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学者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公元755年安禄山的叛变,近于(唐朝)全朝代时间上的中点,可以视作由盛而衰的分水岭。这样一来,前面一段有了137年的伟大与繁荣,而接着则有151年的破坏和混乱。”
文|浓香文酿团队
历史学者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公元755年安禄山的叛变,近于(唐朝)全朝代时间上的中点,可以视作由盛而衰的分水岭。这样一来,前面一段有了137年的伟大与繁荣,而接着则有151年的破坏和混乱。”
安史之乱爆发后,王维最早成为了叛军的俘虏,李白避乱于庐山,高适将迎来属于他的荣耀,杜甫则带着一家老小逃亡蜀中。
自古文人皆入蜀。杜甫入蜀之后,感叹于蜀地山川的雄拔峻险与奇丽多姿,自身的诗意文思和奇情壮采得到激发、升华,诗歌创作逐渐登峰造极。
在从成都泛舟岷江途中,杜甫借道江山壮丽的泸州,作下了《泸川纪行》。
其时,位于西南边地,远离战火纷乱的泸州,收入眼底的尽是高山流水、荇藻游鱼般的诗情画意。
杜甫在称颂泸州江山如画,人杰地灵的同时,对泸州美酒的赞誉更是溢于言表。
太极元年(公元712年),杜甫出生于河南巩义,祖父杜审言为唐中宗时官拜国子监主簿,父亲杜闲官至兖州司马,杜家曾是京兆显赫一时的名门望族。
杜甫对这个崇儒尚学、奉守官职的家庭引以为傲,自幼便立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宏愿。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被后人尊为“诗圣”。他的诗歌深刻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被誉为“诗史”。而这幅上过语文课本的“杜甫”经典形象,就是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绘画大师蒋兆和先生(泸州籍)缔造。图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城市交通发达,农村集市遍布。在许多积极追求功名的青壮年读书人中,盛行着全国漫游的风气。
他的青年时期就是在漫游中度过,首先是东下姑苏台,拜阖闾丘墓,览剑池石壁,观长洲芰荷,谒吴太伯庙,饱览山川景色,凭吊古迹名胜。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23岁的杜甫返回洛阳参加进士考试,却遗憾落榜。
但他“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连屈原、曹植这样的一代文豪都未曾放在眼里,进士落第算不得打击,反而继续与好友快意人生。
不久,他便再次盛装出行,奔赴齐赵大地,衣着裘服,策马游猎,很是逍遥自在。
|泰山位于山东,是五岳之首,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向往的圣地,象征着崇高与神圣。杜甫的名作《望岳》,恐怕是历代咏泰山诗中最著名的。它作于公元736年,这一年杜甫25岁,初次来到山东。他因为考试下第,来山东漫游,路过泰山时,在山脚下眺望泰山的雄姿,写下了《望岳》。图源:视觉中国
东游泰山途中,杜甫作《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来表达自身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一见如故,相约同游梁、宋。
二人登吹台,游梁园,狩猎于孟诸野泽,饮酒赋诗,怀古论今,结下深厚情谊的同时,也成就了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这句名言,便是出于杜甫的《饮中八仙歌》。
