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平时坐高铁,时速 300 公里就觉得风驰电掣了,坐飞机横跨大洋,时速 800 公里左右,也够快了吧?可要是跟光速比,这些速度简直慢得像蜗牛爬。你知道吗?光在真空中一秒钟能跑差不多 30 万公里,这个速度有多夸张?打个比方,要是光去绕地球赤道跑,一秒钟能绕
我们平时坐高铁,时速 300 公里就觉得风驰电掣了,坐飞机横跨大洋,时速 800 公里左右,也够快了吧?可要是跟光速比,这些速度简直慢得像蜗牛爬。你知道吗?光在真空中一秒钟能跑差不多 30 万公里,这个速度有多夸张?打个比方,要是光去绕地球赤道跑,一秒钟能绕 7 圈半,你眨个眼的功夫,光都已经跑到月球又回来了 —— 地球到月球的距离差不多 38 万公里,光过去再回来也就 2 秒多。以前咱们都觉得,光速就是宇宙里的 “速度天花板”,没有任何东西能比它更快,可后来科学家发现,事情没这么简单,有个叫 “引力波” 的东西,居然跟光速跑得一样快,都是每秒 30 万公里,这事儿是不是特别让人好奇?为啥这俩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速度能一模一样呢?
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搞清楚一个关键证据 ——2017 年 8 月 17 日那天发生的一件大事,这件事直接证明了引力波和光速真的是 “双胞胎” 速度。
先说说观测到这个事件的两个 “神器”,一个是美国的 LIGO,也就是引力波天文台,另一个是费米伽马射线空间望远镜。可能有人会问,LIGO 是干啥的?其实它是由两个相距几千公里的探测器组成的,形状像个 “L”,每个臂都有 4 公里长,里面是抽成超高真空的管道。
它的原理特别巧妙,就是利用激光在管道里反射,一旦有引力波路过,空间会被轻微拉伸或压缩,激光的传播距离就会发生一点点变化,通过测量这种微小变化,就能 “捕捉” 到引力波的信号。在 2017 年之前,LIGO 已经发现过几次引力波,但那些大多是两个黑洞撞到一起产生的,黑洞本身不发光,所以除了引力波,没别的信号能观测到,没法跟光速比。可这次不一样,这次的信号特别特殊。
那天早上,LIGO 的探测器突然接收到了一个持续 100 秒的引力波信号,科学家一看数据就兴奋了,这信号的波形跟他们预测的 “两颗中子星相撞” 产生的引力波完全吻合!中子星可不是普通的天体,它是大质量恒星死亡后留下的残骸,密度高得吓人 —— 一颗中子星的直径也就 20 公里左右,跟一个大城市差不多大,但它的质量能赶上太阳的 1.4 倍到 2 倍,你想想,一勺中子星物质的重量,能比得上珠穆朗玛峰那么重!这么两个 “超级炸弹” 撞到一起,动静肯定小不了,除了引力波,还会释放出巨量的能量和各种电磁辐射,比如伽马射线暴。
果不其然,就在 LIGO 接收到引力波信号之后仅仅 1.7 秒,绕着地球转的费米伽马射线空间望远镜,就捕捉到了来自同一个方向的伽马射线暴。伽马射线咱们得说清楚,它跟咱们平时看到的可见光一样,都是电磁波家族的成员,只不过波长特别短、能量特别高,而且它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跟可见光完全一样,都是每秒 30 万公里 —— 这是早就被科学家证实的事儿,电磁波家族不管是光、无线电波还是伽马射线,在真空中都是 “同速选手”。
现在重点来了,这个中子星相撞的地方,距离地球有 1.3 亿光年。1.3 亿光年是啥概念?就是光从那个地方出发,要走 1.3 亿年才能到地球,引力波也是一样,从 1.3 亿光年外跑过来,也得花差不多的时间。
咱们算笔账,1.3 亿年等于多少秒?一年大概 3.15×10^7 秒,1.3 亿年就是 1.3×10^8×3.15×10^7≈4.1×10^15 秒。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引力波和光的到达时间只差了 1.7 秒,这个误差有多小?咱们用 1.7 秒除以总时间 4.1×10^15 秒,算出来的误差还不到千万分之一,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就跟两个人从 1.3 亿公里外(当然这比实际距离近多了,只是打比方)同时出发,都以每小时 100 公里的速度开车,最后到达目的地的时间就差了 0.0000001 小时,也就是 0.00036 秒,你说这俩速度能不一样吗?所以从这个观测结果来看,引力波的速度跟光速肯定是相同的,这不是猜测,是有实打实的证据支撑的。
