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以色列国防军对加沙城发动空袭,目标直指哈马斯军事发言人阿布·奥拜达(Abu Obaida)。这位长期以迷彩服和红色头巾遮脸形象出现在视频中的哈马斯代言人,再次引发了外界对哈马斯成员戴面罩现象的关注。
面罩之下,隐藏的不仅是面孔,更是一套复杂的战略计算和身份政治。哈马斯的头巾与面罩,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军事装备功能。
2025年8月,以色列国防军对加沙城发动空袭,目标直指哈马斯军事发言人阿布·奥拜达(Abu Obaida)。这位长期以迷彩服和红色头巾遮脸形象出现在视频中的哈马斯代言人,再次引发了外界对哈马斯成员戴面罩现象的关注。
面罩已经成为哈马斯武装人员的标志性特征。无论是官方发布的视频,还是媒体报道中的影像,哈马斯成员总是以头巾和面罩遮住面部,只露出一双眼睛。这种统一化的形象既令人恐惧,也引发好奇。
哈马斯面罩的首要功能是实战保护。在作战环境中,面罩能够防止破片、子弹或其他抛射物对面部的伤害,减少被硬物划伤、烧伤的风险。
现代战场上的热成像和红外侦测技术使得隐藏身体热量特征变得至关重要。面罩可以帮助战士隐蔽面部温度,避免被敌方侦查设备轻易发现。
加沙地区的特殊环境也是考虑因素。面罩在潜伏过程中提供保温保暖功能,既防寒也防晒,适应了当地气候特点。
对哈马斯成员而言,隐藏个人身份直接关系到自身和家族安全。以色列国防军和情报机构长期追捕哈马斯成员,面部识别是重要手段之一。
戴面罩使哈马斯成员能够更好地融入平民环境。一旦情况紧急,他们可以摘下脸罩混入老百姓中,使敌方难以识别。这种“藏兵于民”的策略是哈马斯作战特点的体现。
哈马斯头目的双重生活更是惊人。2024年2月,以色列国防军发现半岛电视台驻加沙记者Muhammad Washah的笔记本电脑,揭露他实际上同时是哈马斯成员,从事军事技术研发工作。脱下马甲是记者,戴上头套就是哈马斯——这种双重身份在该地区并不罕见。
面罩具有强大的心理威慑功能。统一化的面具装饰使哈马斯战士呈现出去个人化的集体形象,增强了对外威慑效果。
面罩也成为哈马斯品牌的视觉标志。不同颜色的头巾可能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绿色、红色或黑色头巾可能代表不同身份或级别,尽管具体区别尚未得到官方说明。
阿布·奥拜达作为哈马斯军事派别的长期发言人,近二十年来一直以迷彩服和标志性红色头巾遮脸的形象出现。他已成为哈马斯宣传机器的重要象征,被称为“面具后的人”。
哈马斯深谙媒体运作规律。统一的面罩形象强化了该组织的视觉识别性,使他们的宣传视频更具辨识度和传播效果。
2025年9月,巴勒斯坦记者协会主席Nasser Abu Bakr公开承认:“哈马斯和其‘箭营’每天都会攻击记者,逮捕记者,甚至在医院和机构中也不例外”。这种对媒体的恐吓确保了哈马斯版本的叙事成为主导故事。
加沙的记者面临巨大压力。他们知道如果偏离哈马斯的叙事路线,自己的自由甚至生命将面临危险。生存优先于真相的原则下,许多记者不得不成为哈马斯宣传的传声筒。
面罩也帮助哈马斯操控舆论焦点。隐藏个人身份使讨论集中在组织行为而非个人故事上,减少了对手通过针对个别成员开展心理战的可能性。
国际媒体对哈马斯面罩现象多有关注,但解读角度各异。一些媒体强调面罩的军事实用功能,指出不止哈马斯,多国士兵和特警也使用类似面罩执行任务。
《耶路撒冷邮报》2025年9月的一篇评论指出,加沙的记者们生活在哈马斯的恐吓之下,不得不成为该组织宣传机器的延伸。这种控制解释了为什么从加沙传出的报道往往高度一致。
也有分析认为,面罩象征着哈马斯成员的绝对忠诚和牺牲精神。面罩下的他们不再是个人,而是组织的一部分,代表着对巴勒斯坦事业的完全奉献。
批评者则指出,面罩为哈马斯成员提供了匿名性,使他们可能更轻易地违反国际法而不必担心个人责任。这种匿名性可能加剧冲突中的暴行。
面罩不仅帮助哈马斯成员避免被以色列识别和追踪,也成为哈马斯宣传策略的核心组成部分,使其能够有效控制叙事。
在加沙,甚至记者们也面临哈马斯的威胁。巴勒斯坦记者协会主席承认:“哈马斯和其‘箭营’每天都会攻击记者,逮捕记者”。这种恐吓确保了哈马斯版本的叙事成为主导故事。
面具永远不会只是面具。在战争的复杂叙事中,它们既是盾牌,也是武器;既是实用的装备,也是强大的象征——提醒我们,在现代冲突中,感知往往与现实一样重要。
来源:sky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