李白和杜甫于鲁郡再次相见时,一同驰马射猎,赋诗论文,杜甫曾作了一首《赠李白》来表达对李白的欣赏和惋惜之情:“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李白和杜甫分别后,于第二年在山东见面。他们在桃花开时,“醉卧桃园东”,并一起到济南拜谒济南郡太守李邕。之后,两人结伴同行回到鲁郡,白日放歌,醉时同榻而卧。杜称李为“李十二白”,李唤杜作“杜二甫”,感情十分深厚。图源:视觉中国
此次一别,李白和杜甫便再无相见之日。
这两位大唐诗歌的巅峰人物曾经并肩而立,共同闪耀,最终却各自飘散。
他们孕育于民族血气方刚的盛年,一位吟唱出了盛唐之歌的最高音,而另一位则将带领我们望向这盛世过后的疾苦人间。
二人分别过后,身怀远大抱负的杜甫前往长安应试,却因权相李林甫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与所有科考士子一同落选。
此后杜甫初心不改,在长安求仕寻荐十年,但在政治昏暗的玄宗朝廷(唐玄宗执政后期),终究无果。
|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杜甫在长安的生活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这一时期,他经历了仕途的失意和生活的困顿,但也正是这些经历让他开始深入体察民间疾苦,关注社会现实。他的诗歌从早期的个人抒怀逐渐转向现实主义,为后来成为“诗圣”奠定了基础。图源:视觉中国
值得庆幸的是,杜甫在长安近十年的辛酸生活,打开了他观察帝国盛世真相的一扇窗户。
当其他精英诗人沉湎醉乡之时,他穿着粗布短衣,和京城贫民排队购买低价粮食。他从盛唐那群浪漫的诗人群体中游离出来,开始以清醒的目光审视这个社会。
这成为他忧国忧民的情感基础。
正当杜甫的个人理想逐步转变之际,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悄然而至,处于盛世的唐王朝于一夜之间走向崩溃,杜甫的个人命运也与国家灾难相互交织,连为一体。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以封诏讨伐杨国忠为名,于范阳(今北京和河北保定交界地带)起兵反叛,史称“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的烽火,将长安的繁华付之一炬。杜甫,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的诗人,被迫开始了漫长的漂泊生涯。他亲眼目睹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人间惨剧,亲身经历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离乱之苦。
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之际,经历了安史之乱等重大历史事件,杜甫作了大量反映当时社会动荡、政治腐败、人民疾苦等种种矛盾的诗作,故被后世称为“诗史”。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杜甫几经漂泊,终于抵达“天府之国”成都,找到了栖身之所。
杜甫初到成都之时,便作《成都府》一诗,赞叹成都的繁华景象:“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
|蜀地历史悠久的人文传统,江山如画般的自然风景,也是招揽士人的重要因素。安史之乱后,长安的文人、画家、商人等上流精英,纷纷迁居于此,进一步推动了商品经济和文化艺术的繁荣。图源:视觉中国
中年之后,杜甫的心境由快意潇洒转至失意悲凉,但仍不时露出乐观进取的一面。他在四川的生活,是后半生为数不多的安定日子,这全靠他的故交、剑南节度使严武关怀照应。
在蜀任上,严武整日忙于练兵,欲早日大败吐蕃,收复失地,故劝说杜甫继续为官,邀请他加入幕府。杜甫此时已决定不再消极隐退,而是积极做好士大夫的本职,帮助严武出谋划策。
为此,杜甫专程给严武写了《东西两川说》,对边境军事及人员调度、汉族与少数民族政务、权力驾驭、加强征收豪强税赋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策略。
