式、经籍以及现代传承与保护等方面,揭示其在彝族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文化价值,展现这一古老文化在历史长河
彝族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古老民族,拥有丰富独特的文化体系。毕摩文化作为彝族文化的核心,承载着彝族人民的精神信仰与历史记忆。本文通过深入剖析毕摩文化的起源、发展、仪式、经籍以及现代传承与保护等方面,揭示其在彝族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文化价值,展现这一古老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脉络与现代意义。
凉山彝族;毕摩文化;精神信仰;历史传承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等地,其中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彝族的重要聚居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彝族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毕摩文化便是其中的瑰宝。毕摩文化贯穿于彝族的生产生活、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等各个方面,是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和精神信仰的集中体现。深入研究毕摩文化,对于了解彝族的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以及民族心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关于毕摩文化的起源,彝族民间流传着诸多传说,这些传说赋予了毕摩文化神秘而神圣的色彩。其中一个传说称,在宇宙初开之时,天地一片混沌,神主策举祖派遣毕摩阿诗拉则下凡。阿诗拉则手持铜铃与经卷,通过诵经作法,划分天地、确定日月、划定界限,使人类得以安居乐业。这一传说将毕摩的出现与宇宙秩序的建立紧密相连,毕摩被赋予了 “天地秩序构建者” 的神圣使命,从一开始就奠定了其在彝族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另一个传说强调毕摩与祖先的渊源。传说洪水滔天之后,人类始祖笃慕在洛尼山重建家园,其子孙中出现了第一位毕摩。这位毕摩负责祭祀祖先、祈求丰收,从此毕摩之职代代相传。这一传说体现了毕摩在彝族祖先崇拜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其在族群生存与延续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毕摩作为沟通人与祖先神灵的使者,通过祭祀仪式祈求祖先的庇佑,确保家族的繁荣昌盛。这些传说虽然带有神话色彩,但它们反映了彝族人民对毕摩文化的崇敬和对其起源的独特理解,为毕摩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毕摩文化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形态。
在原始社会时期,毕摩的雏形是原始宗教的巫祝。这一时期,彝族先民的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他们对自然现象和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等现象无法做出科学解释,从而产生了 “万物有灵” 的观念。人们相信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有灵魂,这些灵魂能够影响人类的生活。巫祝作为当时的神职人员,承担着沟通神灵、祈求庇佑的职责。他们的职能主要围绕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展开,例如祭祀山神祈求狩猎成功,祭祀地母祈求农作物丰收,祭祀祖先祈求家族平安。此时的巫祝尚未形成专职,多由部落长老兼任,仪式也相对简单。考古发现的滇西新石器遗址(距今约 5000 年)中,出土了带有彝文早期符号的陶器与祭祀用的石器,器物摆放方式与后世毕摩神坛布局相似,这为研究早期毕摩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随着彝族社会从原始部落向奴隶制社会过渡,社会分工逐渐细化,毕摩也逐渐从兼职巫祝发展为专职神职人员。这一时期,毕摩开始形成传承体系,出现了专门的祭祀典籍与法器。