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难忘岁月,弘扬伟大抗洪精神!九江用一座城的繁华欢迎英雄回家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2 09:40 1

摘要:“九江是我战斗过的地方,这片红土地,给予了我无限能量。”8月29日,记者采访了前来参加2025九江市“英雄回家”弘扬伟大抗洪精神系列活动的省委原常委、省军区原政治委员、原一军一师九八九江抗洪部队指挥员陶正明。时光荏苒,年过七旬的陶正明真情回顾了九八抗洪的难忘时

惊涛处战洪魔 红土地续深情

——访九八九江抗洪部队指挥员陶正明

见习记者 刘思茹 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朱曦薇/文 顾伟东/摄

“九江是我战斗过的地方,这片红土地,给予了我无限能量。”8月29日,记者采访了前来参加2025九江市“英雄回家”弘扬伟大抗洪精神系列活动的省委原常委、省军区原政治委员、原一军一师九八九江抗洪部队指挥员陶正明。时光荏苒,年过七旬的陶正明真情回顾了九八抗洪的难忘时刻,将军眼中映照的,不仅是当年洪魔肆虐的危急,更有今日九江大地的蓬勃生机与抗洪精神在新时代的璀璨光芒。

赶赴九江 趸船建起指挥所

1998年,九江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江水通过塌陷的决口涌入城区,情况十分危急。接到命令后,时任一军一师政治部主任的陶正明随部队赶赴九江,参加抗洪抢险的战斗。

“很多房屋、农田都被淹,一片汪洋,到处是肆虐的洪水。”到达九江后,眼前的景象让陶正明所在的部队顾不上休整,立即分头乘坐冲锋舟赶赴六个团和师直属队的任务区段,一直忙到晚上九点多才匆匆吃饭,当晚就在大堤上搭帐篷休息。闷热的天气,危急的形势,这一夜谁也没合眼。

“师指挥所设在哪里?要离部队近,能容纳十几个人。”陶正明告诉记者,因考虑不给地方添麻烦,他们婉拒了安排。“天一亮,师长就带着我们找地方,最终定下了一艘因洪水袭击停用的趸船。”陶正明说,他们当即布置作战室,挂上了印着“部队指挥部”的红布和九江抗洪军用地图;趸船一头空地上摆放两张演习指挥桌,上面放一部电话、一部电台、若干对讲机,就是作战值班室。40多天里,这里召开了多个重要会议,商议部署了大量工作。

趸船钢板一边并排铺着五张单人草席,这就是五个师领导的床铺。钢板经太阳烘烤,热浪阵阵,电话声、汽笛声、蚊虫声伴随了他们的多个夏夜。

全力奔赴 军民共筑“生命之堤”

“面对战场上的敌人,为了夺取胜利,我们时刻准备好付出生命;面对自然界的灾害,也是如此!”执行命令是军人的天职,曾参加过边境作战和多次抗洪的陶正明在九江开启了又一次奔赴。他来不及去想是否危险,顾不上挂念家人,只想以最快速度消除险情,夺取抗洪抢险救灾胜利。

官兵们昼夜奋战,装运沙袋、封堵管涌,危急时刻奋不顾身跳进江水中与洪魔搏斗;九江百姓自发走上大堤,给最可爱的人送去绿豆汤、银耳汤,拭去汗水……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军队抗灾情,人民也是靠山!抗洪抢险的胜利,离不开九江人民的支持和付出。”陶正明铿锵有力地说,1998年,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统一指挥下,九江人民与解放军、武警官兵共同组成了团结大堤,建起了生命之堤,创造了又一个抗洪抢险奇迹。

精神延续 开创更加美好明天

陶正明说,到江西工作后,他深入九江各地,特别是近年来,每次来都看到了新变化,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百姓生活幸福,他感到十分欣慰。

