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脉 太极之乡丨武氏太极拳创立的背景及历程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2 08:45 1

摘要:永年区广府镇,古称曲梁,明清两代为广平府治所。北连邢台,南控黄河,西倚太行,东临平原,水陆交通发达。这里有烟波浩渺的永年洼,雄伟高耸的古城墙,城内店肆林立,商贾云集;城外稻田纵横,百鸟飞鸣。在这块风水宝地上,明清以降,人文荟萃,名家辈出。武氏太极拳祖师武禹襄就

永年区广府镇,古称曲梁,明清两代为广平府治所。北连邢台,南控黄河,西倚太行,东临平原,水陆交通发达。这里有烟波浩渺的永年洼,雄伟高耸的古城墙,城内店肆林立,商贾云集;城外稻田纵横,百鸟飞鸣。在这块风水宝地上,明清以降,人文荟萃,名家辈出。武氏太极拳祖师武禹襄就诞生在这里,蕴含着东方古老文明的太极拳也从这片洼淀逐步走向全国及至世界各地。

武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钟振山先生于广府西门外演示单鞭。

一、武氏太极拳创立的背景

1.自然地理背景是武氏太极拳形成的必要条件

广府古城现址古为积水一片,后由古黄河、古漳河长期冲积而成小块洼淀,面积达四万六千亩。永年洼南临滏阳河,东濒支漳河,东、北依留垒河,是河北省四大洼淀之一。洼淀陆地平均海拔41米,比滏阳河河底还低2米,地势南高北低,水能自流。洼淀内水质优良,芦苇茂盛,鱼虾共生,碧水荷花,雁鸣鸟飞,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有“北国小江南”之美誉,广府古城就坐落在洼淀的中央。

广府古城在唐朝前后为土城,周长六里二百四十步,元侍郎王伟受郡时增筑为九里十三步。墙高10米,宽8米,城内面积1.5平方公里。有四门,东曰阳和,西曰保和,南曰阳明,北曰贞元。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将土城修为砖城,建城楼四座,角楼四座。嘉靖四十三年(1564)增修瓮城,设重门楼橹。明崇祯十二年(1639),改旧跺为1876个跺口,增铺舍57座。清康熙七年(1668)、清同治七年(1868)代有修葺。

广府为直隶南首府,水陆交通极为便利,水路有滏阳、牛尾河道和内外相连的渠道,陆路有官道和各府、州、县相连。城南还有座南桥,作为滏阳河上的来往码头,上通磁峰,下达津卫,是直隶南最大的转运站,十分繁华。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得广府古城水多地少,商贾云集,交通四通八达,信息畅通。在这种环境下,作为广府四大家族之首的武氏家族中的武氏三兄弟有足够的经济基础和大量的闲暇时间进行太极拳的习练与研发。水城与古城的完美融合为武氏太极拳的孕育和萌发奠定了基础,为历代武氏太极拳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条件。

2.人文环境背景是武氏太极拳形成的决定因素

春秋战国时期的晏子曾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水果如此,文化也同样如此。永年广府古城,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人口相对密集,为历代州府治所,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富裕之地,开放之域。广府古城为武氏太极拳的诞生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沃土。

永年区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广府古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称为曲梁,到秦汉年间,此地更为兴盛,有北国江南的美称;隋末唐初,夏王窦建德在此建都,以拒隋唐;后为历代郡、州、府、县治所。城内有万寿宫、府县文庙、府县城隍庙、宝庆寺、魁星阁、文昌阁等大型建筑,这些建筑气势恢宏,华丽堂皇。城里街巷纵横,店铺林立。以府门前口为中心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个小巷道四通八达、错落有致。现今城内还有大量的明、清时期的古代民居院落,如武家大院、武禹襄故居、仝家大院、太和堂药店等珍贵的历史遗存。古代的莲亭书院、紫山书院、秀洺书院都潜藏着广府文化的精髓,使当地形成了崇尚学术,注重身心修养的良好学风。历代知府和名流都曾在书院内设坛讲课,如郑板桥、方观承、翁同龢等也曾多次莅临视学。

历史上无数文人墨客、达官显贵留恋于此,公元727年,唐朝大诗人李白闯入这片繁华世界,他酩酊大醉后,骑白马西走邯郸,写下了《自广平乘醉走马六十里至邯郸登城楼览古书怀》的诗文,是最早给古城注入文化内涵的名流,开创了名人题词的先河。后晚唐四大才子之一的司空曙、元代名相王磐等都曾在此留下传世名篇。

广府古城不仅文化底蕴丰厚,民风淳朴,在历史上还是交通咽喉,战略要地。夏王窦建德建都广府后,广府城便依据城周围环水,易守难攻,形势险要而成为历代兵家的必争之地。因此,民间尚武之风渐渐形成,城内习练拳种达15种之多。

