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的上海,一场静默的交通革命正在发生。从8月1日小马智行在浦东金桥、花木区域启动“全无人驾驶出租车”常态化运营,到8月15日智己L4级Robotaxi在临港开放收费服务,再到8月20日国际旅游度假区至浦东机场的L4级专线启动,上海成为国内首个在核心区域实现“
8月的上海,一场静默的交通革命正在发生。从8月1日小马智行在浦东金桥、花木区域启动“全无人驾驶出租车”常态化运营,到8月15日智己L4级Robotaxi在临港开放收费服务,再到8月20日国际旅游度假区至浦东机场的L4级专线启动,上海成为国内首个在核心区域实现“全无人驾驶出租车”规模化服务的城市。如今,一个月过去了,这些“没有司机的出租车”究竟跑了多远?接了多少单?给用户带来了怎样的体验?更重要的是,从“示范应用”到“示范运营”的跨越背后,还藏着哪些亟待破解的难题?这场持续一个月的“公开测试”,不仅是技术落地的成绩单,更是未来出行生态的预演场。
下图:从“示范应用”到“示范运营”的跨越(图源:看看新闻)
一、首月运营全景:订单、里程与“老司机”式的效率
上海“全无人驾驶出租车”的首月运营,已用数据勾勒出一幅“技术落地”与“用户接受”的初步图景。从订单规模到行驶里程,从时间成本到价格优势,每一组数据都在诉说着“无人驾驶”从实验室走向街头的真实状态。
订单与里程:30万单背后的区域热度
短短一个月,上海“全无人驾驶出租车”的接单量已形成规模化效应。其中,智己L4级Robotaxi表现尤为突出,截至8月下旬累计订单突破30万单,行驶里程超700万公里——这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7圈的距离。这样的成绩并非偶然:在临港新片区,智己设置了58个停车点,覆盖景点、商圈与住宅区,配合强生“62580”App及“致行智联”小程序的便捷叫车入口,15天内便承接了30万单,日均达2万单。
小马智行的表现同样亮眼。自8月1日在浦东金桥、花木区域运营以来,其服务覆盖浦东新区人民政府、世纪公园等核心地标,30多个上下车点支撑起高频接单需求。企业负责人透露,运营数日便出现高峰时段车辆满载的情况,工作日下午甚至需要排队等待,首单在早上7:30运营开始后12分钟便产生,足见用户尝鲜热情。
专线服务则瞄准了特定场景的效率提升。8月20日启动的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至浦东机场L4级专线,全程约30分钟,覆盖迪士尼主题酒店、机场联络线车站等关键节点,车辆在环岛通行、高快速路变道等复杂操作中实现“零接管”,为旅游出行提供了新选项。
成本与效率:价格接近传统出租车,等待时间“分时段波动”
在价格方面,“全无人驾驶出租车”已与传统出行方式形成可比性。小马智行的定价为起步价14元(3公里),超3公里后每公里2.7元,10公里以上加价30%——有记者实测3.5公里花费15.3元,4.8公里使用优惠券后仅14.6元,9.9公里全程32.6元,比滴滴同路线预估的41.7元便宜9.1元。强生联合赛可智能的服务则起步价16元(5公里),超程部分4元/公里,虽略高于小马智行,但无额外收费项目。
时间成本上,叫车等待时长呈现“分时段差异”。非高峰时段,用户等待时间普遍较短:有记者体验时3分钟接单,另一用户预约5分钟用车,车辆实际到达时间基本吻合;但在工作日下午等高峰时段,小马智行出现排队现象,用户等待8分钟后才成功叫车,加上车辆赶来的时间,总耗时约15分钟。不过早高峰反而更易叫车,推测与企业动态调配车辆有关。
技术表现:从“新手”到“老司机”的驾驶质感
一个月的运营中,无人驾驶系统的“驾驶技术”获得多数用户认可。小马智行的车辆配备4个激光雷达、7个摄像头及若干毫米波雷达,能实时监测500个行人轨迹,在无红绿灯的丁字路口,减速、等待、倒车、转向一套动作行云流水;智己的专线车辆在高快速路变道、避让行人时表现稳定,“零接管”记录印证了技术成熟度。
