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选皇帝这事,说容易也难。这么大一个国家,皇位接班,明摆着三条路——立长,立嫡,立贤。立长和立嫡都好说,就是看生下来谁最大,谁是正妻所生。可立贤,是个混沌的东西——有人说,贤能要靠考试?谁考得过?皇帝多子,人人都说自己有本事,到底是比谁更聪明,还是谁更有胆量?具
选皇帝这事,说容易也难。这么大一个国家,皇位接班,明摆着三条路——立长,立嫡,立贤。立长和立嫡都好说,就是看生下来谁最大,谁是正妻所生。可立贤,是个混沌的东西——有人说,贤能要靠考试?谁考得过?皇帝多子,人人都说自己有本事,到底是比谁更聪明,还是谁更有胆量?具体拿尺子量,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结果就是,谁也不服谁,大部分时候只能依赖祖宗法,老老实实走嫡长子那条路。这事里猫腻不少,你信不信?
其实皇帝能不能真做到“爱子平衡”,多半只是传说。后宫像个锅,三千佳丽,谁家儿子靠得住?三宫六院暗潮涌动。外面大臣也都各有盘算,没有一个是坐得住的。更别说皇帝自己有时头脑发热,对儿子宠爱的不对等,这个世界哪有标准答案?从三国到晚清,大臣们装模作样弹劾庶子,还不是各自拉帮结派,那些话,总是说给外人听的。
说到这儿,不得不扯唐朝李渊和明朝朱元璋。老李、小朱,这两位都信“嫡长子”,可偏偏最后闹腾起来——乱了,一塌糊涂。李渊是唐朝的创始人,龙椅坐的稳,可江山的一半,李世民打下来的,大伙都知道。李世民,官封尚书令、天策上将,大军功,压太子李建成一头。你猜李建成心里怕不怕?早晚有点事吧。
李渊其实也不是糊涂人。江山初定那阵,外面割据势力虎视眈眈,随时可能翻船。打仗是头等大事,哪个儿子更有本事,有时候不是最关键,当务之急是赢。谁比谁厉害,暂时也搁那儿了。毕竟一场仗输了,可不是“儿子输赢”那么简单,是全家灭门,没人心思挑刺了!
但李世民不是省油的灯。他是嫡次子,头脑清楚,手里又有一票死忠兄弟,刀枪上拼来的江湖。他比老大李建成只差半步,如果就此认命,乖乖当秦王,真的就有好结果?谁信这个?
李建成要是真当了皇帝,李世民与他手下这伙人,能不能活下去?答案不用琢磨——多半没戏,多的祸。兄弟间的争斗到最后,怕是刀剑见血,留不得情面!玄武门那场变故,看上去突然,其实是早晚要发生的。李世民狠,心思活络,一旦嗅到危险,“先下手为强”。这事成了,人也就靠实力说话。这么一想,是不是李渊其实也没什么选择,他只挑得起大局,谁把饭碗端稳了谁说了算!
朱元璋又是另一回事。他的接班人,本来只有一个朱标。所有安排都是往朱标那边靠,谁料朱标先走一步。这下朱元璋头大了,继承权一夜之间成了谜。剩下的那些儿子,各有优劣,没有人能彻底让人信服。是传给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还是换个自家儿子?朱元璋反反复复盘算,最后还是定在朱允炆。对外说是名正言顺,传承有序,内里其实也把家底儿掏出来了。
朱允炆刚上位,朱元璋怕他镇不住,将不好惹的臣子清理得干干净净。谁都知道,这叫未雨绸缪,把地盘铺平了。然而事情往往就这样——朱元璋其实的一串操作,把老臣、皇子搅得心慌,接下来的靖难之役埋下了雷。这里头的逻辑真乱,到底是为了保护朱允炆,还是把棱角的人全弄掉,结果成了大乱,还真未必合理。
朱棣起兵,其实一开始是被赶逼到墙角。北平王地界,远离中心,清静逍遥。他本不打算跟朱允炆撕破脸。可看着兄弟一个接一个完蛋,越看越不是滋味,最后狠下心发动靖难之役。朱棣其实不是李世民——前者很多被动,后者全部主动。你要非说朱棣就是阳谋,真不是。朱棣是被环境和局势推着走,权力漩涡把他卷了进来,谁还能轻松?