他们的职能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祭祀,还扩展到历史记录、纠纷调解等领域。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西南地区的部落 “俗好巫鬼,有大巫主祭祀,掌部落事”,这里的 “大巫” 可能就是早期毕摩。出土的战国时期铜鼓上,刻有类似毕摩诵经的人物形象,进一步印证了专职毕摩在这一时期的出现。在奴隶制社会中,毕摩成为奴隶主阶级维系统治的重要力量。他们通过宗教仪式强化等级秩序,宣称奴隶主的统治是神灵的旨意,从而巩固奴隶主阶级的地位。同时,毕摩通过记录历史,传承了彝族的文化和传统,增强了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唐宋至明清时期,随着彝文的成熟与广泛使用,毕摩典籍体系逐渐形成,毕摩从单纯的神职人员发展为 “文化精英”。这一时期,毕摩不仅主持祭祀活动,还系统地记录彝族的历史、发展医药知识、制定伦理规范。他们在彝族社会 “兹(土司)、莫(法官)、毕(毕摩)、格(工匠)、卓(农民)” 五级结构中处于第三等级,虽然政治权力低于土司和法官,但拥有超越世俗的精神权威。毕摩通过传授知识,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彝族子弟,对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明清时期,中央王朝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加强,毕摩在维护族群文化认同、抵制外来文化侵蚀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的神职活动成为维系彝族文化独特性的核心纽带,确保了彝族文化在复杂的历史环境中得以延续和发展。
在彝族的信仰体系中,宇宙存在着多层次的超自然力量,包括至高无上的天神、掌管自然的地神、庇佑子孙的祖先神以及作祟为害的恶鬼等。这些超自然力量被认为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命运。毕摩作为人与神灵、祖先、鬼魂之间的中介,承担着搭建超自然世界与现实世界沟通桥梁的神圣使命。
毕摩与神灵的沟通具有严格的 “资格认证”。根据彝族传说,毕摩的神职权力源于 “天神授权”,其始祖 “阿诗拉则” 受天神派遣下凡,将祭祀之法传授给人类,因此毕摩的神职具有先天的神圣性。在现实生活中,毕摩需通过严苛的传承仪式获得 “通神资格”。这一过程包括拜师受戒、背诵大量的典籍以及熟练掌握法器的使用等。最终,通过 “毕摩晋升仪式”(彝语 “朵洛”),毕摩才能获得正式的神职身份。只有获得资格的毕摩,其诵经、献祭等行为才能被超自然力量 “认可”,相应的仪式才能生效。
毕摩与神灵沟通的方式主要有诵经、献祭和占卜三种。诵经是毕摩向超自然力量传递信息的核心手段。不同的神灵对应不同的经文,例如祭天诵《天经》,祭祖诵《祖经》,驱鬼诵《驱鬼经》等。经文的语言被认为是 “神的语言”,具有独特的魔力。毕摩在诵经时,需遵循严格的韵律和节奏,一字一句都蕴含着对神灵的敬畏和祈求。献祭则是向超自然力量 “表达诚意” 的物质媒介。通过奉献肉类、粮食、酒等祭品,
建立起人与神之间的 “交换关系”,即人以祭品换取神灵的庇护。在献祭过程中,毕摩会严格按照仪式规范进行操作,确保祭品的选择、摆放和祭祀流程的正确性。占卜是毕摩接收超自然力量反馈的方式。通过解读鸡骨裂纹、羊胛骨形态、鸡蛋沉浮等 “神谕”,毕摩能够判断神灵的意愿、吉凶祸福的原因,从而为人们提供行动指引。例如,在进行鸡骨占卜时,毕摩会将鸡宰杀后取出腿骨,通过观察骨头上的纹路和孔洞来解读神灵的旨意。这种占卜方式在彝族社会中广泛应用,人们在面临重大决策、疾病、灾难等问题时,往往会请毕摩进行占卜,以寻求神灵的启示。
在世俗领域,毕摩的神职职能延伸至彝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社会秩序的重要维护者和文化传承的核心力量。
毕摩作为历史学家,通过口传与典籍记载,保存并传递着彝族的历史记忆。彝族没有统一的文字史书,其历史主要通过毕摩的《指路经》《洪水纪》《迁徙史》等典籍传承下来。这些典籍详细记录了彝族的创世神话、部落迁徙、祖先功绩等重要内容。在祭祖、婚礼等重要仪式中,毕摩会诵念相关的历史片段,使族群记忆在仪式中代代相传。例如,在祭祖仪式上,毕摩会讲述祖先的英勇事迹和家族的迁徙历程,让后代子孙了解自己的根源,增强对民族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历史传承方式不仅有助于保持彝族文化的连贯性,还强化了家族和氏族之间的凝聚力。
