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调整中没有丁长峰的名字。他负责的冰雪事业正在打包出售中,香港中旅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分别与万科旗下长春万科和万科酒管及相关方刚刚签订股权转让协议,收购吉林松花湖国际度假区开发有限公司和北京万冰雪体育有限公司的75%股权。
丁长峰留在万科,看到了万科的众生相,哪怕他与船同沉。
就在万科中期业绩报出炉前,万科内部进行了深铁入驻后最大的一次组织架构与人事调整。
调整中没有丁长峰的名字。他负责的冰雪事业正在打包出售中,香港中旅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分别与万科旗下长春万科和万科酒管及相关方刚刚签订股权转让协议,收购吉林松花湖国际度假区开发有限公司和北京万冰雪体育有限公司的75%股权。
不仅仅是他,很多有名的万科职业经理人的名字都好像失去了。比如孙嘉,比如刘肖。孙嘉去了万物云,审计委员会成员,刘肖半年前离职了。
他们都没有在万科等待郁亮的大结局。是的,郁亮也在调整中失去了名字。早在今年年初,深铁团队进场时,郁亮被降为执行副总裁。
郁亮降级多还是张海?还是郁亮。
新一轮的调整中,张海是产品管理中心负责人,原来有过很多职务,被叫做“上海区首”,1995年加入万科,迎来送往了三个老板,一晃30年过去了。资料显示,上海区域一直是万科的明星区域,也是业绩最好的区域,曾经销售占比达37.3%,营收占比28.85%,权益净利润占比达32%,均稳居第一。
2021年11月中旬,万科发文《关于万科集团总部“节衣缩食”和打造“战时氛围”的倡议》,一个月后,多年区域业绩第一的张海就卸任上海区首,房企里流行“区首”这个说法就来自于万科,张海也是最出名的区首之一,这个位置他干了10年,后来开始负责万科开发经营本部的管理。这是万科首次在集团和七大区域之间新设的构架平台:统筹地产业务。
浮浮沉沉,多轮调整后,现在的产品中心负责人。
公司在变化,一切都日新月异。
所以,这一轮调整重要吗?重要。年初的那次紧急人事安排,是在万科不破不立时候的快刀斩乱麻,这次调整则是在经历半年多过渡期后的一次彻
底大变局。
主要来说,总部设立13个中心,原开发经营职能上收,战略职能并入董办。
投资发展中心由李嵬任总经理,原开发经营中的投资盘活、资产处置和运营并入投资发展中心,后续各区域公司均设投资管理部门。
数智科技中心负责人为胡博;成本招采中心负责人为王蕴,副总经理为李海洋、陈雄;安全信访中心负责人为李尧;品牌营销中心负责人为丁宁;工程管理中心负责人为曹江巍;产品管理中心负责人为张海。
第二个变化是区域公司的调整,调整为16个城市公司,具体分拆思路如下:
北京区域拆分为:北京(含雄安)、津冀、山东三家城市公司。北京公司总经理为集团执行副总裁李刚,副总经理为王智余;津冀公司总经理为王一川;山东公司总经理为张强。
深铁会把万科的高管一个一个赶出去吗?不会。
半年多来,深铁已累计向万科提供了近240亿元的股东借款。他们要把万科慢慢盘活,至少,让自己能过得去。
业务线的还是万科的人,比如吴嫡,她原来是张海的副手,现在是首席营销官,这个细微处就能看出深铁的用人思路,女性高管,对万科公司本身的忠诚,以及在营销上,万科的业务水平要好过深铁。
吴镝出生于1972年,1995年加入万科,她是杭州万科继刘肖、李嵬之后,向万科内部输出的第三位区首,也是万科第一位女区首,曾经担任张海的副手多年,在张海最春风得意的时候,她不算出众,直到离开上海去了杭州。
杭州万科总经理一职,往往是升迁区首或集团领导的“必经之路”,比如这次的李嵬,也曾经是杭万的总经理,他是现在的投资发展中心的负责人。
原开发经营职能被上收,战略职能并入董办,新设投资发展中心。
战略投资部曾是万科最核心,最具实权的部门之一,之前历年万科的人员变动公告中,战投部都是排在首位的,那么,新的投资发展中心重要吗?
