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美术史上,徐悲鸿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以其“精湛的通融之技”划破传统美术的天际,更以“浓郁的民族豪情”在时代的画布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绘画作品题材广泛,人物、花卉、动物等皆能驾驭,且每一类题材都蕴含着他对艺术的独到见解和对时代的深刻感悟。其中,人物题材
《徐悲鸿颂》
艺坛巨匠颂悲鸿,碧血丹心后辈躬。
赋墨铿锵藏画意,忧民坦荡显君风。
田横直铸精神气,骏马犹扬角号戎。
会顶雄狮千古迈,柔情卷帙越来空。
在中国美术史上,徐悲鸿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以其 “精湛的通融之技” 划破传统美术的天际,更以 “浓郁的民族豪情” 在时代的画布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绘画作品题材广泛,人物、花卉、动物等皆能驾驭,且每一类题材都蕴含着他对艺术的独到见解和对时代的深刻感悟。其中,人物题材最能体现他的学术思想和创作主旨,不仅展现了他对造型、光线和结构的精准把握,更将人物形象融入时代洪流,赋予其强烈的现实意义,冲击着人文天地和家国情怀。他常将自身的精神面貌巧妙地融入画作中的人物形象,使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冲击感与悲天悯人的文人情怀。
当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动物题材作品,被赋予了高度的人格化和民族化意象,开创了富有强烈时代性的绘画语境。有人曾言:悲鸿之马,堪称一绝,迈古窥今,无人能及。他以马寓人、寓国,看似单马独奔,实则蕴含着千军万马的磅礴气势,如滚滚洪流般推动着时代前进。《雄狮侧目》中,雄狮的神情激情抒发了他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观狮戏蛇之景,让人联想到国难当头、岌岌可危的局势,不禁产生强烈的共鸣。《会师东京》更是匠心独运,尽情宣泄了国人心中的愤懑,其情感酣畅淋漓,意境洒脱豪迈,妙不可言。
面对徐悲鸿的作品,我们在惊叹其神伟的同时,更会被他可贵的精神所折服。家国情怀,在他身上尽显英雄本色。他对鲁迅先生的推崇令人感动,对鲁迅先生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的向往,更是让人敬佩不已。
一、江南少年的艺术启蒙与早年磨砺
1895 年 7 月 19 日,徐悲鸿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屺亭桥镇的一个贫苦画师家庭。父亲徐达章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民间画家,擅长人物、山水、花鸟,还能弹奏乐器,靠在乡间为人画 “堂幅”“中堂”、扎纸人纸马等维持生计。徐悲鸿的童年,是在墨香与贫困交织的环境中度过的。
四岁时,徐悲鸿便在父亲的教导下开始识字、读书。六岁那年,父亲开始教他临摹画作,从简单的线条勾勒到复杂的花鸟虫鱼,小小的他便与画笔结下了不解之缘。父亲的画室成了他最常待的地方,那一方小小的砚台,那散发着墨香的宣纸,都深深吸引着他。他常常蹲在地上,用树枝在泥土上模仿父亲画画的笔触,专注的神情让人不忍打扰。
然而,贫寒的家境让徐悲鸿过早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十岁时,父亲因常年劳累,身体每况愈下,无法再像以前那样四处奔波作画。徐悲鸿不得不辍学,跟随父亲走街串巷,为人画肖像、画装饰画,以此分担家庭的重担。在那段颠沛流离的日子里,他见过太多底层百姓的苦难: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乞丐,为了几文钱而拼命劳作的纤夫,被地主压迫得喘不过气的农民…… 这些画面像烙印一样刻在他的脑海里,也让他逐渐明白,艺术不仅仅是风花雪月的消遣,更应该关注现实,反映民生。
尽管生活困顿,徐悲鸿对艺术的渴望却从未消减。白天,他帮父亲为人作画谋生,晚上,便在昏暗的油灯下临摹历代名家的作品。《芥子园画谱》是他最早的启蒙教材,他一遍又一遍地临摹,直到对每一个线条、每一种笔法都了如指掌。后来,他又接触到吴昌硕的花卉、任伯年的人物、八大山人的山水等,每一幅作品都让他如获至宝。他仔细揣摩画家的用笔、用墨技巧,分析画面的构图和意境,一点一滴地积累着艺术养分。父亲常对他说:“作画要用心,做人要真诚。” 这句话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成为他日后艺术创作与人生处世的准则。
1914 年,徐悲鸿 19岁,父亲因病去世,家庭的重担完全落在了他的肩上。为了寻求更好的艺术发展,他带着仅有的积蓄,告别了家乡,前往上海闯荡。初到上海的日子充满了艰辛,他四处碰壁,找不到稳定的工作,只能在街头摆摊卖画糊口。有时,一天下来也卖不出一幅画,连温饱都成了问题。但他从未放弃对艺术的追求,在简陋的出租屋里,他依然坚持作画、学习。
在上海,徐悲鸿有幸结识了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高剑父、高奇峰兄弟,以及著名学者康有为。高氏兄弟融合中西绘画的理念让他耳目一新,他们主张 “折衷中外,融会古今”,打破了传统绘画的桎梏,这种创新精神深深影响了徐悲鸿。康有为更是对他青睐有加,看到他的画作后,对其才华赞赏不已,鼓励他 “中西合璧,创造新派”,并资助他前往日本留学。
1917 年,徐悲鸿东渡日本,在那里,他系统地学习了西方绘画的技法,研究了日本明治维新后美术革新的成果,视野得到了极大的开阔。他看到日本画家将西方的写实技巧与东方的审美情趣相结合,创作出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这让他更加坚定了融合中西绘画的决心。
二、留学深造:中西艺术的碰撞与融合
1919 年,在蔡元培等进步人士的帮助下,徐悲鸿获得了赴法国留学的机会,进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师从著名写实主义画家达仰。在法国的八年,是徐悲鸿艺术生涯中至关重要的时期,他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西方绘画的精华,尤其是写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巴黎的卢浮宫是徐悲鸿每天必去的地方。清晨,当卢浮宫的大门刚刚打开,他便会迫不及待地冲进去,对着达芬奇、拉斐尔、伦勃朗等大师的作品临摹、研习。他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忘记了时间,忘记了饥饿。他仔细观察大师们对人体解剖、透视原理、色彩规律的运用,力求精准地把握物象的形态与结构。在临摹《蒙娜丽莎》时,他为了捕捉那神秘的微笑,反复琢磨达芬奇的笔触和色彩搭配,常常一站就是几个小时。
