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经,四川凉山的悬崖村,被近千米绝壁锁在云端,17段藤梯是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村民每次下山,都要命悬一线地攀爬数小时。如今,藤梯换成的2556级钢梯,被吉尼斯认证为“海拔跨度最大钢梯”,村民也吃上了旅游饭。
❏ 红星新闻评论部
曾经,四川凉山的悬崖村,被近千米绝壁锁在云端,17段藤梯是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村民每次下山,都要命悬一线地攀爬数小时。如今,藤梯换成的2556级钢梯,被吉尼斯认证为“海拔跨度最大钢梯”,村民也吃上了旅游饭。
绝壁仍是那道绝壁,藤梯已化作钢梯,悬崖村也从全国知名的贫困村,变成了乡村振兴的“标识”。
悬崖上的脱贫天路,是一个国家不断进阶的缩影,也藏着一个民族一步步向上攀爬的密码。从求生存到谋发展,从积弱积贫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华民族延续着抗战精神,凿出了一道人类发展的天梯。
从沧海到桑田,从生存到振兴
1942年,日军侵入云南,切断了国际援华物资运输通道滇缅公路,怒江以西大片国土沦陷,腾冲也被日军侵占。也就在这一年,河南爆发大饥荒。彼时的中国,不仅要与日军抗争,还要同饥饿抗争。
新中国成立初期,贫穷依旧困扰,饥饿挥之不去。如何化解这道公认的世界性难题,中国用行动给出了亮眼的答案。从政策,到制度,再到科技,80年的奋进足迹,中国人攥紧“活下去”的信念,一步步攀爬着脱贫的天梯。
贵州毕节海雀村的晨雾里,林下天麻扎稳了根。这个曾被联合国专家认定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村庄,如今万亩林海挡住了风沙。巡山员王光德感慨,“海雀变绿了,我们的村庄也变富了”。
↑海雀村新貌。图据毕节日报社融媒体中心
这样的沧海桑田,在神州大地不断上演。
数据会说话: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有7.7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1949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9.7元,2023年达到39218元。高铁里程突破 4.8万公里,村村通公路,家家通水电,藏区牧民都能在帐篷里刷短视频……为此,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称中国是“为全球减贫作出最大贡献的国家”。
80年弹指一挥间。面对贫困这个全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实现了“消除绝对贫困”,“取得了任何国家都无法企及的成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前署长海伦·克拉克如是感叹:“中国最贫困人口的脱贫规模举世瞩目,速度之快也是绝无仅有!”
无论悬崖上的天路,还是风沙中的松林,都是这个民族从生存抗争到发展突围的象征,松林冲破的是贫困枷锁,天路连接的是复兴征途。当China Travel风靡全球社交网络、当世界惊叹中国发展速度时,他们看到的不仅是高楼拔地而起、高铁呼啸而过,更有乡村的山清水秀、和乐融融。
“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的庄严承诺,是一个民族用双手改变命运的倔强与执着,也是一个国家追求“共同富裕”的理想与抱负。
在中国,抗战精神从来不是抽象口号
云南大山深处,张桂梅扎根山区40余年,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帮助20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考上大学。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华坪女高铿锵的誓词,意味着张桂梅不只想帮助学生摆脱物质的贫苦,更要她们在精神上自立、自强、自信。
当我们以华坪女高为视点,以脱贫攻坚为样本,自能体味这其中藏着一股强大的无形力量。无数人不退缩、向前冲的背后,正是抗战精神在今天的延续。
硝烟散尽的几十年间,抗战岁月里爱国、团结、坚韧铸就的民族脊梁,在和平年代已然化作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
↑张桂梅。
抗战时期的“小米加步枪”,即将变成阅兵式上的最新装备、国之重器齐上场;滇缅公路的艰苦修筑,已经变成港珠澳大桥的毫米级精准对接……无数的人,延续着抗战精神,憋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共同写就了今日之中国。钱学森等科学家冲破重重阻力回国突破技术封锁,成就了大国底气;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奋斗不息,实现了神舟飞天、蛟龙入海、嫦娥奔月、墨子传信、北斗组网、天眼巡空、天问探火;中国维和部队的冲锋、援外医疗队的逆行,正跨越国界,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温暖力量。
从落后,到追赶,到超越,我们缩小的是差距,冲破的是障碍,翻越的是高峰,成就的是自我。从最偏远的乡村到最繁华的城市,我们在自立中自信,在自强中成长,终成平视世界的一代。
一个民族的复兴,从来不是物质的简单满足,而是精神的永续传承。抗战精神从来都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深藏于中华儿女血液里,代代流传。它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被中华儿女演绎成不同的故事。也正因为此,不负人民的史诗,伟大复兴的理想,得以不断延续、闪耀。
人类迈向未来的“中国方案”
年近80岁的云南独龙江乡村民李文仕,过去过河只能靠溜索,去县城买东西要走十几天路。如今,李奶奶们编织的“七彩独龙毯”通过电商走出了大山,甚至远销国外,“一步跨千年”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演着。
曾经身处困境,更懂发展之重;如今走向复兴,不忘天下之责。正如李奶奶们的独龙毯远销国外一样,中国的脱贫理念与实践也已走出国门。“中方愿同各方一道行动起来,建设一个共同发展的公正世界,让贫困成为过去,让美好愿景成为现实。”这是中国的愿望,也是中国的承诺。
↑被称为“菌草之父”的林占熺(左三)在坦桑尼亚畜牧和渔业部菌草种苗基地指导。图据新京报
帮助宁夏西海固脱贫的菌草技术,已从福建的试验田传播到世界106个国家和地区;在巴基斯坦修建的卡洛特水电站,每年可提供30余亿度清洁电能,缓解了当地电力供需矛盾;中老铁路建成通车,让老挝从“陆锁国”变为“陆联国”,极大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援建的坦赞铁路,像一条钢铁大动脉,连接起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为非洲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注入强劲动力。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胸怀天下、笃行担当,为推动全球发展和造福“全球南方”提出中国方案,为构建公正的世界和可持续的星球指明前进方向。
放眼更广阔的舞台,中国始终坚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理念,不断加强文化的连接。“一带一路”沿线,中欧班列不仅运送货物,更推动文化交流融合。雅典卫城博物馆与故宫博物院合作办展,西方雕塑正与东方玉器对话,告诉世界: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
从积弱积贫,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再到伟大复兴的目标,从站起来的脊梁,到富起来的底气,再到强起来的担当,中国用80年证明,物质丰碑托举民生,精神灯塔照亮前路。这条路,写着“仓廪实而知礼节”的古老智慧,也藏着“天下大同”的现代答案,更写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方向。
当钢梯取代藤梯,当菌草走进非洲,当扎根大地扩向星辰大海,中华民族80年攀爬的足迹,为人类提供了一份绝境突围的东方答卷。那是以人民为中心,以生存意志凿穿绝壁,以共享胸怀连接世界,“让文明的灯塔照耀人类前行的正道”。
悬崖村的天路,不是终点,而是一份邀请,邀请所有文明在相互成就中,走向更辽阔的苍穹。那是人类该去的方向。
编辑 汪垠涛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来源:红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