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肯定不会吧。因为我球抛起来了,你做什么动作肯定不会管你的。最后,只要正规就行了。”
前天,大蟒许昕,输了。
输给了一个18岁的小将。
输得窝囊。
他指着对手的发球,一遍遍跟裁判说,遮挡,犯规了。
裁判像一尊石佛,面无表情,毫无反应。
许昕用模仿对手的动作,进行无声的抗议,却被黄牌警告。
赛后,他只在社交媒体上发了两个字:回家。
昨天。
还是那块场地。
还是那个18岁的小将。
他对面站着的,是许昕的队友,20岁的林诗栋。
一个外号叫“小石头”的少年,平时稳重得像块沉默的岩石。
然后,全场最诡异的一幕发生了。
林诗栋准备发球。
他没有立刻抛球。
而是,手臂像风车一样,在空中画起了大圈。
一圈。
两圈。
三圈。
动作滑稽,甚至有些笨拙,像个刚学球的孩子在炫耀新学的花样。
满场哄笑。
连解说都乐了,说这孩子太皮了。
对手,愣住了。
裁判,也愣住了。
他发球了。
没赢。
记者问他,你这发球,不怕裁判判你犯规吗?
林诗栋笑了,带着一丝少年独有的狡黠。
“这肯定不会吧。因为我球抛起来了,你做什么动作肯定不会管你的。最后,只要正规就行了。”
他顿了顿,补了一句,像是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在说给全世界听。
“我感觉这球非常有特点,也非常正规吧。”
正规。
那一刻,所有人忽然都明白了。
这哪里是玩花活。
这分明是一种宣告。
你不是觉得别人的发球不正规吗?
你不是觉得一个简单的动作都有遮挡嫌疑吗?
好。
我给你来个更花的,更复杂的,更像假动作的。
我把手臂舞成莲花,把准备动作变成一场马戏。
然后我告诉你:这是正规的。
我当着所有人的面告诉你:我能做到比你复杂一万倍,但依然清清白白。
这记发球,不是为了得分。
它是替那个“回家”的兄长,发出的一声无声的呐喊。
体育圈,也是人情世故的江湖。
有些支持,是赛后递上的一瓶水,一句没事。
有些支持,是训练时多陪你练一个小时。
而有一种支持,藏在最深的默契里。
它不需要言语,不需要拥抱,甚至不需要一个眼神。
它只需要,在兄弟受了委屈的第二天,面对同一个人,用一个看似荒诞不经的“50万发球”,告诉所有人:
我们是一个团队。
他的事,就是我的事。
你让他不舒服,我就让你更不舒服。
这种孩子气的复仇,这种拐弯抹角的撑腰,比任何公开的叫板都更高级,也更具杀伤力。
林诗栋说,这球是跟主播张煜东学的。
他给了自己一个完美的台阶,我只是闹着玩。
但所有人都看懂了这层保护色下的滚烫真心。
那不是一个20岁年轻人的冲动,那是一个男人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另一个男人的尊严。
那一刻,输赢,早已不重要。
那记价值50万的发球,真正贵的,不是动作,而是背后那份少年侠气,那份“我的兄弟,只有我能欺负”的霸道。
来源:桃哥AI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