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志远从小在洛杉矶长大,大家都叫他Alex。二十七岁的他凭着一腔热血和对世界的好奇,在网上做起了旅游博主,竟然积攒了一百二十万粉丝。
文:清风唏嘘语
陈志远从小在洛杉矶长大,大家都叫他Alex。二十七岁的他凭着一腔热血和对世界的好奇,在网上做起了旅游博主,竟然积攒了一百二十万粉丝。
这次他决定回到父母的故土看看,原本以为会是一次普通的探亲之旅,没想到从踏上这片土地的那一刻起,所有的预设都被打破了。
六天的时间里,他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完全颠覆了他对这个国家的认知。更让他没想到的是,这趟看似随意的旅程背后,竟然隐藏着一个关于家族和传承的秘密。
01
飞机在首都机场缓缓降落的时候,陈志远紧紧握着手中的摄像设备。十四个小时的飞行让他有些疲惫,但内心的兴奋远远盖过了身体的不适。作为一个在美国长大的华裔,他对这片土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血脉里流淌着的基因,陌生的是从未真正踏足过这里。
舱门打开的那一刻,陈志远愣住了。眼前的景象和他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超现代化的航站楼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流线型的建筑设计让人仿佛置身于科幻电影中。到处都是智能化的设备,自助值机、人脸识别通关、自动行李托运,每一样都让他感到新奇。
“这真的是中国吗?”陈志远小声嘀咕着,下意识地举起摄像设备开始录制。
通关的速度快得让人意外,所有的指示牌都有中英文对照,翻译准确得就像是母语使用者写的一样。陈志远跟着人流往出口走,一路上看到的每一个细节都在冲击着他的认知。这里的现代化程度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期。
出了机场,陈志远按照预订信息找到了接他的出租车。车是一辆白色的电动汽车,干净得能照出人影。司机是个五十多岁的中年男人,脸上带着憨厚的笑容。
“小伙子,第一次来北京吧?”司机张师傅一边发动车子一边问道,“看你这表情,是不是觉得和想象的不太一样?”
陈志远有些惊讶:“师傅,您的英语说得真好。”
张师傅哈哈大笑:“我儿子在美国留学呢,为了和他视频聊天,我专门学的。现在我们这些开车的,不会点英语都不好意思出来拉活儿。时代不一样了,咱也得跟上不是?”
车子驶上了宽阔的机场高速,陈志远透过车窗看着外面飞速掠过的景色。鳞次栉比的现代化高楼,井然有序的交通流线,随处可见的共享单车和电动滑板车,街道两旁巨大的LED屏幕播放着各种广告。这一切都和他在美国成长过程中从媒体上看到的中国形象相去甚远。
“师傅,现在北京都是这样了吗?”陈志远忍不住问道。
张师傅笑着说:“这算什么,你还没看到真正厉害的呢。现在出门吃饭买东西,手机扫一下就行,连钱包都不用带。我们这儿的变化,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一个小时后,车子停在了市中心的一家五星级酒店门前。酒店的外观设计很有现代感,玻璃幕墙映着夕阳的光芒,显得格外气派。陈志远提着行李走进大堂,又一次被震撼到了。
前台的服务员是个二十四五岁的姑娘,笑容甜美,一口流利的英语:“陈先生,欢迎来到北京。我看您的预订信息显示您是从洛杉矶来的?我去年刚从加州大学交换回来呢。”
“您叫我Alex就行。”陈志远说着,掏出护照准备办理入住手续。
“不用不用,您直接用手机扫这个二维码就可以了。”服务员苏小美指着桌上的一个小牌子说,“我们现在都是智能化入住,特别方便。”
陈志远按照指示用手机扫了二维码,不到一分钟就完成了所有手续。房卡也是电子的,直接发到了他的手机上。
到了房间,陈志远再次被惊到了。房间里的智能语音助手可以用中英文自由切换,电视系统比他在洛杉矶家里的还要先进。最让他意外的是,这里竟然还有24小时的机器人送餐服务。
晚上躺在床上,陈志远对着摄像设备录制了今天的总结:“朋友们,我现在人在北京,刚刚结束了中国行的第一天。老实说,我有点懵。这里的现代化程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从机场到酒店,从交通到服务,每一样都让我刮目相看。也许我对这个国家的了解还太少,接下来的几天,我会带大家一起深入了解这个神奇的地方。”
关掉摄像设备,陈志远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脑子里还在回想着今天看到的一切。这真的是他想象中的中国吗?