严武也时常挂念杜甫,除了忙于日常的军政之外,时常携带青城山的乳酒与知己痛饮。杜甫醉饮后曾赋诗一首:“山瓶乳酒下青云,气味浓香幸见分。”
|宋人鲁訔在《杜工部年谱》中说,杜甫49岁时虽然住在浣花溪,但常去青城县,“公寓浣花,虽有江山之适,羁旅牢落之思未免,故二年之间有赴青城县”。图源:视觉中国
青城山上的乳酒固然醇美,但最让杜甫念念不忘的当属郫筒酒,他在《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写道:“鱼知丙穴由来美,酒忆郫筒不用酤。”
郫筒酒原产四川成都郊外的郫县,“筒”即酿造此酒的器具,具体的酿造方式在《北山酒经》里有所记载:“酴醾酒,七分开酴醾,摘取头子,去青萼,用沸汤绰地,纽干。浸法酒一升,经宿漉去花头,匀入九升酒内,此洛中法。”
由此可见,郫筒酒是以米酒为酒基,串入药材或香料,采用浸泡、掺兑等方法加工而成的配制酒。
杜甫留居成都四年,对四川的美酒已近痴迷,即便无钱也要赊账饮酒。“邻人有美酒,稚子夜能赊。”可见,赊账也是当时四川酒家售酒的方式之一。
“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经历了安史之乱的颠沛流离后,杜甫感受到了蜀地淳朴的风土人情,对当地的美酒佳肴亦有所体验。蜀中美酒的浓郁和江中鲜鱼的可贵,使诗人在乱世中寻得了生活之美。
如果说饮酒赋诗是杜甫排遣内心苦闷的最好方式,那么草堂则成为他沟通精神世界的庇护所。
|在亲友的资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开始营建草堂。这片土地,就此成为杜甫在乱世中短暂栖息的港湾。这一时期杜甫的诗风变得明快起来,创作了大量田园诗、闲适诗,如《江村》《田舍》《为农》等,也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忧国忧民之作。图源:视觉中国
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杜甫的生平事迹,但却对成都的草堂念念不忘。“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声呐喊,穿越千年时空,至今仍在叩击人们的心灵。
杜甫在辞官流寓途中,曾先后留下多处以“草堂”为名的遗迹故居,被后人称之为杜甫草堂、工部草堂等,其中最为出名的一座便是成都杜甫草堂,乃杜甫避乱入蜀寓居成都时所营造。
浣花溪畔秀丽旖旎的自然风光,以及成都亲友的热忱相助,使得久经战乱、流离失所的杜甫获得了心灵上的暂时安定。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杜甫采药图》。画面中,杜甫左手拈须,右手持采药镰刀和竹篓,衣纹线条挺劲流畅,面部刻画生动,有淡然自得之貌。
在草堂庭院内,杜甫开辟了菜圃、药圃,躬耕自给。还挖有池塘,掘有水井,做有连筒,用于灌园育蔬。
而杜甫在草堂最为人乐道的,无异于由庙堂走向江湖,当上了卖药翁。
他与僧人交游,向友人觅求药苗。“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苗满青山惭取誉,根据隙地却成形。”这就是当时杜甫所描绘的一派生机勃勃的药圃景象。
他的药摊上,摆满了各种草药,有清热解毒的金银花,有活血化瘀的丹参,还有安神定志的酸枣仁。这些草药,虽不及宫廷御药名贵,却是百姓日常所需,能够缓解他们的病痛。
杜甫平日居于草堂之中,可因地形优势居高临下,凭窗远眺,既可俯瞰近处的江路和郊野,亦可远眺百里之外的西山之雪。置身于此等远离尘世烦扰的清幽之地,杜甫喜不自胜,自云:“渐喜交游绝,幽居不用名。”
泸州自古便是川酒重要的酿酒基地之一,位于四川盆地东南缘,是连接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行旅及文人途经此地时,饮用当地佳酿,借着酒兴留下千古绝句。
泸州的诗酒文化从唐至宋留下了许多灿烂绚丽的篇章。
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暮春,杜甫携家从成都泛舟岷江,移居三峡中瞿塘峡畔的夔州。这次途经泸州,作了数日盘桓。