九八抗洪胜利了,陶正明与九江的故事还在续写。取得抗洪胜利后,一师官兵自发捐款筹款在九江建了希望学校,并以闻名全军的一师部队“硬骨头六连”命名,蕴含了深厚情谊。27年来,流淌着“硬骨头六连”血脉的这所军地共建特色学校,受到了高度关注和支持。陶正明多次来到学校,为全体师生捐赠了《我和我的战友》等书籍,他动情地说:“我到学校就是回家,伟大抗洪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希望孩子们认真读书,茁壮成长。”

当前,九江正处于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陶正明给予了美好期许,他说,希望九江大力弘扬抗洪精神,汇聚起强大力量,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万众一心得胜利

——访九八抗洪英雄周林

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陈芳/文 程鹏/摄

“虽然27年过去了,但那段岁月我从未忘记,那一幕幕抗洪抢险的画面依然历历在目。”时光如江流奔涌,往事如钩沉浮现,谈起1998年的夏天,时任武警九江支队支队长的周林声音沉静却难掩波澜。

1998年的夏天,暴雨持续倾泻,长江水位疯狂上涨,那年的6月26日,一个险情传来——德安县乌石门水库垮塌,县城被淹,疏散受灾群众、转移粮库的粮食迫在眉睫,周林率领千余名官兵星夜驰援,打响了抗洪抢险的第一仗。

“我们在德安县抢险时,受灾区如一片汪洋。我们支队的战士乘着冲锋舟去转移群众时,行至一个涵洞附近,湍急的水流将冲锋舟卷着走。”周林清晰地记得,在一次救援中,有7名战士连人带船被激流冲向涵洞,生死一线,好在他们穿着救生衣,及时跳水游离了危险区。“当时水从四面八方压过来,人在自然面前如此渺小,但职责让我们必须顶上去。”说到此处,他微微停顿,目光投向远方,仿佛又看到了那些年轻而坚毅的面庞。“那次险情发生时,我们的战士没有一个说害怕,没有一个胆怯退缩,在接下来的救援过程中,他们一个个依然是冲锋在前。”

说起抹不去的记忆,周林告诉记者,在江洲决口的抢险中,他带领7条冲锋舟在漆黑一片的江面上展开救援。虽然上级领导担心官兵安全,要求天亮再行动,但听着群众的呼救声,周林和战友们都按捺不住。在探明水路后,7条冲锋舟全部开进灾区,一船一船地解救群众。然而在一趟救援过程中,一条冲锋舟因群众慌乱中抓住树枝导致重心倾斜而翻覆,落水群众中有一人不幸遇难。“虽然我后来参加过很多表彰大会,但我心里一直很沉重,毕竟当时那名群众是上了我们部队的船的,在人民群众眼里,那就是‘生命之舟’啊!”周林的话语中充满了遗憾和痛心。

在1998年的抗洪抢险过程中,除了支队的战士,周林还有一位特殊的战友,那就是他的儿子周晓渊。“那年,晓渊是浙江大学的大二学生,学校一放假他就急匆匆赶回了九江。当我在抗洪抢险的队伍中看到他时,既意外也不意外。”周林说:“1995年,还是高二学生的晓渊就跟着我上过堤坝,参加过抗洪,所以他再上抗洪一线也算‘熟人’了。”由于周晓渊是单传,他的爷爷、奶奶、妈妈对他的举动既赞同又焦虑,但他们都没有阻拦。让周林欣慰的是,他的儿子在抗洪一线收获了人生最宝贵的成长。“他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英勇无畏,什么是为保卫人民群众和家园,把生死置之度外。”1998年8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又见“抗洪父子兵”》为题报道了周林、周晓渊父子俩的抗洪事迹,当年,周晓渊被共青团江西省委授予“抗洪抢险青年标兵”荣誉称号。