02
第二天一早,陈志远决定体验一下当地的早餐文化。他走出酒店,在附近的胡同里找到了一个看起来很有年代感的早餐摊。摊主是个六十多岁的老大爷,正熟练地制作着煎饼果子,动作娴熟得像是在表演艺术。
“师傅,来一套煎饼果子。”陈志远说着,伸手去掏钱包。
老大爷头也不抬地说:“扫码吧,小伙子。”
陈志远愣了一下,这才注意到摊位上贴着好几个二维码。不光有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甚至还有专门给外国游客用的支付方式。一个看起来如此传统的小摊,竟然比他在洛杉矶见过的很多商店都要先进。
正当他感叹的时候,一个清脆的声音在身后响起:“您就是陈志远先生吧?我是今天的导游,叫我小林就行。”
陈志远转过身,看到一个二十六七岁的年轻女孩,穿着得体,笑容亲切。这就是旅行社安排的导游林晓雨。
“看您刚才的表情,是不是对我们的移动支付很惊讶?”林晓雨笑着问道。
“确实,在美国我们很多地方还在用信用卡和现金,这里的数字化程度真的很高。”陈志远老实地说。
“这只是开始呢,今天我带您体验更多有趣的东西。”林晓雨神秘地眨了眨眼睛。
吃完早餐,林晓雨带着陈志远来到了火车站。今天的行程是去天津,体验一下中国的高铁。
候车大厅里人来人往,但秩序井然。电子显示屏上滚动播放着列车信息,每一班车的到发时间都精确到分钟。陈志远注意到,这里的乘客大多在用手机处理各种事务,有的在工作,有的在娱乐,整个氛围很轻松。
“咱们这班车是时速三百五十公里的高铁,从北京到天津只要半个小时。”林晓雨介绍着。
列车进站的时候,陈志远被它的外形震撼了。流线型的车头,银白色的车身,看起来就像是从未来穿越过来的。更让他意外的是,列车停靠的位置和站台上的标识分毫不差,这种精确度让人叹服。
上了车,陈志远发现车厢内部的设计也很人性化。座椅宽敞舒适,每个座位都有充电插座和小桌板。车厢里有免费的无线网络,信号强度比他在美国坐过的很多航班都要好。
列车启动后,陈志远几乎感觉不到任何震动。他看了看手机上的速度显示,已经达到了三百五十公里每小时,但坐在车里就像是在咖啡厅一样平稳。
“这真的刷新了我对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认知。”陈志远对着摄像设备说道,“我现在以三百五十公里的时速在前进,但感觉比坐在家里的沙发上还要稳。”
半个小时后,列车准时到达天津。林晓雨带着陈志远来到了古文化街,这里和刚才体验的高科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古色古香的建筑,传统的商铺,手工艺人现场制作糖画和泥人。街道两旁是各种茶馆和小吃店,空气中弥漫着传统食物的香味。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让陈志远感到震撼。
在一个制作泥人的摊位前,陈志远停下了脚步。一位老师傅正在专心致志地捏制作品,手法娴熟,神情专注。
“师傅,您这手艺真厉害。”陈志远由衷地赞叹。
老师傅抬起头,笑着说:“小伙子,你别看我做的是传统手艺,我的作品在网上可火了。现在年轻人都喜欢我们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订单多得做不过来。”
这句话让陈志远思考了很久。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在这里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下午回到北京后,林晓雨又带陈志远体验了这个城市的夜生活。三里屯的国际化酒吧街,簋街的深夜美食文化,24小时营业的便民服务设施。最让陈志远印象深刻的是一家深夜书店,里面坐满了年轻人,有的在安静地阅读,有的在认真地工作。
“这种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和包容性,真的让我重新认识了中国。”陈志远在心里默默地说着。
03
第三天的行程更加深入。林晓雨安排陈志远参观了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开放日活动。这家公司位于中关村科技园区,从外观看就很有现代感。
走进公司大楼,陈志远被开放式的办公环境吸引了。年轻的员工们穿着休闲,氛围轻松,和他在硅谷见过的科技公司很相似,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要更加人性化。