|江山如画般的泸州,使得过往文人阐发诗情。图源:视觉中国
来到江山如画般的泸州,对于飘摇半生的杜甫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宽慰。
泸州地处北纬28度,一条神奇的纬度线,穿过了这片土地,带来了上天最慷慨的馈赠。
两江环抱,孕育出一方水土的钟灵毓秀。
泸州位于长沱两江交汇的半岛上,除了城池西面与陆地相接,背枕忠山,其余三面皆为江水环绕,北部为沱江,东部与南北紧邻长江。正如《水经注》记:“枕带双流,据江(长江)洛(沱江)会也。”
大江大河流淌,造就泸州独特半岛地形的同时,也让杜甫被这奔腾壮阔的江景所吸引。
|虽无确切史料记载杜甫在泸州长江边具体停留的时长,但可以推测他在泸州长江一带进行了游览与停留,并对当地的景色、人文等有所观察与感悟。
唐朝的泸州,酿酒业兴盛。江水东流,江面上白帆点点。杜甫面对潦倒的前尘往事以及飘摇的锦绣河山,有些悲凉,却没有悲凉到极致。
他还在失望中寻找着希望,在失意中寻找着得意。
所作《望江》:“独立沙洲望江流,江流一去不回头。人生竟是东流水,玉带金貂勿强求。且作泸川城下客,登临纵览羡沙鸥。天涯芳草王孙路,四海飘零我自由。”
诗人站在泸州长江沙洲上感悟人生,叹息时光如江水般一去不返,功名利禄皆如虚幻泡影,潇洒快意才是人生真谛。
相传,杜甫曾于长江南岸的宝鸡渡登岸,去观看当地一块唤作“鲁班石”的奇石。该石高耸巨大,每逢洪水时节,必受奔流急下的江水冲刷拍打,水花怒放,蔚为壮观,乃泸州一大胜景。
|清咸丰年间,四川大竹探花江国霖来泸州,游历山水间时,应江边漏子洞寺庙住持之邀登上杜甫石,遥想当年工部石上赏月的情景,留下佳话,并在石上大书 “郁青涵碧” 四字为纪。
当地官员得知杜甫舍舟登岸后,以酒食相迎,并馈荔枝,传为一段佳话。后来为纪念杜甫在此品尝泸酒,泸州民众遂将“鲁班石”改称“杜甫石”,其所在滩涂则被称为“工部滩”。
而今工部滩早已不复存在,它承载了这段诗意的历史,日日夜夜浸泡在长江边上,千百年来给每一个过客讲述着过往的轶事。
漂流在波涛汹涌的长江之上,船只犹如落水枯叶颠簸前行。
岸边码头,修理船只的木筏整齐停泊,在遍布卵石的江滩上,分布着一片茂密的荔枝林。
时值盛夏,红绿相间的荔枝挂满枝头,一片硕果累累的景象映入眼帘。此情此景,让杜甫卸下了士人包袱,吟诵出《解闷十二首》(其十):“忆过泸戎摘荔枝,青峰隐映石逶迤。京中旧见无颜色,红颗酸甜只自知。”
|图为泸州合江妃子笑荔枝。得益于产量与品质的双重优势,泸州衍生出了一系列有关荔枝的其他产业,荔枝酿酒便是其中之一。图源:视觉中国
据陈布雷《古今图书集成》考证,杜甫所品尝的荔枝或许产于泸州蓝田坝(今蓝田街道),杜甫诗“即咏此也”。亲自采摘品尝泸州荔枝后,诗人感到鲜美异常,同时又惋惜以往在京城品尝到的荔枝颜色与香气均不足,而泸州荔枝则色、香、味三绝,却无人见重,故而发出了“红颗酸甜只自知”的哀叹。
诗人在《解闷十二首》组诗中还多次提及荔枝,如“先帝贵妃俱寂寞,荔枝还复入长安”“可怜先不异枝蔓,此物娟娟长远生”“云壑布衣鲐背死,劳生重马翠眉须”等句,化用长途运送荔枝以供应权贵人物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及国家命运的感悟,以及对浪费民力以求奢侈的嘲讽。
唐朝时期,合江荔枝在长江两岸、赤水河流域、习水河流域均有产出。
据史料记载:“泸州自州城北沿江而下七八里有杜园,……荔枝品格与他园争胜。又有母氏园,距州城上流三十里。荔枝连亘,品格最多。”
唐明皇为了让杨贵妃品尝到新鲜荔枝,不惜举集全国之力修建了一千多公里的驿道,以此连接泸南边道与京师的物流。
具体而言,合江荔枝运往长安的路线可分为两条,一条由陆路北上经泸州、资中、简阳,至成都,再沿金牛道到达关中;另一条则是走水路顺长江而下至涪陵,再换乘马匹沿荔枝古道进入关中。
史坝水驿(今合江县白米镇)作为泸州荔枝外运总站,不论水运陆运,全境的荔枝均从此运出,经白沙、江津、重庆、长寿,日夜兼程到达涪陵荔枝专驿。其后再以马驰载,七日七夜运送至京。
据历史学者考证,杜甫曾经采摘荔枝的连石滩,便是史坝水驿遗址,不远处的江边平坝上还存有6棵数百年的荔枝树,其上枝繁叶茂、蜂儿萦绕。
|合江县福宝鲤鱼村6组半边潭的土著荔枝,树龄在400年以上。这些土著荔枝树高约30米,主干直径1.1米,周长3米,树形高大,树冠繁茂。
