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中国成立后,有一位民国大师,周总理三次主动邀请,都未能将他请到餐桌上共进晚餐。等到真的吃饭的时候,毛主席坐在餐桌上陪老先生吃饭,粟裕大将被周总理喊来摆放餐具,只为表示对他的尊敬。
新中国成立后,有一位民国大师,周总理三次主动邀请,都未能将他请到餐桌上共进晚餐。等到真的吃饭的时候,毛主席坐在餐桌上陪老先生吃饭,粟裕大将被周总理喊来摆放餐具,只为表示对他的尊敬。
这位“民国”老先生究竟是谁,为何能受到如此优待,享受这般排场?
他于民国时期引进了一本改变国人的重要书籍,德国大思想家马克思撰写的《资本论》,为中国革命贡献了一份力量。
这位周总理亲自去请的文学大家叫马一浮,他出生于川蜀地区,在四川长大之后,回到马家祖地绍兴。马家的家庭条件非常富裕,家里祖祖辈辈都是读书人,优良的传统传承了下来。
从小他就是老师口中的好学生,继承了父辈的聪明才智,六岁就被冠以天才之名。等到十多岁的时候,他已经能通读各种书籍。父亲专门为他请来一位清朝的举人当老师,可对方没教他几天课,就主动辞职。
他的父亲以为小孩顽劣不服管教,才把老师给气走的,父亲立马前去找老师赔礼道歉,结果询问才知道,是老师教导时,马一浮几乎都会,这样的神童他无法教导,他吾日三省吾身,却发现自身学识跟其相比有些自惭形秽,他的文化水平根本无法教育马一浮。
父亲听闻傻眼了,更厉害的是,绍兴最出名的地方在于,全国百姓耳熟能详的大人物几乎都出自这里,当时跟马一浮差不多年纪的优秀学子还有刚成年的鲁迅和周作人两兄弟。
此时的马一浮对他们直接完成降维打击,拔得头筹。在学习方面达到顶峰之后,他离开绍兴,想要接触外来语言,学习新的知识。为此,他前往更加发达的上海,在这里找到一所学校学习英、法、拉丁语等诸多外语。
他因自身名气和聪明才智而闻名,很快跻身当地研究西方学说的圈子。他开始汲取更多知识以提升自己,凭借所了解的实际情况结合清朝现状,意识到清王朝即将灭亡。
之后他没有放弃晚清这艘大船,跻身其中,借助翻译这个身份,他来到当时的美国,当地繁荣的景象让他大吃一惊。看着眼前的高楼大厦和领先中国几百年的先进技术,他明白中国已经落后太多太多。
他当时能想到追赶美国的唯一办法就是进行革命,通过伟大的变革改变这个国家。在美国,他翻阅了很多名人的著作,读了亚里士多德的书籍,感觉对中国人有用,就进行翻译传回国内。此后,他陆续翻译了多本外国名著,传回国内。
在这个过程中,他翻开《资本论》这本书,感触颇深。马克思的思想理论符合中国国情,为此他将这本书翻译后带回中国。此时,孙先生正在宣扬革命思想,发动辛亥革命,他觉得十分有用。
回国后他亲自登门拜访,将这本书送给孙先生,表示自己对他的支持和认可,同时还宣扬一些西方国家的进步思想和文化,回国后他还选择进入宦海浮沉一下,磨炼自己。
因为表现出色,被当时教育部门的蔡总长蔡元培看上,想要将他收入麾下,担任自己的秘书长,教育部门给予他的薪资十分丰厚,马一浮不缺钱,但是对于蔡总长的学识和人品十分敬重。
直接同意了他的请求,推掉手上的其他事情以后,孤身一人带着行李远赴北平,可他的想象得非常好,自己能够一展才华和自身抱负,可到了北平全都是官场上的人情世故,他一个读书人,根本应付不过来。
满打满算总共担任两周的秘书长职务,就因为繁复的应酬和过多的人际交往被劝退,后来直接提出辞职申请,正是这段跌宕起伏的从官经历,让他看清现实,可有时候名声越大,越容易引来不怀好意之人。
随着时间流逝抗日战争打响,马一浮辞去职务后,回到上海地区教学,日军侵略中国的脚步很快,四川也遭到战火侵袭,淞沪会战中国军队最终还是败了,上海失守之后,他为了躲避战乱,带着家人离开这里。
前往四川地区,为了养家糊口,也为了将自身的知识传播出去,他选择来到当地非常有名的学校复兴中学教书当老师,为人师表是他最快乐的一段时间,可这段平静最终还是被打破了。
古人常说的老话,人怕出名猪怕壮,马一浮的才华横溢,能力出众,蔡元培认识,自然也摆脱不了国民党的情报组织的搜查,老蒋得知马一浮超高的声望,想借助他来对付我党,如何对付?