“我们公司有来自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的员工。”负责接待的人事经理介绍着,“现在国际化合作越来越多,大家在一起工作很愉快。”
陈志远采访了几位员工。一个叫小王的工程师告诉他:“我在硅谷工作过两年,回国后发现这里的发展速度更快,机会更多。而且生活成本相对较低,生活质量反而更高。”
另一个叫小李的产品经理说:“我们公司的产品已经输出到全球五十多个国家了。以前总觉得好东西都在国外,现在发现我们自己做的东西也很厉害。”
这些对话让陈志远开始反思自己此前的一些观念。他从小在美国长大,接受的信息大多来自西方媒体,对中国科技发展的认知可能存在偏差。
中午,林晓雨带陈志远到一家社区餐厅吃饭。这里的客人大多是附近的居民,氛围很生活化。邻桌坐着几位退休的老人,正在热烈地讨论着什么。
“小伙子,你是从美国回来的吗?”其中一位老人主动和陈志远搭话。
“是的,大爷。”陈志远礼貌地回答。
“现在我们这儿的生活可方便了,手机一扫什么都能解决。”老人笑着说,“我孙女在美国读书,她说那边很多地方还没我们这里方便呢。”
另一位老人接话道:“我前几年去美国看儿子,发现那边还在用信用卡和现金,我们这儿早就不用了。时代真是变了。”
这些朴实的对话让陈志远感触很深。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身份认同。
下午,林晓雨带陈志远深入老胡同,体验最接地气的北京生活。走在青砖灰瓦的小巷里,陈志远看到了另一种生活状态。
四合院里进行了现代化改造,但保持着传统的建筑风格。邻里之间的关系很和谐,老人们在院子里练太极,孩子们放学后在胡同里玩耍。这种生活方式既保持了传统,又融入了现代元素。
在一个四合院里,陈志远遇到了一位正在教孙子写书法的老爷爷。老人家一笔一画地指导着孩子,神情专注而慈祥。
“孩子,写字要静心。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但传统文化不能丢。”老爷爷对孙子说着,也像是在对陈志远说。
这句话深深触动了陈志远。他开始思考自己作为华裔在文化传承方面的责任。血脉里的基因是否意味着某种使命?
晚上回到酒店,陈志远正在整理今天拍摄的素材,手机突然响了一声。一条微信消息弹了出来,发信人的头像是一个看起来很慈祥的老人。
“志远,我是你的表叔陈建国。明天有时间的话,我想和你见个面。有些关于我们家族的事情想告诉你。”
陈志远愣住了。表叔?他在中国还有亲戚?父亲生前从来没有提起过这些。这条突如其来的消息让他感到既惊讶又好奇。家族?还有什么故事是他不知道的?
04
第四天上午,陈志远在林晓雨的陪同下来到了一个安静的茶馆。这里的装修很雅致,古典音乐轻柔地在空气中流淌,整个环境让人感到宁静祥和。
不一会儿,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走了进来。他穿着简朴,但气质儒雅,脸上带着和蔼的笑容。这就是给陈志远发微信的表叔陈建国。
“志远,我知道你现在叫Alex。”老陈在陈志远对面坐下,“你父亲走的时候,你还很小,很多家族的事情他来不及告诉你。”
陈志远心情复杂地看着眼前这个素未谋面的长辈。父亲去世的时候他才十五岁,确实有很多话没来得及说。
老陈缓缓开口,讲述起陈家的历史。原来,陈志远的爷爷陈志华是一位知名的建筑师,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建设中贡献了很多心血。父亲当年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才移居美国,但一直希望有一天能带着家人回来看看。
“你爷爷是个很有远见的人,他设计的很多建筑到现在还在使用。”老陈的眼中闪着光芒,“可惜你父亲走得太早,没能实现回来的愿望。”
这些信息对陈志远来说完全是新的。他从来不知道自己的家族在这个国家还有如此深的渊源。
老陈站起身:“走,我带你去看看你爷爷的作品。”
他们来到了市中心的一座标志性建筑前。这是一座历史悠久但依然庄严的大楼,在现代化的城市中显得格外醒目。
“这座建筑是你爷爷参与设计的,那时候他才三十出头。”老陈指着建筑说,“你看这个设计理念,超前了至少五十年。”