作为教育家,毕摩承担着文化传承与道德教化的重要职责。在传统的彝族社会中,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学校,知识传授主要通过毕摩的师徒传承实现。学习者不仅要背诵大量的宗教典籍,还要学习天文历法、医药知识、伦理规范等丰富的内容。毕摩通过 “言传身教” 的方式,培养学生对祖先的敬畏之心、对自然的尊重之情以及对他人的诚信品质。在成年礼、婚礼等人生重要仪式中,毕摩的诵经内容实际上是一部生动的 “道德教科书”。例如,在婚礼仪式上,毕摩会教导新人要相互尊重、相互扶持,共同承担家庭责任,遵守社会伦理规范。通过这些仪式,毕摩将彝族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下一代,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医疗条件落后的传统社会,毕摩还承担着医生的角色。毕摩的 “治病祭祀” 是应对疾病的重要手段,他们既使用草药等 “物理治疗” 方法,也通过驱邪仪式来应对 “鬼神作祟” 导致的 “心理疾病”。毕摩对草药的认识和应用是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他们熟悉当地的植物资源,能够根据病症选用合适的草药进行治疗。同时,毕摩认为一些疾病是由于鬼神作祟引起的,因此会通过诵经、祭祀等仪式来驱赶邪气,安抚神灵,为患者消除心理上的恐惧和不安。在纠纷调解方面,毕摩凭借其精神权威主持 “盟誓仪式”。当出现纠纷时,毕摩会让纠纷双方在神灵与祖先面前立誓,通过宗教的约束力化解矛盾。由于彝族人民对神灵和祖先的敬畏之情,这种裁决方式往往比世俗惩罚更具效力,能够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毕摩文化的仪式种类繁多,涵盖了彝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每一种仪式都有着特定的目的和意义。
祭祀神灵是毕摩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族崇拜众多神灵,包括天神、地神、山神、水神等。祭祀神灵的仪式旨在祈求神灵的庇佑,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例如,在春耕时节,彝族会举行祭祀地神的仪式,毕摩会带领村民向地神献上祭品,诵经祈祷,希望地神赐予土地肥沃,农作物茁壮成长。
禳解祟祸仪式用于消除各种灾祸和不祥之事。当彝族人民遭遇自然灾害、疾病流行、家庭变故等不幸事件时,他们认为这是由于鬼神作祟或触犯了某种禁忌所致。此时,会请毕摩举行禳解祟祸仪式,通过诵经、献祭、驱邪等方式,祈求神灵消除灾祸,恢复安宁。例如,当村庄发生瘟疫时,毕摩会在村中设立神坛,举行大规模的驱邪仪式,以驱赶病魔,保护村民的健康。
治病疗疾仪式是毕摩为患者治疗疾病的特殊仪式。如前文所述,毕摩认为疾病的发生既有身体上的原因,也可能是鬼神作祟的结果。因此,在治病疗疾仪式中,毕摩会综合运用草药治疗和宗教仪式。他们会先通过占卜判断疾病的病因,如果认为是鬼神作祟,就会举行驱邪仪式,同时配合使用草药进行治疗,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占验吉凶仪式帮助人们预测未来的吉凶祸福,为重要决策提供参考。在彝族社会,人们在面临重大事件,如婚姻、战争、迁徙等时,往往会请毕摩进行占验。毕摩通过观察自然现象、解读卦象、占卜等方式,预测事情的发展趋势,为人们提供决策依据。例如,在选择婚姻对象时,双方家庭可能会请毕摩通过占卜来判断两人的八字是否相合,婚姻是否美满。
诅盟仪式通常用于解决纠纷、维护社会秩序。当双方发生矛盾无法调和时,会在毕摩的主持下举行诅盟仪式。双方在神灵面前发誓,遵守约定,如有违背将受到神灵的惩罚。这种仪式利用了彝族人民对神灵的敬畏心理,有效地化解了矛盾,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以彝族重要的祭祖送灵仪式为例,其仪式流程复杂而庄重,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
仪式前,需要进行精心的准备工作。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通常会选择在家族的祠堂或特定的祭祀场所举行。然后,准备祭祀所需的各种物品,如祭品(包括猪、羊、鸡、粮食、酒等)、法器(如法衣、法帽、法铃、法扇等)、神枝(用特定的树木制作,代表不同的神灵和祖先)等。毕摩会对这些物品进行净化和加持,使其具有神圣的力量。
仪式开始时,毕摩会穿上华丽的法衣,戴上庄严的法帽,手持法铃和法扇,口中念念有词,开始诵经。诵经的内容主要是缅怀祖先的功绩,祈求祖先的庇佑,同时向祖先汇报家族的近况。随后,进行献祭仪式,将准备好的祭品一一献上,摆放在神坛前。祭品的摆放位置和顺序都有严格的规定,不同的祭品代表着不同的意义。例如,猪代表着财富和丰收,羊代表着吉祥和安宁,鸡则用于驱邪。