城外文化古迹更是星罗棋布,有媲美“赵州桥”的弘济桥、充满神秘色彩的黑龙潭、“毛冢高峰”的毛遂墓等古城文化圈,再往外延伸有周围的南宫文化、黄粱文化、磁州文化、赵文化等都可以纳入古城的文化系列之中。两千年的文化积淀和醇厚的广府古城文化氛围,为武氏太极拳的创造、形成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广府古城文化中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对武氏太极拳技术特点的形成,拳法理论的完善与创新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3.社会时代背景是催生武氏太极拳形成的重要因素

清道光以后,我国内忧外患同时迸发,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日益严峻。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炮火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巨额的战争赔款,清朝全以捐税形式转嫁到民众身上,使中国农村出现大批游民饥民,引发多次人民起义。

外部的鸦片战争震醒了中国人自我陶醉的迷梦,太平天国运动也在内部撼动着沉睡的帝国。再加上这时西学介入,清朝开始出现自上而下的洋务运动,于是在一部分先觉者中产生了“中体西用”和“进化论”两大思潮。

社会的动荡和战争的炮火,将没落的武术从历史遗弃的角落,推崇至高,举国兴练,致使许多文人投笔从戎。当时的武汝清就曾因咸丰“十一年在籍办团防,剿东匪出力”,“奉旨赏加知府衔”;“同治七年剿办捻匪出力”,“奉旨赏加三品衔,并戴花翎”。当时的广府可以说是一个武术之乡,习武之风非常盛行,加之社会动荡,因此,出身名门望族的武氏兄弟非常有必要学习一门武术来保卫自己的家族产业。在这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下,武氏兄弟对异于本地的这门拳术推崇备至。

总之,自然地理、人文环境以及社会时代背景为武氏太极拳的诞生做好了充足的外部准备;同时太极拳自身从实践到理论,乃至理论与实践结合发展的历史趋势亦决定了武氏太极拳的产生。总之,武氏太极拳的诞生是太极拳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武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钟振山先生于广府西门外演示白鹅亮翅。

二、武氏太极拳创立的历程

1.太极拳名称的产生

当今太极拳有陈、杨、武、吴、孙五大流派之分。起源于永年广府城的武氏太极拳,为武禹襄所创,前后承袭相传已发展至第六、七代,已有150多年的历史。最初永年广府人见到此拳,发现其“绵软无力”“似弱柳迎风”,称之为“绵拳”;又见习练此拳的人们在一起搭手相较,功高之人把对手控制得“进退不得”,看上去像被“粘住一样”,又称其为“粘拳”。而纵观武禹襄留下来的诸多文献均记作“十三势”。“太极拳”之名又是何时因何叫起的?有三种说法:一是翁同龢提名。传说翁同龢大学士在观看杨露禅表演拳艺后,评价“杨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猴,手如运球,犹太极浑圆一体也”,并手书“手捧太极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英”。因此,人们称杨露禅、武禹襄所练之拳为太极拳。二是李亦畬笔录。李亦畬将王宗岳拳论、武禹襄论著以及自己的理论文章,集合成册,手抄三本。后人称之为“老三本”。在“老三本”中出现了“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拳小序”等多篇以“太极拳”命名的拳论篇目,这是首度用“太极拳”为拳冠名,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记载太极拳的民间文献。其三是《清史稿》书写。《清史稿》中记载有“清中叶,河北出现太极拳”,这是“太极拳”之名最早见诸官方历史文献。

2.武氏太极拳名称的确立

流派未分之前,人们将杨露禅所传之拳称为南关“大捋”或“大架”(杨露禅家住广府南关),将武禹襄所教之拳称为城内“小捋”或“小架”(武禹襄家住广府城里东街)。后到民国二十四年(1935),马立伯为《李氏太极拳谱》撰写序文时指出太极拳已如“学术与主义”“各家有各家之心得,各派有各派之特长”,并将创始于武禹襄,承传于李亦畬,发展于郝为真的拳术,称之为“李郝派”。直到20世纪50年代郝少如应顾留馨之邀出版专著时,为纪念武禹襄创拳之功绩,正式将此拳定名为“武式太极拳”。民间传承时为了突出血缘和类血缘关系,多采用“武氏太极拳”之名。而中国武术协会广泛采用“武式太极拳”指称承袭于武禹襄一脉的太极拳术。