陈志远仰望着这座建筑,内心五味杂陈。原来自己与这片土地的连接远比想象的深刻。他开始明白,为什么看到这个城市的时候会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
下午,林晓雨安排陈志远参观了一所国际化的中学。这里的教学环境很先进,中英文双语教学,STEAM教育理念,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完美结合。
陈志远采访了几位学生。一个叫小张的高中生说:“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工程师,参与国际合作项目。我觉得我们这一代有更好的条件去实现这些目标。”
另一个叫小刘的学生说:“我觉得现在的我们既要有国际视野,也要有文化自信。不能因为要国际化就丢掉自己的根。”
这些年轻人的话让陈志远很受触动。他们身上既有开放的心态,又有文化的自信,这种平衡让人印象深刻。
晚上,老陈邀请陈志远到家里做客。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家庭,温馨而和谐。老陈的老伴亲自下厨,做了一桌子家常菜。饭桌上的氛围很轻松,大家聊着家常,陈志远感受到了久违的家庭温暖。
饭后,老陈拿出了一个厚厚的相册。里面都是老照片,有陈志远爷爷的设计手稿,有家族成员的合影,有各种珍贵的历史瞬间。
“这些是你爷爷的设计手稿和老照片。你父亲当年走得急,很多东西都没带走。”老陈说着,将相册递给陈志远。
陈志远小心翼翼地翻看着这些照片,每一张都像是在诉说着一个故事。看到爷爷年轻时的照片,他发现自己和爷爷长得很像。血脉传承的力量在这一刻显得如此真实而强烈。
有一张照片特别引起了陈志远的注意。那是爷爷站在一座建筑工地前的照片,背景是正在建设中的城市。爷爷脸上的表情很专注,眼神中透着对未来的憧憬。
“这张照片是什么时候拍的?”陈志远问道。
“那是五十年代,你爷爷参与设计的第一个重要项目。”老陈回忆着,“那时候条件很艰苦,但大家都对未来充满希望。你爷爷常说,他们这一代人是在为子孙后代打基础。”
听着老陈的讲述,陈志远的眼中涌出了泪水。这一刻,他真正感受到了血脉传承的意义。
05
第五天上午,林晓雨带陈志远参观了城市规划展览馆。这里展示了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从建国初期的简陋规划到现在的现代化都市,每一个阶段的变化都让人震撼。
“你看这个长远规划,从交通到环保,从教育到医疗,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得很周到。”林晓雨介绍着,“这种统筹规划的思维很值得学习。”
陈志远被这种长远规划的思维震撼了。在美国,他更多接触的是短期的项目规划,很少看到如此宏大而长远的城市发展蓝图。
中午,他们来到了一个正在建设中的工程现场。这里正在建设一个新的城市综合体,工人们正在紧张地施工。
项目负责人王工程师热情地接待了他们:“我们现在建设的这个项目,将来会成为城市的新地标。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力求做到精益求精。”
一个年轻的技术员小赵在旁边补充道:“我父亲那一代建设者打下了基础,我们这一代要让它变得更加美好。这种传承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
这种传承精神让陈志远深受感动。他想起了昨天看到的爷爷的照片,那种对未来的憧憬和对工作的专注,在这些年轻建设者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下午,当他们回到酒店整理行程的时候,林晓雨突然神秘地说:“Alex,其实这次行程不是完全随机安排的。”
陈志远愣住了:“什么意思?”
林晓雨看了看四周,压低声音说:“你表叔陈建国委托我们精心设计了这条路线。他说有些事情需要让你亲眼看到,亲身体验到。”
“什么事情?”陈志远的心开始加速跳动。
就在这时,老陈突然出现在酒店大堂里,手里拿着一个厚厚的文件袋。他走到陈志远面前,表情变得严肃起来。
“志远,是时候告诉你全部真相了。”老陈深深地看着陈志远,“你爷爷陈志华不仅仅是建筑师,他还是这座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你这几天看到的很多建筑和设施,都有你爷爷的心血在里面。”
陈志远感到脑子里一片空白:“您的意思是?”