当然,朱棣能做出大动作,说明他本身不是完全被动的人。他手下也有一票猛将,靖难之役打得腥风血雨,全朝被搅翻了天。朱允炆没经验,急急忙忙清理皇族力量,反而激起更大的反弹。这回不是纸上谈兵,真刀真枪,顺序错了,结局就会不一样。这逻辑,没法说是合理还是不合理,都行?
电视剧《知否》里有段讨论:“立嫡长乎,立贤能乎,孰佳?”学堂上吵得不可开交,最后谁也说不清。明兰念的是“纯臣论”。粗话其实就是:谁聪明谁糊涂,这玩意没法定。但长幼身份一眼可见,规矩刻在族谱里。但如果庶子真是能人,但凡想造反,都得顾及家族。嫡子如果真有掌控力,也不该怕庶子。两边谁也别越界!
猛一看,这说得好像挺理,细算下来却处处是坑。李世民不是能安分当秦王的,朱棣也不是希望终身做闲人。就算规矩放在头顶,人性还是操纵着结局。你问朱棣,是不是更愿意守着王府混日子,他不一定承认。李世民要是真听话,在长安等着封赏,换做别人,未必也能忍。
说到这儿,不太好下结论。每个朝代有自己的难题,这种权力更迭,哪次不踩雷?有时看大势局好像天注定,细节一变就全盘皆输。朱棣如果不是父亲早逝,不用等到朱允炆坐龙椅,也许靖难不会来。李世民如果没有战功赫赫,可能历史早就换了个说法。到底如谁所愿,没人能拍着胸脯说对。
有人拿现成数据分析争斗,比如史料里,李建成和李世民集团的权力分布,官职、兵权、财力,一条条列得明白。但真到了关键一刻,谁能说得清谁胜谁负?书上的分析,不一定能还原现实。现实的算盘,翻来覆去都不准。
权威信源显示,唐初的王世充、窦建德势力庞大,李世民屡次带兵取胜,这不仅确立了自己的地位,更让太子派汗流浃背。明朝档案记载,朱棣北方防线本就是战略要地,靖难之役其实“有备无患”,不只是朝廷混乱这么简单。这一环扣一环,明面上看都是巧合,实际随时破局。
有时候矛盾就是说不明的,偏偏没谁能一锤定音。比如说朱元璋后期是不是故意留下隐患,这事对有些专家来说,明明白白指证。他收拾将军,是自保,也是扶持朱允炆。可也有人说他其实太小心,反而伤了大局。到底哪一个更合理?或许根本没有理。
有档案显示,明代朱棣在起兵前后,中央使者来往北平多次,朱棣的态度每回都不一样。要说他一开始就阴谋篡位,太绝对。再说李世民,早期跟徇私的大臣们,还有拉拢世家旧门,左右摇摆。有段时间他真不想动手。只是事情发展太快,局势裹挟人往前走。谁能不着急?
大多数时候,历史里的那些选择,像是走迷宫。哪怕最初选对了,也许一脚踹歪,全盘皆乱。谁能保证“立嫡长”就是最好的?有时候偏偏就是“立贤”难,结果还乱了天。说到底,这种规则,打死也像纸叫兽吹出来的,现实哪能按按钮就自动执行?
细节方面,唐朝的玄武门之变,相关考古发现,现场遗迹分布和兵力配置都跟史书记载有出入。明朝靖难之役,部分地方志记载与正规史料矛盾重重。展开一看,几乎没人能把这事说清。反复掂量才知道,很多当事人的动机是猜也猜不透。
还记得有位明史专家,讲起朱棣与朱允炆对峙,说朱棣“狡诈无比”,但另一家学者却说他“无奈至极”。到底哪一说更贴切?其实有点茫然。也许他们都只看到了自己想看的那一面。历史里,人性就是个谜,选接班人这道题,譬如变数,比天还多。
**其实,不管立长、立嫡、立贤,最后都还是个顺序问题,谁能稳住局,谁就占了先机。**
从唐到明,这盘棋下到动荡时代,没人能彻底安稳。不管有规矩没规矩,权力跟人生一样,顺序乱了,结局一般都要翻车。这点,成了历史的最大悬念。
说到底,做出选择那一刻,谁也保证不了未来。皇帝和大臣,儿子和兄弟,全在变数里打转。历史就是这么扯,换朝换代,你以为能理顺,实际乱得让人头疼。
来源:热情的星辰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