除了在卢浮宫学习,徐悲鸿还积极参加各种艺术展览和学术交流活动。他观看了大量西方现代派绘画作品,虽然对其中一些过于抽象的表现形式并不认同,但他也从中汲取了一些有益的元素,如对色彩的大胆运用和对情感的强烈表达。他认为,西方的写实主义可以弥补中国传统绘画在造型上的不足,而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意境则是西方绘画所缺乏的,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美术。
在留学期间,徐悲鸿创作了大量的素描、油画作品。他的素描线条精准而富有张力,注重对人物神态和内心世界的刻画。《自画像》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画中的他眼神坚定,嘴角微微上扬,展现出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萧声》则通过对一位吹箫者的刻画,营造出一种悠远、空灵的意境,既体现了西方写实主义的技法,又蕴含着中国传统绘画的韵味。
1927 年,徐悲鸿学成归国。此时的他,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理念。他带回的不仅是精湛的绘画技艺,更有一颗用艺术改造社会、振兴民族的雄心。回国后,他在上海举办了个人画展,展出了他在法国创作的部分作品,引起了美术界的广泛关注。人们被他笔下中西合璧的艺术风格所吸引,纷纷称赞他为中国美术界带来了新的气息。
三、艺术革新:构建写实主义的美术体系与多元题材的深耕
归国后,徐悲鸿先后在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等院校任教,他积极倡导写实主义绘画,致力于改变中国传统绘画 “重写意、轻写实” 的弊端,推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转型。
他认为,美术应该 “为人生而艺术”,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空谈。因此,他的创作始终紧扣时代脉搏,关注社会现实。在人物画创作上,他突破了传统人物画的题材局限,将目光投向了普通民众和社会底层。《愚公移山》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这幅画创作于 1940 年,正值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画面中,一群体魄强健的劳动者正在奋力移山,他们的肌肉线条饱满而有力,眼神中充满了坚定的信念。徐悲鸿通过这幅画,歌颂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鼓舞着全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志。为了创作这幅画,徐悲鸿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研究了人体解剖学,还亲自到田间地头观察农民劳作的姿态,力求将人物形象刻画得真实、生动。
徐悲鸿的人物画不仅在题材上具有创新性,在表现技法上也独树一帜。他将西方的写实主义手法与中国传统的笔墨技巧相结合,既注重人物的形体结构和比例关系,又充分发挥了毛笔、宣纸的特性,使画面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泰戈尔像》便是中西合璧的典范之作,画中泰戈尔的肖像刻画得栩栩如生,眼神深邃而富有智慧,而背景的处理则运用了中国传统的写意手法,寥寥数笔,便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徐悲鸿在创作这幅画时,与泰戈尔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了解他的思想和情感,从而能够准确地捕捉到他的精神气质。
在动物画创作上,徐悲鸿更是独步画坛,尤其是他画的马,堪称一绝。他笔下的马,姿态各异,有的昂首嘶鸣,有的奔腾跳跃,有的静立沉思,无不充满了生命力。他画马,不仅注重对马的形态、动态的精准把握,更赋予了马深刻的象征意义。在他看来,马是力量、速度、自由的象征,也是民族精神的化身。《奔马图》创作于 1941 年,画面中的马四蹄腾空,鬃毛飞扬,眼神中充满了愤怒与不屈,仿佛在控诉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又像是在呼唤着民族的觉醒。这幅画不仅是徐悲鸿艺术成就的巅峰之作,更是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不屈不挠精神的生动写照。为了画好马,徐悲鸿常常到马场观察马的各种姿态,有时甚至会跟着马奔跑,仔细研究马的肌肉运动和神态变化。他还临摹了大量古代画家画马的作品,如韩干的《照夜白图》,并在借鉴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画马风格。
除了马之外,徐悲鸿画的狮子、鹰、鸡等动物也各具特色。《雄狮侧目》中,雄狮怒目圆睁,注视着远方,仿佛在警惕着敌人的入侵,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这幅画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徐悲鸿通过对雄狮形象的刻画,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怒和反抗精神。《风雨鸡鸣》则以一只在风雨中昂首啼鸣的雄鸡为题材,象征着中国人民在黑暗中对光明的渴望和对胜利的信念。
徐悲鸿的花鸟画也别具一格。他打破了传统花鸟画 “逸品”“神品” 的束缚,将写实主义手法融入其中,使花鸟画更具生活气息和时代感。他画的牡丹,色彩艳丽而不妖冶,雍容华贵中透着一股清气;他画的竹子,挺拔苍劲,疏密有致,尽显君子之风。他的花鸟画不仅注重对物象形态的刻画,更注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如《墨梅图》,通过对梅花的描绘,赞美了梅花不畏严寒、傲然挺立的品格,也寄托了他对民族精神的赞美。
四、教育实践:播撒艺术火种与培育美术人才