3.武氏太极拳的创生

(1)家族习武传统奠基

据《武澄清自定年谱》所记,武禹襄祖上是山西太谷人,明永乐间迁居永年。永年广府武家既是书香门第,又是武弁之家。武禹襄的曾祖父武静远“武生,卫千总衔”。武禹襄祖父武德刚也是“武生”。他的外祖父赵宏勋,是宣化镇君子堡“把总”。他的父亲武丕承习文为“邑庠生”,他大哥武澄清兼修文武,“读书为文,暇则习武,数十年来善自卫摄”。可以看出,武禹襄出生于一个武术世家,从小就受到家族习武传统的浸润和熏染,练就了一身的功夫。“禹襄及两兄虽系儒生,因受时风和家庭影响,亦雅好武技,勤练不辍”“兄弟三人,学兼文武,并声于世。”《永年县志》中也有关于武禹襄“性至孝,尚侠义,好武术”的记载。在实地考察中武氏太极拳传人也都表示武氏三兄弟自幼习练红拳、二郎拳、梅花拳、六合拳等拳术。因此可知武禹襄自幼就打下了一定的拳术根基,且功底深厚。

(2)问艺“太和堂药店”得技

永年太和堂药店是河南温县陈德瑚家族在永年广平府经营的一间中药店,经营各种地道药材和膏、丹、丸、散等,在河北一带远近闻名,因此,太和堂不但在医药界赫赫有名,在太极拳界也久负盛名。那是因为太和堂药店掌柜和伙计的拳术习练活动促使了武氏太极拳产生。

据传,曾经有一天,杨露禅经过太和堂药店,有一泼皮正在店内寻衅闹事,与太和堂伙计发生争执,只见掌柜王昶先生隔着柜台手一挥就把泼皮打出了门外。练功多年的杨露禅看出,药店掌柜所习拳术与众不同,经再三琢磨,仍难悟其中奥妙。于是将所见之事,如实告知了拳友武禹襄。武禹襄听说此事后,就“常到太和堂闲坐,见店伙所演拳技与众不同,遂以客东之谊求授”,虽“练习有年,而奥妙难悟”。另据太和堂第五代主人陈萍口述,当时太和堂药店的主人陈德瑚和武家关系非常密切,永年太和堂药店就是陈氏租住武禹襄家族的房产,所以这就为武禹襄接触这门拳艺提供了便利。

(3)与杨露禅“比校”切磋得谊

李亦畬在《太极拳小序》中用简短的几句话,记载下了武禹襄与杨露禅拳术交流的全过程。“我郡南关杨某,爱而往学焉”“旋里后,视诸同好,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校”。由上文可知,武禹襄与杨露禅两人经常在一起切磋交流,“比校”拳技。另有记载,杨禄禅学成返回永年后,曾有一段时间在太和堂药店设场传授拳艺,武禹襄兄弟三人“慕其技之精妙,皆折节与交”,杨露禅“以武氏为永年望族,亦倾心结纳”,武禹襄兄弟放下望族与文人身份与杨露禅结交,并赞誉他的拳技精妙,这样就在永年形成了“杨、武氏太极拳不分家”世代交好的拳术生态。

武禹襄与杨露禅经常在一起“比校”切磋,在永年广府形成了具有“比、学、赶、帮”良好氛围的拳术学习圈,同时也促成了杨露禅“三下陈家沟”。最初杨露禅曾与武禹襄都在太和堂药店学习拳术,学习一段时间以后,掌柜本着负责任的态度说,药店伙计们掌握的拳术毕竟深度不够,如果他们要想继续深入学习,可以推荐到陈家沟向当地拳师陈长兴学习。武禹襄因两个哥哥都在外地做官,家里还有老母需照料,无法抽身前行。鉴于此,商议先由杨露禅去陈家沟学习,武禹襄仍在太和堂药店继续拳术练习。

杨露禅第一次从陈家沟学成回来,找武禹襄比校,过后杨露禅深感自己的拳技还不如一直在家练习的武禹襄进步神速;于是又返回陈家沟,继续深造。再次学艺返回家乡后,两人比校打成了个平手,杨露禅感觉还是没有学到真本领,遂有了三下陈家沟之说。武禹襄每次与学艺归来的杨露禅比校,期间肯定会有不同的感悟、启发和收获,这样多次的技术交流与碰撞为武禹襄的创拳贡献了灵感。

(4)月访陈清平研究得理

李亦畬《太极拳小序》记载了武禹襄月访陈清平便精妙尽得一事。“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武禹襄到赵堡镇造访时,陈清平正为一场土地官司牵连,禹襄利用当时武家与怀庆府知府交好的关系,为陈清平了结了官司。当陈清平得知武禹襄为学拳问艺而来,遂将武禹襄邀至家中,将拳技奥秘悉数告知,以表答谢感激之情。武禹襄去赵堡镇之前,早已积累了相当的拳术基础,通过在陈清平处“月余”头脑风暴式的深度交流和“研究”,收获了该项拳术的核心理法。此次短时间内的月余研究为武禹襄从理论上建构起了创新拳术的概念框架,为其后来与李亦畬两人刻苦的实践验证,实现由心知到身知的跨越,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5)启悟《王宗岳拳论》有依