可问题又来了,为啥它们俩速度会一样呢?这背后的原因,科学家现在还没法完全说透,但咱们能从已经知道的科学原理里,找到一些线索。首先得搞明白,引力波到底是个啥东西。咱们平时说的 “波”,比如水面上的涟漪、声音的声波,都是在某个介质里传播的,比如水波在水里,声波在空气里。
但引力波不一样,它不是在某个东西 “上面” 传播,它本身就是空间的 “涟漪”—— 你可以把宇宙空间想象成一张紧绷的弹性床单,要是你往床单上放一个重球,床单就会被压得凹下去,这就相当于大质量天体让空间发生了弯曲;要是你在床单上轻轻抖一下重球,床单上就会泛起一圈圈的波纹,这圈波纹就是引力波。所以引力波其实是空间本身的扰动,它走到哪儿,就会让哪儿的空间轻微地拉伸和压缩一下,然后再恢复原状。
这里就有个关键的点:空间是 “刚性” 的。可能有人会问,“刚性” 不是说硬邦邦的吗?空间怎么会有刚性?其实这里的 “刚性” 不是指硬度,而是说空间能像弹性体一样,把扰动稳定地传递出去,而且传递的速度是固定的。就像咱们敲一下一根铁棍的一端,另一端会马上感觉到震动,这就是因为铁棍有刚性,能传递震动;要是你敲的是一团棉花,震动就传不出去,因为棉花没有刚性。空间也是一样,它的这种刚性,决定了引力波传播的速度是固定的,不会随便变。
再说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这可是解释宇宙规律的 “神器”。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里说,空间和时间不是分开的,而是一个整体,叫 “时空”,而且时空会被引力弯曲 —— 刚才说的床单比喻,其实就是时空弯曲的简化版。大质量的天体,比如太阳,会把周围的时空弯成一个 “坑”,所以当光从太阳旁边经过时,就会沿着这个弯曲的时空走最短的路径,看起来就像光被太阳 “拉弯” 了一样,这个现象在 1919 年的日全食观测中已经被证实了,也成了广义相对论的重要证据。
那光为什么会以每秒 30 万公里的速度跑呢?这跟光子的质量有关。光子是光的基本粒子,科学家通过无数实验证明,光子是没有静止质量的 —— 也就是说,当光子不运动的时候,它的质量是零。而根据狭义相对论的公式,任何没有静止质量的粒子,在真空中都必须以光速运动,而且这个速度是恒定的,不会因为观测者的运动状态而改变。这不是科学家随便规定的,而是从相对论的数学推导里得出来的,而且无数实验都验证了这一点,比如不管你是站在地上测光速,还是坐在高速运动的火车上测光速,结果都是每秒 30 万公里,不会变快也不会变慢。
那引力波呢?虽然现在科学家还没直接观测到引力波的 “基本粒子”—— 引力子,但根据现有的理论,引力子也被认为是没有静止质量的。既然引力子没有质量,那按照跟光子一样的逻辑,引力波的传播速度自然也得是光速,也就是每秒 30 万公里。这就好比说,所有 “没体重” 的粒子,在宇宙里都必须以这个 “最高速度” 跑,没有例外,这是宇宙的基本规则之一。
还有一个角度能解释这个事儿,就是 “信息传播”。咱们平时说的光,其实是在传递信息 —— 比如咱们看到星星的光,就是星星在几十亿年前发出的信息,告诉我们它当时的样子;咱们用手机打电话、上网,靠的是无线电波,也是电磁波的一种,本质上跟光一样,也是在传递信息。引力波其实也是在传递信息,比如 2017 年那次中子星相撞,引力波就带着 “两个中子星撞到一起了” 这个信息,跑了 1.3 亿年才到地球,告诉我们宇宙深处发生了这么一件大事。
而宇宙有个铁律:信息传播的速度不能超过光速。为啥呢?因为一旦信息传播超过光速,就会违反 “因果律”。什么是因果律?就是先有原因,后有结果,比如你得先打电话,对方才能接到电话;你得先扔球,球才能飞出去。
要是信息能超光速,那就可能出现 “结果在前,原因在后” 的怪事 —— 比如对方先接到你的电话,然后你才按下拨号键;球先飞出去,然后你才扔球。这显然不符合咱们宇宙的规律,所以因果律就决定了,任何信息的传播速度都不能超过光速。既然光和引力波都是在传递信息,那它们的速度自然都不能超过光速,而且因为它们的载体(光子和引力子)都没有质量,所以它们刚好能达到这个最高速度,也就是每秒 30 万公里。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会不会只是个巧合啊?比如刚好光子和引力子都没质量,刚好它们都以这个速度跑。但其实不是巧合,这是由宇宙的时空几何结构和相对论的因果律共同决定的。咱们可以这么理解,宇宙的时空就像一张有弹性的网,这张网的 “弹性系数” 是固定的,这个系数就决定了在这张网上传播的 “扰动”(比如引力波)和 “无质量粒子”(比如光子)的最高速度。而因果律就像这张网的 “安全规则”,不允许任何信息突破这个最高速度,不然整个宇宙的秩序就乱了。