长江的怒吼能撕裂防堤,却撕不破军民同心铸就的钢铁长城。“那时候,决口处道路被淹,很多餐厅做好盒饭,用驳船一船一船往决口处送,不计成本。当得知石料短缺时,一些群众把自家建房的基石都贡献出来。虽然他们也需要自救,却不顾一切地支援我们,直到抗洪胜利。”周林说,在与洪水的搏斗中,正是部队官兵和人民群众持续奋战,携手践行“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最终战胜了所有困难。

27年过去了,洪水的咆哮早已远去,但抗洪精神依然激荡在九江的每寸土地。“站在九江八里湖新区的高楼上俯瞰,看到的是湖光潋滟,城市繁华,而27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沼泽之地。”看着如今九江日新月异的发展,周林感慨道:“现在的九江发展得越来越好,城市越来越美,这离不开全市上下万众一心、顽强拼搏,这就是抗洪精神的最好传承。”

邱在文:

“十八勇士”的抗洪记忆与传承

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余超/文 程鹏/摄

27年后再忆九江抗洪,邱在文的声音仍带着几分激动。这位当年红军团“坚守英雄连”的指导员,作为“十八勇士”之一,在1998年那个夏天,与战友们用血肉之躯筑起抵御洪魔的铜墙铁壁。如今,他仍常回到九江大堤,将那段生死与共的记忆,化作激励后人的精神力量。

“十八勇士”的生死两小时

1998年8月7日,九江大堤4-5号闸口溃决,九江百姓的安危悬于一线。时任“坚守英雄连”指导员的邱在文,率队作为全团第一梯队奔赴决口现场,开启了连续6天5夜的鏖战,最终实现了大堤的顺利合龙。

“所谓勇士,就是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邱在文清晰记得,8月12日是堵口关键期,指挥部下达死命令:“傍晚前必须堵住决口!”部队迅速组建18人突击队,邱在文与17名战友一同入选。当日10时,“十八勇士”纵身跳入江水。当决口推进到最后3米时,险情骤增,刚筑起的临时堤坝眼看就要垮塌。“快点!坚持!”邱在文拼命呐喊,他知道,只有让岸上战友抛投物资的速度超过水流速度,才能守住防线。

危急时刻,“十八勇士”手牵手、背靠背,牢牢架起四道“人桩”。江水漫过胸口,浪头一次次拍得他们站不稳,却没人松手。“我们咬着牙扛了两个小时,直到18时30分,大堤终于成功合龙!”那天晚上,面对央视记者“如何看待生死”的提问,邱在文的回答质朴却坚定:“我们只有一个信念——尽快堵上缺口,让中央领导少份牵挂,让九江人民少点损失。我们扛的是全国人民的重托,捍卫的是祖国的万里长城。”

九江人民是靠山,这份感动忘不了

这些年,邱在文总爱回九江看看,有时甚至独自悄悄前往九江大堤,因为这份牵挂,源于抗洪时九江百姓给予的温暖。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邱在文的记忆里,满是九江百姓的拥军身影:孩子拿出压岁钱,退休工人捐出养老金,下岗工人挤出生活费,给战士们买日用品、送绿豆汤和鸡蛋;18名下岗女工组成拥军服务队,每天给战士们做饭、洗衣、缝补衣服;就连经济不景气的九江麻纺厂的工人们也自发筹资,给他们添置电风扇。

“休整时,九江人民常来慰问,帮我们缝补磨破的迷彩服。”这些细节,邱在文记了27年,“九江人这份血浓于水的情感,是我后来工作生活的精神力量。”抗洪十周年时,他独自坐在九江大堤上,静静回忆那段岁月;孩子上三年级时,他带着家人故地重游,把抗洪故事讲给下一代听;抗洪二十周年时,他写下文章,记录那些难忘的点点滴滴。“九江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对我来说都特别亲切。”

干好本职工作,就是对抗洪精神的最好传承

如今,邱在文仍在践行着抗洪精神的传承。“对年轻人来说,弘扬抗洪精神不用喊口号,关键是把党性放在心里,干好本职工作。”邱在文坦言,自己始终以当年抗洪时的拼劲面对每一份任务,也常把这段经历讲给身边人听,“只要每个人都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就是对伟大民族精神最好的传承。”