在乘客反馈中,“平稳”是高频词。一位从花木到金桥的乘客评价“开得很稳,没啥问题”;用户体验发现,车辆起步平缓、刹车无顿挫,最快车速接近60km/h,面对大车占道时能灵活处理,甚至“会超车、会减速”,操作逻辑接近人类司机。更值得注意的是,车辆全程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无“路怒症”,红绿灯读秒与信号灯完全同步,转弯提前打转向灯,这些细节都提升了用户的信任感。
下图:小马智行的定价和运营时间(图源:看看新闻)
二、现存问题:便利与短板的“共生状态”
尽管首月运营亮点颇多,但“全无人驾驶出租车”仍未摆脱“成长的烦恼”。从上下车的便利性到车内体验的细节,一系列问题均暴露出技术落地与用户需求之间的落差。
点位限制:“固定站点”与“灵活出行”的矛盾
当前,上海“全无人驾驶出租车”均采用“固定点位上下车”模式,这成为影响便利性的最大短板。小马智行在浦东设30多个站点,智己在临港设58个站点,强生试运营区域同样要求乘客到指定点位乘车。用户需先通过App导航至最近站点,步行5-10分钟是常态,这与网约车“门到门”的服务形成鲜明对比。
一位用户吐槽:“本来打车就是为了少走路,结果还要先步行到站点,赶时间的时候真的会劝退。”这种限制背后,是技术对复杂停车场景的适配不足——目前无人驾驶系统在非标准停车位(如小区门口、狭窄胡同)的停靠精度仍有欠缺,固定点位能降低安全风险,但也牺牲了灵活性。
车内体验:功能缺失与“社交尴尬”
车内设施的不完善则影响了用户体验的完整性。多位乘客反映,车辆无法调节空调温度(尽管部分车型后排出风口可手动调节),也没有手机充电接口,长途乘坐时尤为不便。企业虽回应“正在着手解决”,但短期内仍难以改变现状。
更微妙的是“无社交”期待与实际体验的错位。主打“无司机”的隐私优势,却因童声语音播报“在等待乘客上车,请点击解锁按钮”变得有些尴尬——对于偏好安静的“社恐”用户而言,外放语音反而打破了期待的私密感。此外,前排与后排的挡板设计虽保障了安全,却也导致乘客无法直接操作前排功能,形成“物理隔阂”。
规模瓶颈:车辆数量与需求的“供需失衡”
当前运营的车辆规模,尚未能支撑起大范围的高频需求。小马智行在浦东的运营车辆数量未公开,但高峰时段“满载”“排队”的现象,侧面反映出车辆不足;智己虽在临港实现日均2万单,但依赖于58个点位的集中覆盖,若扩展到更大区域,现有车辆数将难以应对。
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网约车日均载客157.9万车次,而目前“全无人驾驶出租车”的日均接单量仅约1.2万单(综合推算),不足传统网约车的1%。正如业内分析所言:“现在几十辆车只能满足小区域需求,但要覆盖整个上海,至少需要数十万辆,短期内难以实现。”
下图:乘客从固定点位下车后步行至目的地(图源:黄河网)
三、扩大运营的“当务之急”:从“能用”到“好用”的突破
若要从浦东、临港等试点区域走向全浦东乃至全市范围,上海“全无人驾驶出租车”或需先解决三个核心问题,实现从“技术可行”到“用户认可”的跨越。
第一,打破点位限制,提升“最后一公里”便利性
固定点位是初期安全的选择,但也是扩大运营的最大障碍。当务之急是通过技术迭代优化停靠灵活性:一方面,可增加临时停靠点,允许车辆在小区门口、商场路边等非标准区域短时间停靠,通过高精度地图与传感器融合,提升复杂场景的停车精度;另一方面,开发“动态点位”功能,根据用户定位自动推荐500米范围内的可停靠点,减少步行距离。
国际旅游度假区专线的“零接管”经验值得借鉴——在封闭或半封闭场景中验证的复杂路况处理能力,可逐步迁移到开放道路,为灵活停靠提供技术支撑。
第二,补齐体验短板,构建“人性化”服务细节
车内功能的完善需从用户痛点出发:优先解决空调调节与充电接口问题,可通过后排屏幕增设空调控制界面,或升级硬件配备USB接口;针对语音播报的尴尬,可提供“静音模式”选项,让用户自主选择解锁提示方式(如手机震动+屏幕提示)。