咱们再回头想想,人类对光速和引力波的认识,其实经历了很长的过程。早在 17 世纪,伽利略就尝试过测光速,他让两个人分别站在两座山上,手里拿着灯,一个人开灯,另一个人看到灯亮了就马上开灯,想通过两座山的距离和时间差来算光速,结果因为光速太快,根本测不出来 —— 那时候他肯定想不到,几百年后,人类不仅能精确测出光速,还能发现跟光速一样快的引力波。
后来到了 19 世纪,科学家斐索用旋转齿轮的方法,第一次测出了比较接近真实值的光速,大概是每秒 31.5 万公里,虽然跟现在的 30 万公里有点误差,但已经很了不起了。再后来,迈克尔逊用更精密的干涉仪,把光速测到了每秒 29.9796 万公里,跟现在国际标准的光速值(每秒 299792.458 公里,通常咱们说 30 万公里是近似值)已经非常接近了。而且迈克尔逊的实验还证明了,光速在不同方向上都是一样的,这也为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打下了基础。
而引力波的发现,更是一波三折。爱因斯坦在 1916 年就通过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但当时很多科学家都不相信,因为引力波太弱了 —— 比如两个黑洞相撞产生的引力波,传到地球时,能让空间产生的拉伸或压缩,比原子的直径还要小得多,根本没法观测。直到 2015 年,LIGO 经过多年的升级,终于捕捉到了第一个引力波信号,这才证实了爱因斯坦的预言是对的,当时整个物理学界都沸腾了,这也成了 21 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
2017 年那次中子星相撞的观测,更是把引力波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因为它第一次同时观测到了引力波和电磁信号,也就是 “多信使天文学” 的开端。通过这次观测,科学家不仅证实了引力波和光速相同,还解决了很多其他的宇宙谜题,比如伽马射线暴的起源、重元素(比如金、银这些)是怎么形成的 —— 原来两颗中子星相撞时,会把大量的重元素抛射到宇宙中,咱们地球上的黄金,可能就是几十亿年前某次中子星相撞的产物。
现在,科学家还在不断升级引力波探测器,比如 LIGO 已经进行了好几次升级,灵敏度越来越高,能观测到更远距离的引力波事件;还有欧洲的 Virgo、日本的 KAGRA,以及中国的 “天琴计划”“太极计划”,这些探测器联合起来,能让我们更全面地捕捉宇宙中的引力波信号。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可能会观测到更多的中子星相撞、黑洞合并事件,到时候就能更精确地测量引力波的速度,进一步验证它和光速的关系。
咱们再想想,要是有一天,人类能掌握引力波的技术,比如用引力波来传递信息,那会怎么样呢?因为引力波能穿透宇宙中的各种物质,不像电磁波会被星云、尘埃挡住,所以用引力波传递信息,能让我们跟更远的宇宙文明(如果存在的话)沟通,或者更清晰地观测宇宙深处的情况。不过这还只是个设想,现在人类连引力波的基本性质都还没完全搞清楚,要实现这个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光速和引力波为什么同为 30 万公里每秒?总结一下就是:因为它们都是在真空中传播的无质量粒子(或扰动),而宇宙的时空结构和因果律,决定了无质量粒子的最高传播速度就是每秒 30 万公里;同时,它们都是传递宇宙信息的载体,而信息传播的速度不能超过光速,所以它们刚好达到了这个上限。这不是巧合,而是宇宙运行的基本规律,就像太阳会发光、地球会绕着太阳转一样,是刻在宇宙 “基因” 里的规则。
可能有人会问,未来会不会发现比光速更快的东西呢?现在来看,可能性很小,因为相对论已经被无数实验验证过了,而且要是真有超光速的东西,整个物理学体系都得重新改写。你觉得有可能吗?
来源:彭友科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