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气候变化、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剧,全球清洁淡水资源的获取日益成为严峻挑战。传统水源逐渐枯竭,推动了对创新水资源收集技术的迫切需求。大气水收集(AWH)技术利用空气中丰富的水分,通过吸附-解吸过程生产饮用水,尤其吸附式AWH因其适应广泛气候条件而备受关注。
随着气候变化、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剧,全球清洁淡水资源的获取日益成为严峻挑战。传统水源逐渐枯竭,推动了对创新水资源收集技术的迫切需求。大气水收集(AWH)技术利用空气中丰富的水分,通过吸附-解吸过程生产饮用水,尤其吸附式AWH因其适应广泛气候条件而备受关注。然而,现有吸湿性聚合物凝胶(HPGs)虽具有高吸湿能力,却因高度交联的网络结构导致机械性能差、空气渗透性低、吸附动力学缓慢,限制了其在实际设备中的规模化应用。
近日,南京工业大学李海青、周嵬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类新型大气水收集吸附剂——吸湿性两性离子织物(HZFs),通过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SI-ATRP)在棉织物上接枝无交联的两性离子聚(磺酸甜菜碱甲基丙烯酸酯,PSBMA)刷,并经LiCl负载制得。该材料不仅具备优异的机械柔韧性、鲁棒性和可扩展性,还在不同相对湿度(RH)下表现出卓越的吸湿性能,且有效缓解了“盐析效应”。基于此,研究者设计了一种新型AWH原型机,采用单层HZF进行大气吸湿,多层堆叠结构进行高效解水,户外实测日产量达4.2 L·m⁻²,显示出在各种气候条件下高效收集大气水的巨大潜力。相关论文以“ Hygroscopic Zwitterionic Fabrics for Sustainable Atmospheric Water Harvesting ”为题,发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上,论文第一作者为Shi Junxin。
研究团队首先通过SI-ATRP法在棉纤维表面接枝了不同厚度的PSBMA刷,制备出PSBMA接枝棉织物(PGFs)。随反应时间延长(2、6、12小时),PGFs中PSBMA含量逐渐增加(28.6%、44.4%、52.4%)。扫描电镜图像显示PGFs保持了织物结构但表面更为粗糙;XPS和FTIR光谱证实了Br(引发剂)和S(PSBMA)的特征峰出现,成功验证了聚合物刷的接枝。随后,通过浸泡LiCl溶液并真空干燥,得到HZFs。FTIR中S=O键振动峰位移及XRD中无LiCl晶体峰表明LiCl通过静电作用均匀分散在PSBMA刷中,避免了盐析。热重分析显示HZFs热分解温度超过255℃,具备良好的热稳定性。力学测试表明,HZF3的拉伸强度虽略有下降,但弹性模量显著提高,且经反复折叠、拉伸仍保持结构完整,体现出优异的柔韧性和耐用性。
图1. a) 通过SI-ATRP在棉织物上接枝PSBMA刷,并经LiCl负载制备HZFs的示意图; b) HZF片材进行大气水吸附与热驱动水解吸的示意图。
图2. 原始棉织物与PGFs的实物照片与SEM图像 a);原始棉、Cotton-BiBB、PGF3和HZF3的XPS谱 b) 和FTIR谱 c);原始棉、LiCl盐、PGF3和HZF3的XRD图谱 d)。
在性能测试中,水蒸气吸附等温线显示HZFs在整个RH范围内吸湿能力显著优于纯棉和未负载LiCl的PGFs,其中HZF3在RH 60%时吸湿量达2.10 g·g⁻¹。实际大气吸湿实验中,HZF3在60% RH下1.5小时内吸水量为0.094 g·cm⁻²,且在90% RH下也无水滴渗出,显示出优异的防盐析能力。热驱动水解吸实验中,90°C加热1小时可使HZF3的解吸效率达90.4%,且经过30次循环后性能仍稳定。
图3. 298 K下原始棉、PCF3、HZFs和LiCl盐的水蒸气吸附等温线 a);HZFs在60% RH下的大气水吸附曲线 b);HZF3在不同RH下的大气水吸附曲线 c);水饱和HZFs在不同温度热板加热下的水解吸曲线 d);90°C热板加热下水饱和HZFs的水解吸曲线 e);HZF3在60% RH吸附1.5小时与90°C加热解吸1.0小时的循环性能 f)。
为实现规模化生产,团队成功制备出尺寸达7×100 cm²的HZF3片材,并通过缝合进一步扩大面积。基于HZF3的吸附单元由包裹在铜泡沫(高导热性与孔隙率)上的HZF3片和碳纤维加热线组成,可实现快速均匀加热与高效解吸。在设计的AWH装置中,吸附阶段HZF3以单层形式充分暴露于空气中,解吸阶段则通过电机驱动包裹于铜泡沫外进行加热,水蒸气在密闭冷凝室内凝结收集。在控制环境条件下(25°C,30–90% RH),该装置日水产量达2.6–8.9 L·m⁻²,能耗为0.8–2.8 kWh·L⁻¹。户外实测中(17.3–33.8°C,15.2–60.0% RH),日产量为4.2 L·m⁻²,能耗1.7 kWh·L⁻¹,收集水质符合饮用水标准,仅含微量Li⁺(0.54 mg·L⁻¹)和有机碳(2.7 mg·L⁻¹)。
图4. 放大尺寸的HZF3实物照片 a);穿有碳纤维线的铜泡沫与HZF3吸附单元实物照片 b);铜泡沫加热曲线 c);吸附单元中HZF3在60% RH吸附与16.9 W加热解吸曲线 d);所提出AWH装置及其吸附/解吸阶段示意图 e);装置在25°C、30% RH f)、60% RH g)、90% RH h) 下的三轮产水量。
图5. 户外AWH装置实物图、所用HZF3吸附单元、以及凝结在装置盖上的水滴 a);吸附/解吸过程水量与累积收集水量(上),以及户外温湿度数据(下) b);收集的水实物照片 c);ICP-MS测得的收集水中阳离子残留 d)。
该研究首次展示了一种具备优异机械柔韧性、可扩展且高效的大气水收集吸附材料,并通过巧妙的设备设计实现了吸附与解吸过程的高效协同。HZF-based AWH装置在不同气候与地理条件下均表现出良好的适用性与稳定性,为未来规模化、可持续的大气水收集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声明: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学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指正!
来源:高分子科学前沿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