在仪式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制作祖灵筒。祖灵筒通常用竹子或木头制作,象征着祖先的灵魂栖息之所。毕摩会将象征祖先灵魂的物品(如羊毛、草等)放入祖灵筒中,然后进行一系列的仪式,为祖灵筒注入神圣的力量。制作好的祖灵筒将被妥善保存,供家族成员祭祀。
接下来是绕祭棚游行仪式。祭祀棚是举行祭祀仪式的重要场所,游行队伍由毕摩带领,家族成员跟随其后。游行队伍围绕祭祀棚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缓缓行走,同时毕摩会诵经祈祷,家族成员则手持祭品,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游行仪式象征着家族的团结和延续,也寓意着祖先的灵魂与家族成员同在。
最后是送灵仪式。毕摩会将祖灵筒送往特定的地点,如山洞或树林,象征着将祖先的灵魂送回祖界,让他们在那里安息。送灵仪式结束后,整个祭祖送灵仪式圆满完成。
在这个仪式中,每一个环节都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例如,法衣和法帽象征着毕摩的神圣身份和权威;法铃和法扇的摇动能够驱邪避灾,召唤神灵;神枝的摆放代表着不同的神灵和祖先,构成了一个神圣的空间;祖灵筒则是祖先灵魂的寄托,承载着家族对祖先的思念和敬意。这些象征元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仪式体系,传达着彝族人民对祖先的崇拜和对家族传承的重视。
毕摩经籍是毕摩文化的重要载体,种类丰富,内容涵盖了彝族的宗教信仰、历史传说、天文历法、医药知识、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是彝族文化的百科全书。
从宗教信仰方面来看,毕摩经籍包含了大量关于神灵崇拜、祭祀仪式、驱邪祈福等内容的经文。如《祭神经》详细记载了祭祀各种神灵的仪式流程、祭品选择、诵经内容等,是彝族进行宗教祭祀活动的重要指导手册。《驱鬼经》则介绍了各种恶鬼的种类、特征以及驱赶它们的方法和咒语,体现了彝族人民对超自然力量的认知和应对方式。
在历史传说方面,毕摩经籍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彝族历史资料。《指路经》是其中的代表,它详细记录了彝族祖先的迁徙路线,从远古时期的发源地开始,历经多次迁徙,最终到达现在的居住地。通过《指路经》,我们可以了解彝族的历史变迁和民族发展历程。此外,还有关于彝族创世神话、英雄传说等方面的经籍,如《梅葛》《查姆》等,这些经籍以生动的故事形式,讲述了彝族对宇宙起源、人类诞生的独特理解,以及彝族英雄们的英勇事迹,传承了彝族的民族精神。
天文历法知识在毕摩经籍中也有体现。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通过观察天象、物候等,总结出了自己的天文历法。毕摩经籍中记载了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季节变化的特点以及与之对应的农事活动安排。例如,通过对星宿的观测,彝族确定了播种、收割等农事活动的最佳时间,这些知识对于指导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医药知识方面,毕摩经籍记录了彝族传统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毕摩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草药知识和治疗方法。经籍中介绍了各种草药的名称、功效、采集时间和使用方法,以及针对不同病症的治疗方案。同时,还包含了一些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疾病预防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体现了彝族传统医学的独特智慧。
伦理道德方面,毕摩经籍通过故事、格言等形式,教导彝族人民遵守社会规范,尊重长辈,团结互助,诚实守信等。例如,一些经籍中讲述了孝顺父母的故事,强调了孝道在彝族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还有一些经籍通过格言警句,告诫人们要遵守道德准则,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
来源:彝空间音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