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想赚钱却没思路”“工资不够花,又不知道怎么搞副业”——之前我也被这些问题困住,总以为赚钱得靠拼命加班、熬资历,直到用6个笨办法练出“赚钱脑子”,才发现:真正能赚钱的人,从来不是靠卖力气,而是靠找对方向。
“想赚钱却没思路”“工资不够花,又不知道怎么搞副业”——之前我也被这些问题困住,总以为赚钱得靠拼命加班、熬资历,直到用6个笨办法练出“赚钱脑子”,才发现:真正能赚钱的人,从来不是靠卖力气,而是靠找对方向。
以前我在公司做行政,每天埋头处理报表、订会议室,总觉得“多干活就能多赚钱”,可工资涨得比蜗牛还慢。
直到有次帮同事订午休折叠床,发现办公室里一半人都在抱怨“午休没地方躺”,我突然意识到:赚钱不是闷头干活,而是帮人解决烦恼。
后来我在公司楼下开了个“共享午休舱”,一个月就赚回了半年工资——原来身边人的烦恼里,藏着最直接的赚钱机会。
现在刷短视频,我不再看搞笑段子,而是拿个小本子记“需求”:看到学生说“专注力差,学不进去”,就写“专注力训练方法”;刷到宝妈吐槽“带娃没法做饭”,就记“简易辅食工具”。
每天找3个这样的需求,再琢磨“怎么满足它”。
比如看到“上班族想健身却没时间”,我就联系健身房推出“15分钟碎片化课程”,抽成赚了不少——坚持一段时间,你会发现自己看世界的眼光都变了,满脑子都是“哪里有需求,哪里能赚钱”。
以前逛街只看衣服好不好看,现在会主动琢磨:便利店为啥24小时营业?不是为了多卖货,而是抓准了“夜猫子”的应急需求;奶茶店“第二杯半价”,看似亏了,其实是用低价吸引两个人消费,反而赚得更多。
后来我做自媒体,就学这个逻辑:先免费分享“副业干货”引流,再推出付费课程,转化率比直接卖课高3倍——看懂别人的赚钱逻辑,才能复制到自己身上。
23岁想创业时,我没本钱没背景,就列了张表:会写文案、懂点剪辑、认识做电商的朋友。
后来发现身边很多小老板想做抖音,却不会拍视频,我就用这些技能帮他们做账号,按播放量收费,第一个月就赚了8000块。
其实每个人都有“赚钱资源”:你会做饭,就能帮人做减脂餐;你认识装修师傅,就能做装修中介;哪怕你只是擅长挑衣服,也能帮人做穿搭咨询——把自己的技能、人脉列出来,说不定就能拼出赚钱路子。
前两年大家都跟风做直播卖衣服,我没凑这个热闹,反而发现“大主播都缺样品”,就联系服装厂给主播供货,不用自己直播,靠走量也能赚钱。
现在小红书很多博主缺“小众好物”,我就去1688找冷门但好用的产品,推荐给博主分成——热门赛道竞争太激烈,反着找“配套需求”,反而更容易赚钱。
刚开始我也怕赔钱,就从“小成本试错”开始:花99块买了10个防打鼾贴,在闲鱼卖,第一天就卖出3个;后来又花50块买了本摄影书,学了点技巧就帮邻居拍证件照,一次收费30块。
其实赚钱不用大本钱,关键是“先做起来”:你想做小吃,就先在家做给朋友尝,看反馈再摆摊;你想做知识付费,就先在朋友圈分享干货,有人认可再开课——试错成本越低,越容易找到赚钱的感觉。
现在我再也不用死盯工资,靠这些思路搞副业,收入比主业还高。
其实“赚钱脑子”不是天生的,而是练出来的:从关注“干活”到关注“需求”,从盲目跟风到主动找机会,从害怕试错到小成本尝试。
如果你现在还没找到赚钱思路,不如从今天开始:花20分钟记需求,逛街时琢磨生意逻辑,列一张自己的资源表,再扔100块试试水。
坚持三个月,你会发现:赚钱真的没那么难,难的是你一直停在“想”的阶段,没让脑子先转起来。
来源:清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