如今,九江正在加快打造“三个区域中心”、建设“一个美好家园”。邱在文由衷祝愿:“希望九江越来越好,九江人民永远幸福安康。”而他与“十八勇士”的故事,也将和九江大堤一起,成为这座城市记忆里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

方九宝:从“冲锋者”到“回望者”

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张倩/文 孙昌模/摄

“27年了,可每当想起当年洪水漫过堤坝的场景,耳边仿佛还能听到沙袋碰撞的声响、战友们的呐喊声。”8月29日,曾经服役于武警部队九江支队教导大队的老兵方九宝再次来到九江,和众人讲述起1998年九江特大洪水灾害中,自己和战友们并肩抢险的难忘经历时不禁红了眼眶,“那真是一辈子都忘不了的啊。”

1998年的夏天,持续一个多月的强降雨,让长江流域的水位不断升高,各地抗洪抢险形势异常紧张。“1998年6月26日21时50分,我们教导大队在支队长周林的带领下,紧急奔赴九江受灾最早、灾情最严重的德安县黄甬乡,展开抢险救援。从那一刻起,在近三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先后转战于长江大堤的东升堤、益公堤,以及八里湖、赛城湖、鄱阳湖等多个险段和重灾区。”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方九宝仍历历在目,“最让我永生难忘的是参加封堵长江九江段决口的战斗。从决口发生到最终合龙,我们大队连续鏖战六天五夜,与广大军民并肩作战,最终取得了封堵决口的伟大胜利。”

“1998年8月7日中午,我们接到紧急命令,火速驰援长江九江堤九号段4-5号闸口。大队长陈文生带领我们教导大队170人刚抵达现场,又接到前往八一粮库搬运粮包的任务。”方九宝说,当年的自己仅20岁,当看到房屋全被淹没,百姓流离失所,眼泪不自觉地流了下来,“尽管房子没了,可是九江人民很坚强,全都自发地帮忙扛沙袋堵决口,我们就在心里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快堵住决口,将百姓的损失降到最低。”方九宝和战士们随着运粮船再次返回决口处,投入沉粮包、抛石料的紧张战斗中。甲板被烈日烤得滚烫,大家连续作业,不断有人被石块砸伤、划破。持续的高温烘烤、洪水浸泡、汗水侵蚀,几乎每个人身上都长出成片的红斑和疱疹。“可没有一个人退缩,大家都咬牙坚持着,这是我们作为军人的担当与使命。”

1998年8月10日下午,钢木结构框架终于搭建完成。“我们要在与江面落差近3米的框架内,筑起一道60多米长、4米宽的全封闭堵水坝——这意味着必须将整段决口彻底封死。”方九宝回忆说,“我们武警九江支队承担了60多米决口上段的填堵任务。当晚7时,面对党旗庄严宣誓后,我们腰系绳索,毅然跳入咆哮的洪流中垒填沙袋。洪水冲击钢管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水流猛烈冲击身体,闷痛难忍,呼吸艰难。杂物随急流不断撞击我们,许多人鲜血直流,却仍然坚持。洪水吸力极大,站不稳、挪不动,不时有队员被吸入水中,甚至没顶。”说到这,方九宝顿了顿,有些哽咽,“我记得在临近凌晨时分,我脚下垒好的沙袋突然被冲垮,我整个人瞬间被洪水吸入深处,身体死死卡在钢管之间,动弹不得,幸亏战友拼命拉拽才得以获救。当时我已不省人事,鼻血直流,真的是与死神擦肩而过。”

1998年8月11日9时许,方九宝和战友们终于将决口上段堵水坝垒出水面。1998年8月12日晚,长江大堤九江段决口封堵成功,“我们打赢了这场惊心动魄的生死之战。”方九宝有些激动地说,“再回头看看,所有的苦和累都算不了什么,我们成功了,九江保住了!”