在当下,如果不拿地,不发展,战略意义上重要。如果度过这段艰难时光,万科想重回到行业前十,甚至前五的位置,一定是重要的。
所以,李嵬代表着原有万科的业务水准,和他本身对万科的熟悉能力,以及深铁对这个“关键人”的认可。
在这个位置之前,他是原来西南区域的负责人。从2024年各区域销售金额贡献占比来看,南方区域、上海区域和北京区域销售占比最高,均超过10%,西南区域为7.1%,比西北区域(6.5%)略高。
还有一个微妙的变化:原万科西北总公司负责人郭继勋并未出现在新名单中。
北京区域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有深铁北京的执行副总裁李锋分管北京,在此之前,北京区域曾经“五年换三帅”,从刘肖到卢冰,再到曹江巍,万科北京区首的变更频率更在进一步加快。
2021年6月,万科原北方区域首席合伙人刘肖离开深耕6年的北方市场,调回总部任职,担任集团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同年11月,刘肖被万科集团通报批评降2级,被扣减2018、2019年度的经济利润奖金各500万元,合计1000万元。
2025年3月31日,因工作调整原因,刘肖申请辞去公司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等职务。
这份调整名单能看出来,深铁在制度设计上要对权力进行约束,透明、规范地运作企业。
重要的就是李锋,他将协助董事长辛杰,主持万科集团日常工作,分管工程、人力等条线,这个深铁背景的高管是新总裁呼声最高的人。
这份调整的同时,万科发布了2025年中期业绩报告,这也是深铁团队年初正式入驻后交出的首份完整半年报。
数据显示,万科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053.2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119.5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6.2%和21.3%。
销售方面,今年上半年万科实现销售面积538.9万平方米,销售金额691.1亿元,同比分别下降42.6%和45.7%,在15个城市销售金额仍排名前三。
债务偿还方面,万科已如期完成243.9亿元公开债的偿还,2027年之前已无境外公开债到期。
那么,职业经理人,是离开这条看着暂时开不快的大船,还是继续原地踏步?
这一刻简直像极了爱情:想分手又怕孤独,想复合又怕重蹈覆辙。
行业正在缩量,头部的房企也在急剧缩量,原先6000亿的体量消失以后,万科那样巨无霸的公司同样不需要那么多的领导岗位,万科的“区首”被调整成“部门长”就是个信号:公司瘦身时,最先缩水的永远是职级。
有个段子让人心酸:以前管全球业务,现在管关灯锁门。
张海、吴嫡、李嵬是一种选择,他们生于斯长于斯,深深根植在万科体系里,不管换什么样的老板,只要是业务线的人,如果没有偶像包袱,总是能找到自己的坐标。
那些不愿意从职业经理人,变成管家的,就离职了。前几天,毛大庆在最新的视频访谈节目里又重新回顾了这部分,他说了很重要的两点,第一,
万科是当年的最优选择,第二,他在房地产巅峰时候退场了,带着担忧走了。
这大概是一种对局内人的喊话,他在合适的时机走了。
这些都是成功的案例,不成功的呢?没有激情去创业、没有动力去创业、苟着找不到位置,还活在过去剧本里出不来的高管,也比比皆是。
同样在深圳的另外一家明星公司,华为。一本叫《华为基本法》的书里解答了三个问题,华为为什么成功?过去的华为能否使华为在未来获得更大成功?要获得更大成功还缺什么?放在2021年以前,把主语从“华为”换成“万科”逻辑上一样成立,只是华为的职业经理人并没有走向台前。
那么,万科,你失去了什么?
-END-
来源:城市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