此外,座位设计可更灵活——目前“前排隔离、最多坐3人”的限制,降低了车辆的载客效率,未来可探索“可折叠挡板”,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允许4人同行,提升车辆利用率。
第三,扩大车辆规模,平衡“成本”与“投放”的关系
车辆数量不足的背后,是高昂的硬件成本。小马智行的智驾系统硬件成本约25万元,百度萝卜快跑约20万元,远超传统出租车的购置成本。要扩大投放,必须推动成本下降:一方面,通过规模化采购降低激光雷达、摄像头等核心部件价格;另一方面,研发更轻量化的智驾系统,减少对高价传感器的依赖。
政策层面亦可给予支持,如对无人驾驶出租车的购置、运营提供补贴,或通过“数据资产质押”等创新方式,帮助企业缓解融资压力——毕竟,只有车辆规模上去了,才能摊薄研发成本,形成“规模效应”。
下图:车内前排与后排之间设置了透明挡板(图源:看看新闻)
四、未来挑战:技术之外的“生态考题”
即便解决了当下的短板,“全无人驾驶出租车”要在全上海范围落地,仍需跨越三道更复杂的“关卡”。
成本与盈利:“烧钱”模式的可持续性
目前,“全无人驾驶出租车”仍处于“投入期”。智己的国际旅游度假区专线全程免费,小马智行、强生的收费虽接近传统出租车,但远未覆盖研发、车辆、运维等成本。企业的持续运营依赖融资支撑,一旦资本退潮,扩张计划便可能受阻。
要实现盈利,需构建“多元收入模型”:除了基础车费,还可探索“数据服务”(如向交通部门提供路况数据)、“广告合作”(车内屏幕精准投放)等增值业务;同时,通过用户复购率的提升(小马智行复购率70%)来降低获客成本,逐步走向盈亏平衡。
政策与法规:从“试点”到“普及”的制度衔接
上海虽已发放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牌照,允许“主副驾无人”运营,但全国性的法规仍待完善。如事故责任认定、数据安全、跨区域运营权限等问题,尚无统一标准。若未来要扩大到长三角乃至全国,还需推动“跨区域政策互认”,建立统一的测试标准与事故处理机制。
此外,保险体系也需创新。目前企业投保的500万元交通事故责任险虽能覆盖基础风险,但一旦大规模运营后,还需设计针对无人驾驶的专属保险产品,明确技术故障、系统漏洞等特殊场景的赔付规则。
替代与协同:与传统出行的“共生关系”
“全无人驾驶出租车”的扩张,必然面临与传统网约车、出租车的“替代与协同”问题。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网约车司机超10万人,若“全无人驾驶出租车”规模扩大,短期内可能是“协同共存”——无人驾驶承担主干道、固定线路的高频出行,传统司机则聚焦复杂路况、个性化需求的场景。
这种协同需要平台搭建“混合派单”系统,根据路段复杂度、用户需求自动匹配无人驾驶或有人驾驶车辆,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结语:一场“慢革命”的开始
客观而言,上海“全无人驾驶出租车”的首月运营,交出了一份“及格分”的答卷:30万单、700万公里,证明了技术落地的可行性;而点位限制、体验短板,则提醒我们革命尚未成功。从“能用”到“好用”,从“试点”到“普及”,需要的不仅是技术迭代,更是政策、市场、用户习惯的协同进化。
或许,无人驾驶的未来不是突然降临的“颠覆”,而是一场循序渐进的“慢革命”——在每一次订单的优化中,在每一个点位的调整里,在每一次用户反馈的改进中,悄然重塑着我们的出行方式。上海的首月答卷,只是这场革命的序章。
原创作者: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责任编辑:胡珊毓
策划审核:夏 雨
来源:上海转型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