再次来到九江,看着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方九宝感慨良多,“九江现在发展得越来越好了,来到这里,我和战友们当年一起奋战的日子仿佛就在眼前。山河无恙,不负当年热血。”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承载着一名老兵对初心的坚守,也见证着岁月变迁中不变的守护与担当。

李好军:23小时连轴转打桩堵住决口

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余超/文 程鹏/摄

紧急驰援九江,2小时奔赴机场

1998年8月8日中午,周六的石家庄阳光正好。家离部队30公里的李好军,正陪着年幼的孩子,突然接到部队通知:“下午准备执行任务,具体不详。”他没多问,把孩子托付好,打出租车火速赶回部队。

当日16时,命令明确:“两小时内赶到石家庄军用机场,坐飞机奔赴九江抗洪!”彼时的李好军和战友们,还不清楚九江决口的严重程度,只知道“这是紧急任务”。“到了九江,我们先住在宾馆,领导们连夜去大坝察看现场。”李好军记得,当时江西省委、九江市委的指示很明确:“你们是紧急调来的技术分队,要迅速封堵缺口!”这份信任,让他和战友们瞬间感受到肩上的重量,他们是来“啃硬骨头”的。

23小时连轴转,手绑安全绳插钢管

第一次踏上九江大堤,李好军被眼前的景象震住了:50余米宽的决口下一片汪洋,几艘载重船只沉下去仍挡不住洪水,周边区域全被淹没。“心情特别焦急,跟九江人民一样,就想赶紧把口子堵上。”可现实难题不少,部队里三分之二是北方兵,大多不会游泳;江水汹涌澎湃,钢管根本插不下去;紧急调来的钢管长短不一,长的十多米够不着打桩,短的得现场拼接。更危险的是,坝头随时可能塌方,站在上面“每一秒都有风险”。

“先保堤头,不能让决口再扩大!”李好军和战友们定下第一步方案。他们给前排作业的战士身上绑上背包绳,身后两人拽着,组成“安全防线”,战士们顶着塌方风险,在决口两侧插钢管、打桩,一排接一排推进。“8时许开始干,三个多小时后,堤头总算稳住了。”

接下来的堵口更艰难。流速太快,钢管插不进,战士们就三人一组,抬着80多斤重的重型工具往下砸;钢管不够长,就现场紧急拼接。高温也成了“敌人”,九江大堤上温度超40℃,7名战士中暑晕倒,喝口藿香正气水、歇会儿又冲上去;有战士扶钢管时,小手指头被砸掉一截,鲜血淋漓,简单处理后继续干,没人喊苦喊累。

“我们从9日8时许,一直干到10日7时,23小时没下堤,饭在大堤上吃,累了就靠在大堤上歇会儿。”李好军说,最终,他们打下的钢管框架牢牢锁住决口,九江决口的“口子”终于被他们堵上了。

8月14日,九江大堤刚加固完,李好军和战友们又接到命令:“湖北洪湖告急,紧急赶赴!”他们连夜坐飞机转赴洪湖,继续坚守防汛一线。

旧地换新颜,精神永流传

在李好军心中,九江是他的“第二故乡”。27年来,他常跟人提起九江,转业到大学后,他成了“抗洪精神宣讲员”,给学生们讲九江抗洪的故事,讲“不怕牺牲、团结一心,把人民利益放前面”的道理。“那段经历影响了我的一生,让我不管做什么工作,都想着‘要像当年堵决口一样,把事干扎实’。”

2024年,李好军再次踏上九江的土地。看着当年的抗洪战场变了模样,曾经的汪洋区域如今繁华热闹,他满是感慨:“太惊讶了!完全认不出当年的样子,九江变化太大了,真心为九江人民高兴!”

