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燕麦智慧“耕”新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6 16:10 1

摘要:3月的乌兰察布草原,冰雪初融,泥土泛香。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察哈尔右翼中旗广袤的田野上,百余台装配北斗导航系统的无人播种机划出笔直轨迹,无人机集群盘旋播撒生物菌肥,“铁牛”轰鸣声与物联网终端的滴答声交织成春耕交响曲。作为全国最大的燕麦连片种植区,乌兰察布今春燕麦播

3月的乌兰察布草原,冰雪初融,泥土泛香。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察哈尔右翼中旗广袤的田野上,百余台装配北斗导航系统的无人播种机划出笔直轨迹,无人机集群盘旋播撒生物菌肥,“铁牛”轰鸣声与物联网终端的滴答声交织成春耕交响曲。作为全国最大的燕麦连片种植区,乌兰察布今春燕麦播种面积突破350万亩,通过种业创新、智慧农机、订单种植“三驾马车”驱动,在“中国燕麦之都”的版图上绘就现代农业新图景。

在乌兰察布燕麦种业创新中心,科研人员正对“坝燕18号”新品系进行抗旱性测试。该品种在零降水条件下仍能保持75%的出苗率,蛋白质含量达16.5%。“我们建立了全国最大的燕麦种质资源库,保存了2100份种质材料。”中心主任刘志刚手持金黄麦穗介绍,近三年,该中心培育的7个新品种累计推广600万亩,带动亩均增产23%。

种业振兴行动让农户吃下“定心丸”。化德县种植大户李建国承包的5000亩地全部种上“坝莜10号”,“政府每斤良种补贴1.2元,企业保底收购,去年亩均纯利超800元。”目前,全市燕麦良种覆盖率达98%,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实施的“揭榜挂帅”项目已突破抗旱基因编辑等5项“卡脖子”技术。

在这片土地上,智慧农机正大显身手。在四子王旗智慧农场指挥中心,大屏幕上跳跃着土壤墒情、气象预警等实时数据。技术员王磊轻点鼠标,3公里外的无人播种机随即启动,每亩地下种量精确到克。“传统播种误差率超过10%,现在北斗导航能把行距控制在2厘米内,出苗整齐度提升30%。”王磊表示,今年全市投入800多台智能农机,春播效率提高4倍,预计5月底前可完成全部播种工作。在商都县一家燕麦种植合作社,农科院专家正指导农户调试新引进的变量施肥机:“这台机器能根据土壤肥力图谱,每平方米差异化施肥,每亩化肥减量15%。”据悉,乌兰察布已建成28个数字化种植示范基地,春耕期间开展技术培训132场,覆盖农牧民2.3万人次。

春耕时节,产业链上下游联动也更为紧密。在内蒙古阴山优麦食品有限公司原料车间,刚从瑞士进口的色选机已完成调试。“我们与合作社签订20万吨订单,预付30%收购款助农备耕。”企业负责人赵永亮指着数字化管控平台介绍道,200公里外农户的播种进度、用肥记录一目了然。

“燕麦+”产业链持续延伸。察哈尔右翼中旗现代农业产业园内,燕麦益生菌、燕麦蛋白粉等深加工生产线加速投产;集宁国际陆港的跨境冷链专列整装待发,首批200吨有机燕麦将直供欧盟市场;快手“草原厨房”直播间里,农户边播种边讲解燕麦面膜制作工艺,吸引5万网友“云监工”。

碳汇交易为春耕注入绿色动能。在兴和县碳账户服务中心,合作社理事长王强刚完成1.2万亩燕麦田的碳汇核算:“每亩碳汇预期收益30元,能抵扣30%的农机租赁费。”依托全国首个燕麦碳汇方法学,乌兰察布已开发碳汇项目21个,预计年内交易额突破5000万元。

从“靠天播种”到“知天而作”,从“广种薄收”到“种收全球”,乌兰察布燕麦春耕的嬗变,折射出中国现代农业的深层变革:当种业创新突破“自然天花板”,数字技术重构生产要素,生态价值转化为真金白银,塞北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正生长出粮食安全、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协同发展的希望之芽。

来源:中国食品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