作为一位杰出的美术教育家,徐悲鸿深知,要推动中国美术的发展,培养新一代的美术人才至关重要。因此,他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美术教育事业中,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新性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徐悲鸿强调 “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要求学生必须打下坚实的素描功底。他亲自为学生示范素描技法,耐心讲解人体解剖、透视原理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造型能力。他常常拿着学生的素描作业,逐一点评,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并亲自修改,让学生们受益匪浅。有一次,一位学生的素描作品在比例上出现了问题,徐悲鸿并没有直接批评他,而是拿起画笔,在旁边重新画了一幅,让学生对比两者的差异,从而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他还积极倡导 “兼容并包” 的办学理念,鼓励学生学习各种艺术流派的长处,不局限于一家之言。在他的努力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汇聚了一批来自不同艺术流派的优秀教师,如齐白石、黄宾虹等,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不同的老师学习,接触到各种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理念。这种开放的教学环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徐悲鸿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注重培养他们的人格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他经常告诫学生,“艺术不是为了个人名利,而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鼓励他们用自己的画笔为社会服务,为民族争光。在他的影响下,许多学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时期,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鼓舞人民斗志的优秀作品。如他的学生蒋兆和创作的《流民图》,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战争时期流民的苦难生活,具有强烈的社会感染力。
他还积极推动美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 “建立中国美术学院” 的构想,主张将美术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既具有扎实专业技能又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美术人才。虽然这一构想在当时未能完全实现,但对后来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大义人生:以艺术为刃,为民族而战的爱国情怀
徐悲鸿的一生,不仅是艺术探索的一生,更是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一生。他始终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用自己的画笔和行动,践行着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抗日战争爆发后,徐悲鸿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他四处举办画展,将卖画所得全部捐献出来,用于支援前线抗战和救济灾民。1938 年,他在武汉举办画展,展出了《愚公移山》等作品,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许多爱国人士纷纷解囊相助,为抗战贡献自己的力量。他还亲自带着画作前往各地宣传抗日,在街头、在学校、在军营,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1938 年,徐悲鸿前往南洋,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举办画展,宣传抗日主张,募集抗日资金。在南洋期间,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先后举办了数十次画展。当时的南洋局势复杂,日军的侵略阴影也逐渐逼近,但徐悲鸿丝毫没有退缩。他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既要准备画展,又要与当地的华侨和国际友人进行沟通交流。有一次,为了赶在日军占领前举办一场画展,他连续几天几夜没有休息,最终成功募集到了一大笔资金,全部用于支援祖国的抗战事业。他的爱国行动得到了当地华侨和国际友人的广泛支持和赞誉,许多华侨纷纷加入到抗日救亡的行列中来。
解放战争时期,徐悲鸿坚决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积极支持进步学生的爱国运动。他利用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保护了许多进步师生和民主人士。1946 年,他担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后,聘请了许多进步教师,如吴作人、艾青等,为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他还支持学生成立进步社团,开展各种爱国活动,为推动北平的民主运动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徐悲鸿担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他积极投身于新中国的美术事业建设,为培养新一代的美术人才、推动中国美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提出了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的创作方法,主张美术作品要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人民群众的新生活,为中国美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六、艺术影响与历史地位:跨越时代的丹青传奇
徐悲鸿的艺术成就和精神品质对中国美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名字已经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重要符号。