采访最后,李好军说出了心底的祝福:“衷心希望九江市越建越好,祝福九江全市人民幸福安康!”而他与战友们在1998年用热血铸就的抗洪精神,也像九江大堤一样,历经岁月仍坚不可摧,在一代又一代人中传递下去。

陈北云:抗洪记忆在光影中重燃

“你看这张照片,大家肩上都扛着堵决口用的物料,成年人一般都是2袋起,这个孩子瘦瘦的,也扛着一袋,跟着大人一起。”8月29日,摄影爱好者陈北云拿出一沓泛黄的照相,向在场众人讲述起1998年九江特大洪水期间抗洪抢险时的难忘经历,将时光拉回那个风雨同舟的夏天。

1998年,受长江上游和江西大范围降水综合影响,长江九江段最高水位达到23.03米。1998年8月7日,是九江人民难以忘却的一天。当日13时50分,受持续高水位浸泡,长江九江堤九号段4-5号闸口,被洪水冲破60多米的口子,淹没了九江市西区。彼时45岁的陈北云,带着心爱的相机,主动赶往抗洪一线。1998年8月10日上午,正是决战合龙的关键时刻。由于决口封堵现场实行严格管制,陈北云无法进入核心区,其转而赶往市区客运码头17—18号闸口的物资转运点。为了捕捉最真实的画面,陈北云跟着抢险队伍穿梭在堤坝、安置点之间,脚下是泥泞的道路,耳边是风雨声与抢险口号声,相机成了他“记录感动的武器”。

“当时,眼前的一幕令我终生难忘。全城的男女老少纷纷奔赴在一线,有的在装物料,有的则一把扛起物料。武警官兵和解放军战士们每个人肩上都扛着两袋沉重的物料包,在运料船与堤岸之间疾步往返,奋力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在人群之中,有一个男孩格外引人注意。男孩头上带着伤疤,身材瘦小,却咬紧牙关,背起沉重的物料包,和大人们一起不停地穿梭在运料船与堤岸之间,脸上没有一丝疲惫。”说到这,陈北云眼眶泛红,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那个男孩看起来不过十三四岁啊,和我家的孩子差不多大。”被眼前一幕深深震撼的陈北云赶紧按下快门,记录下了这个感人至深的瞬间。

这张照片后来被命名为《编外小兵》,先后在多地举办的九八抗洪抢险图片展及中国第六届国际摄影节中展出,并被收录于《九八江西抗洪纪实画册》(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等画册之中,成为那段历史的重要见证。让陈北云始终牵挂于心的,是照片上那个男孩的人生。“我特别遗憾不知道那个男孩叫什么,家住哪里。”陈北云有些哽咽地说。

2018年,正值九八抗洪二十周年,陈北云开始了漫长的寻找。“这些年来,我通过九江论坛、《等着我》栏目、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美篇等多个平台多次发布寻人信息,希望找到这位当年的‘编外小兵’。我想知道27年过去了,他还好吗?我想亲手把这张照片赠予他,我还想告诉他,他的故事被九江九八抗洪展陈馆收录,无数人看到了他、记住了他。”

那一年,陈北云拍摄了1000余张照片,记录了那段众志成城、共战洪魔的难忘历程。也因为这次经历,陈北云与当年参与抗洪抢险的战士赵修春结缘,认下赵修春为干儿子。“决口封堵成功后,赵修春和部队离开的前一晚,他将自己穿过的南京军区发放的长江抗洪九江大决战体恤赠送给我留作纪念。那件体恤上的每一道汗渍、每一处磨损,都是当年抗洪抢险的见证,这一次,我将这件体恤捐赠给九江九八抗洪展陈馆,希望能让更多人记住那段并肩作战的日子。”

一张张老照片,一个个感人瞬间,在陈北云的讲述中鲜活起来,也让“众志成城、顽强拼搏”的抗洪精神,在新时代依旧传递着温暖与力量。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