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内蒙古苏泊罕草原,碧空如洗,流云拂过成群的牛羊,马蹄踏碎晨露。我和队员们来到苏布尔嘎嘎查时,演出场地已围坐了许多牧民。策马而至的少年衣襟沾满草籽,漫步而来的老阿妈哼着长调,还有阿叔驱车上百公里,只为一睹这场文艺演出。75岁的巴雅尔爷爷说:“你们来了,就是草原上
内蒙古苏泊罕草原,碧空如洗,流云拂过成群的牛羊,马蹄踏碎晨露。我和队员们来到苏布尔嘎嘎查时,演出场地已围坐了许多牧民。策马而至的少年衣襟沾满草籽,漫步而来的老阿妈哼着长调,还有阿叔驱车上百公里,只为一睹这场文艺演出。75岁的巴雅尔爷爷说:“你们来了,就是草原上的节日!”
我们是谁?乌兰牧骑,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嫩芽”。自1957年诞生起,前辈们便秉持“不漏掉一个蒙古包”的宗旨,辗转草原戈壁,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群众送去演出和服务,传递党的声音和关怀。
2017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乌兰牧骑队员,“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彼时临近毕业的我,看到电视上那些飞驰的身影,也下定决心,要把青春献给草原,做一抹最亮丽的红色。次年,我如愿考入乌兰牧骑。时至今日,我每年下基层演出超150场,足迹遍布伊金霍洛旗138个村。
作为年轻队员,我始终在思考两个问题。网络发达,还需要我们吗?时代发展,该为群众提供什么?过去,牧区文化生活相对匮乏,不少人没怎么看过电影和演出,文艺需求十分迫切。而今,大量牧民搬进城里,看手机直播、浏览短视频成为日常,传统表演越来越难以吸引观众,改变刻不容缓。
要打开局面,先得摸清群众喜好,在内容创新上下功夫。调研中,节目老套被频频吐槽。有观众直言:“感觉总是马头琴加呼麦,没啥新意。”古老的艺术,经青春的创造便能涌动新的活力。我和几名年轻队友成立“伊金组合”,在承袭传统器乐的基础上,加入电子、摇滚等元素,创作《酒盅舞》《鄂尔多斯恋》等新节目,既保留民族特色,又使之符合流行音乐特点,更朗朗上口。
要贴近群众,还要在形式上花心思。既然大家喜欢刷视频,那何不把演出搬到云端?在苏布尔嘎嘎查,我们架起直播设备,线上线下同步开演。网络那头,无法到场的牧民与天南海北的网友共享歌声悠扬。一条来自上海的弹幕让人印象深刻:这氛围在大城市难见到,有时间一定要去闻闻青草香。演出后,大家都十分兴奋,“谁说网络把咱们受众变少了,这还把草原的美传得更远了”“以后再加把劲,让现场的不愿离开,让屏幕前的想冲进来”。
一次次表演后,我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不是草原不需要歌声,而是歌声要唱出新时代的故事;不是群众不需要艺术,而是艺术要跟上他们的脚步。在文艺创新的过程中,有一点始终不能变,那便是“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的初心,这也是乌兰牧骑的活力源泉所在。
记得头回下乡演出,带队的老队员问我:“小兰,你会剪羊毛吗?”我一愣,这和演出有啥关系?他对我说,咱们不仅是文艺队,还是劳动队、宣讲队、调解队。想走进牧民心里,不能只当舞台上的“百灵鸟”,也得是剪羊毛的“闪电手”、反诈宣传的“鹰眼哨”、独居老人的“亲孩子”。现在,每到接羔育幼的季节,大家都会主动去打水、搬草、扫羊圈,或陪着老年人唠唠嗑,教他们使用电子产品。看着他们的笑脸,我明白了,要带去的不只是节目,更是面对面、心贴心的关心和帮助。
去年冬季,在都嘎敖包嘎查表演后,我们和往常一样,去看望68岁的牧民其其格。她的儿子莫日根悄悄把我拉到一边,说道:“你们每次来,母亲都会煮好奶茶和羊肉,喊上子女从市里回来看表演。对我们来说,乌兰牧骑就代表着家的团聚。感谢你们的陪伴,她的皱纹都少了很多。”奶茶锅里热气升腾,队员们笑语盈盈,我仿佛看到,棵棵“红色的嫩芽”向下扎根、向上蓬勃,为草原染上时代的暖色。
(作者为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乌兰牧骑队员,本报记者翟钦奇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02日 08 版)
兰 晶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