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飘下的“云衣霓裳”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6 08:00 2

摘要: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的敦煌莫高窟,历经千年不辍营建,形成了丝绸之路上凝聚东西方文明的庞大石窟艺术群。丰富的壁画和彩塑,不仅见证了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和交流,也记录下服饰艺术的探索与革新。

现场展示的数十件中西合并、古今融合的创新服饰,灵感来自于敦煌壁画服饰,北京服装学院师生将敦煌文化活化利用,为现代服装设计“添新意”。

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的敦煌莫高窟,历经千年不辍营建,形成了丝绸之路上凝聚东西方文明的庞大石窟艺术群。丰富的壁画和彩塑,不仅见证了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和交流,也记录下服饰艺术的探索与革新。

3月17日,“云衣霓裳:2025敦煌服饰文化暨创新设计展”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幕。敦煌服饰临摹画稿、复原及创新设计服饰等369件作品亮相,集中展示了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中心团队历时7年的研究和创作成果。展览中,敦煌艺术与现代审美创新碰撞,焕发出绚丽新生。

展厅中数十件敦煌复原服装最吸引观众眼球,让人仿佛能看到数千年前敦煌壁画中的人物,踏着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声,穿越而来。

敦煌莫高窟五代第98窟东壁南侧于阗国王李圣天供养像。

两代艺术家接力传承敦煌艺术

敦煌石窟壁画和彩塑中的人物造像生动自然、形态优美,服饰精致、图案华丽。其中隐含的丰富信息,足以构成一座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和装饰艺术的博物馆。

展览分为“华服宝相 敦煌菩萨服饰”“翩如兰翠 敦煌天人服饰”“人间万象 敦煌世俗人物服饰”“随色象类 敦煌服饰艺术再现”“守正创新 敦煌服饰创新设计”5个部分,展现了敦煌服饰文化的魅力。创作团队在敦煌石窟实地考察,依托敦煌壁画和彩塑图像,结合文献资料整理分析,绘制出了相关人物服饰的效果图、重点细节图等。

临摹画稿中,同时展出了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长常书鸿和他的女儿、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家常沙娜的作品,细腻的描摹,体现父女两代人对敦煌艺术的接力传承。

束发戴冠、肩覆天衣、裙带飘扬的菩萨;大袖襦裙、衣带当风、如燕飞舞的天女;军戎服饰、雄壮威武、全然唐代武将形象的天王;展现世俗百态真实生活的各色敦煌世俗人物……敦煌壁画和彩塑中的服饰,如同千年时光在丝绸褶皱间写下诗篇,带观众领略流动的敦煌之美。

敦煌莫高窟五代第98窟东壁南侧于阗国王李圣天供养像服饰艺术再现。

展览上展出的珠宝设计产品“片羽吉光”,根据敦煌壁画中的祥云、佛光等元素设计而成。 周志雄 设计

数十件敦煌复原服装吸睛

最吸引眼球的展品是数十件敦煌复原服装。观众漫步展厅,仿佛能看到数千年前敦煌壁画中的人物,踏着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声,穿越而来。

“我们选择敦煌石窟历代壁画中具有典型服饰特征的代表性世俗供养人画像为参考,佐以历史文献考证和服饰纺织品文物对比研究,完成了系列服装的复原制作。”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中心助理研究员王可介绍,团队围绕服装结构解析、纹样整理、面料织造、色彩染制、配饰加工、妆容复原等方面深入挖掘敦煌服饰特点,并通过效果图等方式呈现。

“敦煌服饰图案反映了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服装上的卷草纹、石榴纹等,都是从异域传来后,在本土加以融合变化的典型。”王可说,通过这些色彩丰富的纹饰图案,可以生动还原当时服饰的工艺、质感等,“例如这件唐代服饰中的团花纹样,花瓣以退晕法表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图案色相对比强烈、色阶过渡自然的审美追求,同时也是当时彩色织锦流行的体现。还有的服饰图案以排线的笔触表现出扎经染色织物的质感。”

展厅上方布置成石窟样式。

瓜洲东千佛洞3窟蓝衣度母像(树脂彩绘)

敦煌元素为现代服装设计“添新意”

团队还从壁画服饰中找到灵感,为现代服装设计“添新意”。展览的最后一个部分,就展示了数十件中西合并、古今融合的创新服饰,将敦煌文化活化利用。

“具体来讲,我们从敦煌壁画与彩塑中提炼出了青绿、土红、土黄、褐黑4种代表色系,从纹样、款式设计出发,运用现代设计手法设计制作了现代服饰。”王可说,团队为敦煌中小学、甘肃简牍博物馆礼仪人员等设计的系列敦煌元素服饰也在展出之列。

本次展览也是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敦煌历代服饰文化研究”的成果展示和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丝绸之路服饰传承与创新设计人才培训”项目的成果展示。该项目从全国招收了25名优秀学员,邀请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故宫博物院、国家文物局、敦煌研究院、新疆克孜尔石窟研究所等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45位知名专家学者联合授课,此次展览呈现了这些学员创新设计和研发的80余件(套)服饰作品和装饰艺术品。本报记者 何蕊 文 和冠欣 摄

敦煌莫高窟盛唐第194窟彩塑菩萨。马天羽 临摹

敦煌莫高窟盛唐第66窟菩萨。 常书鸿 临摹(复制品)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