武禹襄的大哥武澄清在1854年至1858年间任舞阳县知县期间,在北舞渡镇盐店发现《王宗岳拳论》,熟知黄老之学的武澄清意识到了这本书的价值,携回交予武禹襄。武禹襄得《王宗岳拳论》后便无心仕途、究心拳术。从此依《王宗岳拳论》为基准潜心研练,为了进一步验证拳技,又常延请身强力壮精于武技的壮士切磋试招,不久便神乎技矣。经多年修订完善,研创出一套包括了拳、剑、刀、杆等套路及打手应用于一体、独具风格的“太极”拳学体系。

武禹襄学养深厚,能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将拳术技艺与《王宗岳拳论》深度融汇,将儒释道核心思想,兵家谋略、中医养生等多元文化融入拳术之中,用理论指导实践。再由实践上升为理论,撰写出《十三势架》《身法》《刀法》《枪法》《打手要言》《四字秘诀》《打手撒放》等多篇理论文章。《王宗岳拳论》是武禹襄建构其拳学理论大厦的依据,是武氏太极拳演为一派的根基所在。

(6)得益深厚儒学素养

出生于晚清的武氏三兄弟,正值兴起于宋明时期的儒学思想发展到顶峰的时期。虽武禹襄3岁时,其“父丕承公患瘟疫”“弃世”,便由母亲武赵氏教养,但最终兄弟三人均成才、成名。武禹襄大哥武澄清18岁入邑庠,23岁在迎春街教读十余人。25岁“就荫轩师书房肄业”,“兼课三弟”禹襄读。26岁时“受成安县郎堡黄君”“修聘”训其子,同时“举三弟随学”;还曾留京受香山小府村聘,后又回籍主讲秀洺书院,咸丰壬子科中进士。可以看出,武禹襄除自幼在母亲的教诲下读书外,功课多是随其大哥武澄清习得。他二哥武汝清,字酌堂,道光二十年庚子科进士,辞官后曾主讲清晖书院、磁州书院。“武禹襄身处以儒教为宗之室”,在这样的文化氛围熏陶下,武禹襄逐渐积累起了深厚的儒学素养。

武禹襄以其博学融入拳理之中,从“舍己从人”的逻辑起点出发,到宏观“心、气、形”的理论建构,特别是对“气”的理论阐释,以及“中庸”思想的引入,“起、承、转、合”的植入,动静观的辨析等等理论论说,字里行间无处不体现出精深的儒学学养。同时清初学者颜元提出的实习实行思想也影响了武禹襄的为人为拳。武禹襄练拳实践的过程,“常择壮年精技击者相搏”,验证所习,“偶有所得,随即记录”。这种“理论联系实践”的行为正是颜元所提倡的“实习实行”。由此可知,武禹襄的良好儒学素养为其创立武氏太极拳提供了助益。

三、结语

一切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阶段。武氏太极拳的发展也不例外,同样也经历着这样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发展过程。因此,武氏太极拳的创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广府城这一特定的历史人文地理环境中由一个特定群体前赴后继共同完成的。

首先武氏三兄弟为武氏太极拳的创立作出了不同层面的贡献。武禹襄锲而不舍地积极实践,潜心研究;武澄清发现《王宗岳拳论》为武氏太极拳理论体系的建构提供了依据;武汝清在北京任职期间积极推荐太极拳,介绍杨露禅去北京授拳,使太极拳成为显学,有了今日太极拳流派纷呈、蓬勃发展的气象。

李亦畬、李启轩昆仲出身书香门第,得传母舅武禹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武氏太极拳的技术和理论体系构建、完善与发展增彩添辉。特别是李亦畬著书立说,辑撰“老三本”,为完善武氏太极拳的理论架构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郝为真、郝月如、郝少如一门三代,家风敦厚,宁静淡泊,薪火相传,不遗余力,传布武氏太极拳于大江南北,惠及众生无数,使武氏太极拳在武林中居一席之地。特别是郝少如出版《武式太极拳》时,不将太极拳冠名己姓,其胸怀,其尊师重道的德行,让人仰止,堪称楷模。

正是武禹襄蜜蜂采蜜般的不懈追求,才使一位儒生戏剧般地成为开宗立派的一代太极拳祖师。正是有这样一批批造诣精纯、独领风骚太极拳家的涌现,才使武氏太极拳历经数代,传承百余年,成为中国武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作者:李建民,邯郸学院专任教师,博士,副教授,武术七段,武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

2025年度邯郸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邯郸太极拳溯源及历史贡献(课题号:TJ2025249)

来源:邯郸V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