他开创的中西合璧的绘画风格,打破了传统绘画的束缚,为中国美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他将西方的写实主义技法与中国传统的笔墨意境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对后来的中国画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许多画家都借鉴了他的创作方法,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了中西绘画的元素,推动了中国美术的现代化进程。
他的写实主义创作理念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美术教育。他强调素描的基础作用,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和造型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理念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中国美术教育的重要基石。如今,各大美术院校依然将素描作为基础课程,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美术人才。
徐悲鸿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作品曾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受到了国际艺术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他的中西合璧的绘画风格为中国美术走向世界打开了一扇大门,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美术的魅力。他还积极与国际艺术家进行交流合作,推动了中外美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徐悲鸿的历史地位不仅体现在他的艺术成就上,更体现在他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上。他用自己的画笔描绘了中华民族的苦难与奋斗,歌颂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与不屈,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作品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七、对后世的启示与精神传承
徐悲鸿的一生,是追求艺术、报效国家的一生。他的艺术成就和精神品质给后世带来了诸多启示。
在艺术追求上,徐悲鸿告诉我们要勇于创新、博采众长。他不满足于传统绘画的束缚,积极学习西方绘画的先进技法,并将其与中国传统绘画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对于今天的艺术家来说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艺术创作中,我们要不断学习和借鉴不同文化、不同流派的艺术成果,勇于突破传统,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和个人风格的作品。
在人生追求上,徐悲鸿告诉我们要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他始终怀着一颗爱国之心,用自己的画笔为国家和民族贡献力量。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时期,他积极投身于爱国运动,用艺术的力量鼓舞着人民的斗志。这种家国情怀,对于今天的每一个人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要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将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发展相结合,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徐悲鸿的精神一直在影响着后世的人们。许多艺术家以他为榜样,在艺术创作中传承和弘扬他的创新精神和家国情怀。许多教育工作者以他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美术人才。许多普通民众从他的作品中汲取力量,激励自己在生活中勇于面对困难、积极向上。
八、结语
徐悲鸿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座丰碑,他的书画人生与大义人生相互交织,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时代赞歌。他以精湛的艺术技艺开创了中西合璧的绘画风格,为中国美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以强烈的家国情怀,用自己的画笔为国家和民族贡献力量,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
他的作品将永远在中国美术史上闪耀着光芒,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我们要铭记徐悲鸿的艺术成就和精神品质,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在人生的道路上始终坚守家国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徐悲鸿赞》
一代宗师启画章,中西合璧焕新光。
方殷国难扬美志,正盛时艰赋墨芳。
激勇蓬勃呼万众,征波凛冽唤贤良。
峥嵘新月谋宏业,艺苑处处颂德昌。
循着徐悲鸿先生以丹青铸魂、以大义立世的精神之光,中国美术事业必将在时代浪潮中破浪前行,绽放出更为璀璨的光华;中华民族也终将在这份薪火相传的精神滋养中,迈向更加壮阔的明天。
先生的名字,早已超越了一个艺术家的符号意义 —— 它是中国美术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镌刻着笔墨与时代的共振;更是民族精神图谱中一抹炽热的印记,承载着赤子与家国的深情。这份记忆,不会随岁月流逝而褪色,只会在代代传颂中愈发清晰,成为后世心中永不熄灭的精神灯塔。
来源:谷新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