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恩泽,让泸州四季分明,雨热同季,也造就了当地的美酒佳酿。
据成书于宋代的地理志《方舆胜览》记载:“泸州气候偏阳,夏秋多炎燠,冬无苦寒。”年平均气温17.5℃,无霜期长达300余天,无疑为酿酒微生物的繁衍提供了最适宜的环境。
空气中飘荡着丰富的微生物群落,它们与泸州的水土相得益彰,共同孕育出独特的酿酒环境。这些微小的生命,在漫长的岁月里,将粮食中的精华转化为醇香美酒。
陆游在他的《老学庵笔记》里提到:“唐代蜀中士子莫不酤酒。”泸州的酒业情况大抵如此,带有文化学识的士人普遍自家酿酒出售。
除了已经存在的黄酒、米酒及可能存在的烧酒外,得益于气温的骤然回升,唐代泸州还盛产以荔枝为原料制成的果酒。唐代诗人郑谷有诗云:“我拜师门更南去,荔枝春熟向渝泸。”
|唐代,泸州境内有诸多少数民族杂居,他们与汉族的传统酿酒技术相互切磋,碰撞出创新的火花,推动了泸州酿酒工艺的整体进步。例如,在制曲、发酵、蒸馏等环节可能都融入了各民族的独特技艺,使得所酿之酒风味更为独特、醇厚。
这酸甜苦辣杂糅在一起的滋味,使杜甫不免想起了自己的人生境况。
所作《泸川纪行》:“自昔泸川负盛名,归途邂逅慰老身。江山照眼灵气出,古塞城高紫色生。代有人才探翰墨,我来系缆结诗情。三杯入口心自愧,枯口无字谢主人。”
杜甫被泸州的山水风光所吸引,觉得这里灵气四溢,古老的城塞高耸,仿佛散发着祥瑞的紫色光芒。这“三杯入口”后,顿时品出了泸酒之醇美,以至于愧对主人之盛情而“枯口无字”。
史书中对杜甫的泸州行记载甚少,无人可知他曾经在此停留多少时日,也许只是匆匆闪过,但因为泸州的江山与美酒,使他在这里留下了深情“回眸”。
作为一个在封建社会成长起来的儒者,杜甫自幼便身怀“致君尧舜,兼济天下”的远大宏愿。可骨子里那放荡不羁、渴望自由的灵魂,又让他在出世与入世,理想与现实间反复纠葛。
来到久负盛名、古塞城高的泸州,杜甫喝下了当地所产美酒,这些由众多元素交织而成的复杂滋味,使其自此窥破人生,纵情快意于这世间。
狂放、严谨,出世、入世……在泸州,杜甫用他身上的各种特质为我们酿了一壶人生的美酒。
精华观点集萃
1.杜甫在安史之乱后,被迫携家逃亡,途经泸州时,被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气息所吸引。泸州地处长江与沱江交汇处,山川壮丽,物产丰饶,尤其是荔枝与美酒,成为杜甫诗歌中的重要意象。
2.除了已经存在的黄酒、米酒及可能存在的烧酒外,得益于气温的骤然回升,唐代泸州还盛产以荔枝为原料制成的果酒。
3.据传,杜甫乘舟经过泸州时,舍舟登岸,去观看当地一块唤作“鲁班石”的奇石,并在此石上畅饮泸酒,后人便将此石称为 “杜甫石”。杜甫石长约 20 米,高约5米,石上刻有 “郁青涵碧” 四字,字大一米见方。该石位于江阳区长江南岸工部滩,是水上航行的天然航标。
有奖答题活动
读者们关注公众号后,可以在评论区参与有奖答题活动。我们将在给出准确答案的读者中优选3位,每位送出一瓶泸州老窖1952小酒,开奖日期为第二日上午。
【单选题】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暮春,杜甫携家从成都泛舟岷江,移居三峡中瞿塘峡畔的夔州,这次途经泸州,作了数日盘桓。杜甫在泸州停留期间,因品尝当地美酒而留下了深情的“回眸”。以下关于杜甫与泸州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杜甫在泸州停留了数年,期间创作了大量反映泸州风土人情的诗篇,成为他晚年创作的高峰期。
B.杜甫在泸州品尝了当地的美酒,并写下了《泸川纪行》一诗,表达了对泸州江山如画、人杰地灵的赞美。
C.杜甫在泸州期间,主要关注当地的政治局势,写下了多首反映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的诗篇。
D.杜甫在泸州并未留下任何诗作,仅是在此地短暂停留,随后便继续他的漂泊生涯。
本文系「北纬28度的浓香」原创
来源:正大光明圆月1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