选择用文化传播,借助传播孔子文化的方式,来对抗马列主义这个外来思想的传播和扩散,为了逼迫马一浮同意此事,老蒋断掉学校的经济来源当威胁,马一浮为了书院的孩子能读书,他只能亲自前往重庆。
他早就直到老蒋想要谋划什么,不想见他,不想让他利用自己的名声来对抗我党,立马就表示拒绝,可老蒋麾下的智囊陈布雷却威胁说,不听话,他不见老蒋孩子们就没学上,马一浮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妥协。
毛主席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自然也听过马一浮老先生的名字,早在青年时期翻阅过很多,老先生亲手翻译的进步书籍,例如《资本论》等一些外国书籍著作,他是从老先生的书中了解亚里士多德。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特地委派周总理请老先生吃顿饭,交流下一文学方面的知识,可他当时正全身心地投入创作中,思虑不能被打断,只好婉言谢绝,错过第一次见面的机会。
周总理没有生气,而是期待两人下一次见面,同年年底,周总理再次邀请他到中南海吃顿家常便饭,可他此时因为气温骤降,不注意保暖,感冒了,无法赴宴,只好再次婉拒邀请,并写下一首诗回赠。
等到第三次,马老先生知道别人邀请,一次、两次不去可以,第三次就是不礼貌,为此他打点行囊准备出发,可临出发前,再次因为一些事情牵绊住手脚,无奈只好错过,周总理很善解人意,并放在心上,坐等缘分到来。
老先生因为才学渊博被任命为浙江省文史馆馆长一职,此后,毛主席一直想见这位老先生,两人都因为琐事缠身,无缘相见,直到1956年,因为工作需要,应邀参会,这也是马一浮第一次见到毛主席真人。
会议上因为繁忙的公务,两人并没有深入交谈,这份缘分一直延续到一年后,中央再次在北京召开重要会议,马一浮再次受邀参加,这次没有因为繁忙的公务,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会后,毛主席单独举办一场宴会,特地邀请马一浮老先生,陈老总、周总理等人作陪。
粟裕大将也参与本次宴会,主要是因为年龄小,又是大将,给老先生端茶倒水、摆放餐具,以示我党对其尊重,会议期间毛主席和老先生进行深入交谈,两人谈古论今,马一浮为毛主席的学识渊博感到惊讶。
世人皆感叹好人命运多舛,后世人称赞马老先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大学者,自明代大学者王阳明先生去世之后,中国近代只出了马一浮老先生这一位大学者,后世人尊称他为“当代大儒”。
可马一浮先生在17岁那一年遇见自己的一生挚爱,却在两年后妻子离世,没给他留下个一儿半女,之后父母家人接二连三的去世,让他遭到持续打击,人到中年思念妻子,他拒绝再娶。
因为自身威望和影响力,上门撮合的人络绎不绝,没有办法,他只好选择公开发表不在续弦的声明,直接堵住无数人的前路,此后他开始醉心文学,四库全书大家应该都听说过,老先生硬生生将全部书都看完了一遍。
可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却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遭受前所未有的打击,那段特殊年代,他所珍贵的字画和书籍被失去理智的人们焚烧一空,他所居住的蒋庄内部,连两棵玉兰树都遭殃,被焚烧一空。
这位醉心文学不问世事的老人,恳求这些人给他留下一个砚台写写字,回应他的却是一顿拳打脚踢,1967年老先生因病住院后,再也没能走出医院,幸运的是有老友照顾,最终还是在同年6月离开人世。
来源:祥华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