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25日,由北大国发院、上海三联书店与中金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北大国发院“承泽论坛”第33期:“中德经济学研究与经济模式比较”论坛暨《经济学的未来:来自德国学术界的回答》新书发布会在北大国发院承泽园举行。活动由北大国发院经济学教授李力行主持。
2025年3月25日,由北大国发院、上海三联书店与中金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北大国发院“承泽论坛”第33期:“中德经济学研究与经济模式比较”论坛暨《经济学的未来:来自德国学术界的回答》新书发布会在北大国发院承泽园举行。活动由北大国发院经济学教授李力行主持。
开幕致辞
北大国发院院长、南南合作与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益平教授,上海三联书店总编辑黄韬,中金研究院执行院长、研究部执行负责人吴慧敏分别代表主办方致辞。
黄益平欢迎来自德国和中国的各方代表和经济学界同事,并指出中德两国从政府主导转向尊重市场规律的发展路径具有相似性。他强调,学术界的多元争论是推动理论进步的关键,《经济学的未来》这本书所呈现的凯恩斯主义与秩序自由主义在德国的交锋,以及北大国发院始终秉持的“和而不同”的学术传统,都是鼓励学术争论的典型代表。他特别提到,本书倡导经济政策制定应务实落地,而非追求理想化理论,对此他深表赞同。
黄韬回顾了上海三联书店三十余年前出版的“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推动中国经济学发展的历程。他介绍,在以吴敬琏为总顾问、韦森、夏斌、张军、张维迎等权威学者组成的顾问委员会指导下,上海三联近年推出“当代经济学新系”,《经济学的未来》这本书正是该系列的第二部力作。希望上海三联的持续产出为中国经济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为新一代有学术抱负和使命的年轻学人提供发表平台。
吴慧敏介绍,中金研究院致力于公共政策研究,力求深化与海外智库和学界的合作交流。她相信新书《经济学的未来》将为经济学研究如何应对全球不确定性提供新思路,期待两国学界以书为桥,共同探索经济发展模式的互相借鉴,为中德经济学研究注入新活力。
新书发布与专家点评
论坛发布了新书《经济学的未来:来自德国学术界的回答》。该书由包括德国经济专家委员会(“五贤人”)前主席Lars P. Feld、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胡琨在内的中德学者联袂主编,精选德国经济学界近年来讨论秩序自由主义的学术文献,力求全面梳理这场方法论之争的历史背景、演进脉络与核心议题,旨在为中国读者提供理解德国经济理论变迁与制度实践的参照框架。中国经济学界泰斗吴敬琏为本书作序,他指出:“关于秩序自由主义的讨论不仅仅与学术有关,更关系到整个世界的未来。”
胡琨代表本书主编致辞。他介绍,该书源于德国经济学界自2009年起关于方法论的激烈论战,涉及数学应用、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对立,以及经济理念与政策导向的分歧等核心议题。这些议题与中国均存在相关性,且相关讨论的精华关乎经济学发展的未来。Lars P. Feld教授是没有参与论战并被论战双方都认可的重量级经济学家,是主导主编本书的最佳人选。他特别感谢北大国发院、上海三联书店、中金研究院及吴敬琏、韦森等学者对本书出版的支持。
两位重量级专家应邀对新书发表评论。第一位是中国经济学界泰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第二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学部前主任、欧洲研究所前所长周弘。
吴敬琏指出,经济学应避免走向“政府包办一切”或“市场万能”的极端化倾向,强调政府与市场需界定合理边界。他以德国战后经济奇迹及20世纪80年代科尔政府复兴社会市场经济为例,指出秩序自由主义通过放开价格、保护产权等机制实现了高效资源配置,帮助德国成功应对了危机;而日本20世纪90年代因政策失误陷入长期衰退,是背离市场规律的代价。他呼吁中国经济学界重视价格市场化改革,在市场化改革中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推动理论创新与实践结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思想支撑。
周弘指出,这本书所呈现的德国经济学界的“方法论之争”,证明了单一理论无法穷尽真理。学术应避免走向极端,既不为形式逻辑牺牲现实性,也不因特殊现实忽略普遍性。全球化时代需要多理论工具并存,融合历史语境与社会背景,在万花筒般变化的现实中动态调整,既构建理论框架,又回应复杂实践,帮助人们窥见时代和世界的发展规律。
随后,主办方代表与主编代表共同为新书揭幕。
主题演讲
主题演讲环节由甘肃省社科院副院长董积生主持。
弗莱堡大学经济学教授、弗莱堡欧肯研究所所长、德国经济专家委员会(“五贤人”)前委员、前主席Lars P. Feld的演讲主要包括三部分:新书介绍、德国经济现状分析和未来展望。他指出,自1948年艾哈德推行社会市场经济改革以来,德国依托秩序自由主义框架实现长期繁荣,但近年受疫情、俄乌冲突及全球供应链重构冲击,经济陷入停滞。德国GDP自2019年后增长乏力,工业生产受汽车行业萎缩及监管成本攀升拖累,叠加企业税负高企、能源价格波动及劳动力市场僵化,导致投资外流。通胀压力持续,2021年能源价格飙升与疫情后需求侧政策加剧了物价上涨。展望未来,他认为解决之道在于平衡凯恩斯主义的短期干预与秩序自由主义的长期规则:推进供给侧改革,降低监管复杂性、调整税制并优化能源政策,同时通过碳定价实现气候目标。面对债务上升压力,政府须避免低效补贴,聚焦基础设施与国防投入,重拾二战后改革精神,在开放辩论中探寻动态政策平衡。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政府与市场经济学国际学会联席主席李稻葵指出,中德两国面临共同使命——将经济实践转化为全球认可的经济学新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迅速,但需突破“卡脑子”困境,即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以应对国际话语权挑战。经济学发展根植于重大实践(如亚当·斯密与工业革命、马克思与英国危机),学派需升华为学科(如凯恩斯主义演化成宏观经济学)方能持久。针对中国经济学发展,他创立了“政府与市场经济学”新分支,聚焦政府作为市场参与者的行为逻辑。他通过创立国际学会及期刊,倡导CTS(案例-理论-统计)研究方法,推动学术成果可读性与实践价值。他呼吁中德学界联合创新,将经济实践转化为普适理论,在开放合作中重塑全球经济学格局。