老陈打开文件袋,拿出一沓图纸和照片:“这几天你看到的现代化建设,地铁系统的规划,城市绿化的理念,很多都源自你爷爷当年的设计思想。他是一个真正的远见者。”
陈志远接过这些图纸,仔细看着上面的设计图和标注。这些图纸虽然已经泛黄,但上面的设计理念却一点也不过时。甚至可以说,现在城市的很多建设都还在按照这些理念在发展。
“所以我这几天的震撼,实际上是在重新认识自己的家族传承?”陈志远的声音有些颤抖。
老陈点点头:“你父亲当年带你离开,是为了给你更好的发展机会。但他一直希望有一天你能回来,看看这里的变化,了解自己的根在哪里。你爷爷临终前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看到自己的孙子回来看看他亲手参与建设的这座城市。”
陈志远拿着这些珍贵的资料,来到了爷爷曾经工作过的设计院。这是一座老建筑,但保养得很好。在设计院的资料室里,工作人员翻出了更多关于爷爷的资料。
“陈志华先生是我们设计院的老前辈,他的很多设计理念到现在还在指导我们的工作。”资料室的老师傅说着,“这些年轻人可能不知道,现在城市里的很多标志性建筑,都有陈先生的贡献。”
陈志远坐在爷爷曾经工作过的办公室里,手里拿着爷爷的设计手稿,透过窗户看着外面的现代化城市景观。这一刻,他终于明白了为什么看到这座城市的时候会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那不是因为现代化的程度,而是因为血脉中的记忆。
当晚,陈志远对着摄像设备录制了一段特殊的视频:“朋友们,我原以为来中国是为了拍摄一个普通的旅游视频,没想到却在寻找自己的根。这几天看到的所有震撼,原来都和我的家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这座城市会给我一种家的感觉。”
06
第六天是陈志远在中国的最后一天。他决定录制这次旅行的最后一期视频。清晨,他来到了爷爷参与设计的那座标志性建筑前。
“144小时的中国之行即将结束。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旅游,而是一次关于身份、传承和认知的深度探索。”陈志远对着镜头说道。
上午,他和这几天结识的朋友们一一告别。
张师傅开着车来送他去机场:“小伙子,这几天变化挺大的,眼神都不一样了。”
“张师傅,谢谢您那天说的话。您说得对,很多事情确实和我想象的不一样。”陈志远真诚地说。
“人生就是这样,要亲自走过才知道路是什么样的。”张师傅笑着说,“下次再来,你就是真正的回家了。”
酒店前台,苏小美帮陈志远办理退房手续:“Alex,希望你下次再来的时候,我们这里又会有新的变化。”
“我会的,而且我相信,我会以不同的心态再来。”陈志远说。
林晓雨陪着陈志远走到了酒店门口:“这几天的经历,对你来说是什么样的感受?”
陈志远想了想:“复杂。有震撼,有感动,有困惑,也有不知所措。我发现自己对很多事情的认知都需要重新建构。”
“这很正常。身份认同本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林晓雨说,“也许你不需要在两种身份之间做选择。也许真正的成长,就是学会在复杂中寻找自己的平衡点。”
“我现在最大的困惑是,我该如何平衡我在美国的生活和这里的根源?”陈志远坦诚地说。
林晓雨笑了:“也许你不需要选择其一。也许真正的成长,就是学会在复杂中寻找自己的平衡点。”
最后,陈志远和老陈在机场进行了最后的交流。
“志远,你明天就要走了。有什么想说的吗?”老陈问道。
“表叔,这几天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也重新认识了这个国家。但说实话,我现在内心很矛盾。”陈志远坦诚地说。
“矛盾什么?”
“我在美国有我的生活,我的事业,我的朋友圈。但这几天的经历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归属感。我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种复杂的情感。”
老陈智慧地笑了:“孩子,谁说一个人只能有一个家?你在美国的生活是真实的,你在这里的根源也是真实的。重要的不是选择,而是接受和理解。”
在机场候机厅,陈志远对着镜头进行了最后的总结:
“144小时的中国之行结束了。如果你问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会说:我学会了接受复杂性。我来的时候,以为会看到一个落后的、传统的中国。但我看到的是一个现代化的、充满活力的中国。我以为这只是一次旅游,但实际上这是一次关于身份和归属的深度探索。”
“我发现,我不需要在美国人和中国人之间做选择。我可以是一个有着中国根源的美国人,也可以是一个有着美国经历的中国人。”
飞机起飞的时候,陈志远透过舷窗再次俯瞰这座城市。高楼大厦在夕阳下闪闪发光,整个城市显得既现代又充满活力。他知道,这个地方已经成为了他生命中无法忽视的一部分。
“但说实话,我现在还是很困惑。这次经历改变了我的很多看法,但也带来了更多的问题。我不知道这种改变会如何影响我的未来,我的内容创作,我的人生选择。也许这才是真实的人生,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持续的探索和成长。”
三个月后,在洛杉矶的工作室里,陈志远正在剪辑这次中国之行的视频。桌上放着老陈寄给他的爷爷的设计手稿复印件。助手走过来问:“这个系列的视频反响很好,观众都在问你什么时候再去中国。”
陈志远停下手中的工作,看着桌上的设计手稿,沉思了一会儿:“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那个地方已经成为了我生命中无法忽视的一部分。”
来源:大姐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