闭门研讨
下午的论坛包括两场闭门研讨会。第一场的主题为“中国德国经济学比较”,由北大国发院长聘副教授席天扬主持。法兰克福金融学教授、法兰克福货币与金融稳定研究所所长、德国经济专家委员会(“五贤人”)前委员Volker Wieland,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冯兴元,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永生,弗莱堡欧肯研究所经济思想研究部主任Daniel Nientiedt,以及深圳卓尔信投资总经理汪思波,分别作研究报告。弗莱堡大学经济学教授,弗莱堡欧肯研究所所长Lars P. Feld进行点评,并展开讨论。
第二场研讨会围绕“中德经济模式比较”展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执行秘书长陈新主持。北大国发院经济学教授伍晓鹰,德国经济政策俱乐部主席Ansgar Tietmeyer,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文魁,德国锡根大学经济学教授Ekkehard Koehler,以及中金研究院董事总经理赵扬分别发言。中央网信办[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信息化发展局原局长、研究员秦海作专家综评。
当代经济学基金会荣誉理事长、当代经济学新系顾问夏斌应邀与会,其他参会人员来自各高校、研究机构及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中财办、财政部、商务部等政府部门,德国大使馆亦派代表参会。
相关介绍
关于北大国发院
国家发展研究院是北京大学以经济学为基础的多学科综合性学院,前身是林毅夫等六位学者1994年创立的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2008年更名为国家发展研究院。学院秉承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传统,坚持教学、科研、智库一体化发展,教学形成了政、商、学三大体系,许多优秀学子已成长为相关领域的领军人才;科研对标世界一流,用国际学术语言讲述中国故事,创新理论体系;智库聚焦改革重点、难点和热点,扎实调研,在多个重大问题上提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政策建议,且极具公众影响力,成为国家首批高端智库。学院还始终坚持“小机构、大网络”,与各界开放互动,不仅成为北京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关于承泽论坛
承泽论坛创办于2022年,是北大国发院基于新的研究报告发布、新书出版,或者因应新的经济、管理议题而面向公众举办的专题论坛或新书悦读会活动,通过理性、开放的研讨和专著作者的领读,助力知识启蒙与公共讨论。
关于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三联书店(Shanghai Joint Publishing Co., Ltd)是中国知名的出版机构之一,隶属于上海报业集团,其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作为一家以人文社科类图书为核心的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以“学术为本,思想为先”为宗旨,致力于传播优质文化内容,推动学术与大众阅读的融合。
关于中金研究院
中金研究院(CICC Global Institute,缩写CGI)是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的一级部门,定位为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新型智库。中金研究院服务于中国的公共政策研究与决策,参与国际政策讨论和交流,并为中国经济和金融发展建言献策。中金研究院对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进行前瞻性研究,并通过研究咨询、主题论坛和国际交流等形式为政府及相关机构提供研究服务。
关于《经济学的未来:来自德国学术界的回答》
内容简介:
秩序自由主义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就经济思想而言,它是一种基于规则的思维方式,研究规则对经济结果的影响,以及规则如何出现及其内生性问题。就经济理论和政策而言,放开市场、保护私有财产和合同自由是其主张的主要内容,受其影响,德国战后逐渐建立了社会市场经济的框架,促成了德国经济奇迹。但随着凯恩斯主义主导的主流经济学影响日增,秩序自由主义在德国的空间不断被挤压。
2009年,因科隆“教授起义”事件,在德国引发了一场以两种经济学方法之争开端、随后议题不断扩大和深化的激烈争论。本书选辑了一批有关的学术文献,记录了自21世纪初以来关于秩序自由主义的若干最新讨论,力求全面地梳理这场争论的历史背景、演进脉络与核心议题,旨在为中国读者提供理解经济理论变迁与制度实践的参照框架。
主编简介:
拉尔斯·P.菲尔德,2010年以来任弗莱堡大学经济学教授(经济政策与秩序经济学)及瓦尔特·欧肯研究所所长。2011年至2021年任德国经济专家委员会(“五贤人”)委员,其中2020年3月至2021年2月任主席。他还是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并于2017年获卢塞恩大学荣誉博士。
胡琨,德国波恩大学地理学学士、硕士(均辅修国民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理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欧洲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金融与货币稳定、欧洲金融与货币体系、德国经济。
丹尼尔·尼恩提特, 弗莱堡瓦尔特·欧肯研究所经济思想研究组主任。研究旨趣聚焦于新政治经济学、秩序经济学及经济思想史。
郭琼虎,2003年创办爱思想网并任总编辑,2009年起任《战略与管理》杂志主编,2014年起任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会长助理,现兼任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理事等。
来源:环球网海外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