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进农历七月几天,小区业主群里就有人晒“七葱八蒜”的种植计划,准备跟着老祖宗的农谚在阳台种葱蒜。作为在楼顶种菜五年的“过来人”,忍不住想劝一句:别盲目照搬农谚,每年都有邻居因没搞懂适配场景,种出的葱蒜要么蔫头耷脑,要么大蒜抽不出薹、大葱长不粗,白忙活一场。
刚进农历七月几天,小区业主群里就有人晒“七葱八蒜”的种植计划,准备跟着老祖宗的农谚在阳台种葱蒜。作为在楼顶种菜五年的“过来人”,忍不住想劝一句:别盲目照搬农谚,每年都有邻居因没搞懂适配场景,种出的葱蒜要么蔫头耷脑,要么大蒜抽不出薹、大葱长不粗,白忙活一场。
不是农谚没用,而是它诞生于过去大田种植的环境,那时没有高楼遮挡,没有阳台盆土的极端温差,更没有如今逐年攀升的极端气温。现在城里人种菜,大多在楼顶、阳台,小环境和大田天差地别,照搬老经验自然容易出问题。
葱蒜这两种菜,对生长条件其实很“挑剔”。大蒜最关键的两个要求:适宜生长温度15-20℃,超过26℃容易烂种;而且必须经过30天以上5℃以下的低温,也就是“春化”,来年才能抽薹结蒜。大葱则是幼苗怕高温,30℃以上就容易染病,得等到春天长日照时,鳞茎才能慢慢膨大。
可现在的阳台种植环境根本不满足这些“刚需”。夏天楼顶盆土温度比大田高5-8℃,正午摸上去烫手,幼苗刚冒头就被烤蔫;冬天又漏风,温度比地面低好几度,稍不注意就冻伤。加上近几年夏天越来越热,冬天偶尔还会出现暖冬,按“农历七月种葱、八月种蒜”的时间来,要么赶上高温烂种,要么暖冬无法春化,最后只能看着菜苗“夭折”。
想要在阳台种出高产葱蒜,不用死记农谚,抓好这3点就行,新手也能少走弯路。
1. 种植时间别卡农历,看温度更靠谱
南北温差大,硬按一个时间种肯定不行。北方(华北、东北)8月中下旬种大葱正好,大蒜选在9月上旬,种完没过多久就得搭保温膜,防止寒潮冻坏根系。南方(华南、长江流域)要晚一步,大葱9月播种,期间得拉上遮阳网,不然正午的太阳能把幼苗晒得打卷;大蒜得等到10月下旬,要是种早了,暖冬里没有足够低温,来年大概率抽不出薹,只能长点蒜苗。
判断能不能种,有个超简单的方法:大晴天下午,把手插进5厘米深的盆土,感觉不到烫手,温度稳定在25℃以下,就可以播种了,比看农历准多了。
2. 阳台种植,容器和土壤得“量身定制”
容器选错,菜就长不好。大葱得用深度25厘米以上的长条盆,因为葱白要埋在深土里才会变粗,盆太浅葱白长不长;大蒜用直径20厘米以上的矮盆就行,一盆种8-10瓣,种太密会抢养分,最后都长不壮。
配土要考虑阳台承重,别用太重的园土。用4份腐叶土、3份椰糠、2份蚯蚓粪、1份稻壳炭混合,既轻便又保肥,不会给楼板增加负担,还能减少盆土板结。浇水方面,建议装个简易滴灌,盆土表面铺层陶粒,既能减少水分蒸发,不用天天浇水,又能避免浇水时泥土溅出来,还能预防烂根。
要是阳台空间小,就用垂直种植架,大葱苗期可以和快菜混种,大蒜旁边套种矮生菠菜,充分利用空间,不会浪费地方。
3. 应对极端天气,提前做好防护
现在天气越来越极端,夏天高温、台风,冬天忽冷忽热,不提前防护,菜很容易出问题。夏天播种后,在盆土表面盖一层稻草或干草,既能防晒又能保湿,避免幼苗被晒死;下雨后及时撒点枯草芽孢杆菌,防止根部烂掉。
要是在两广、海南等暖冬地区种大蒜,播种前必须把蒜瓣放进冰箱冷藏7天,温度调在2-5℃,模拟低温环境,帮它完成春化,不然来年很难抽薹。冬天阳台光照不足的话,用全光谱植物灯每天补光2小时,防止葱蒜徒长,长得更结实。
其实“七葱八蒜”的核心,就是让种植温度匹配葱蒜的生长需求。现在种菜环境变了,气候也和过去不一样,与其死记老规矩,不如根据自家阳台的小环境灵活调整。掌握好时间、容器土壤、防护这三点,不管是在楼顶还是阳台,都能轻松实现“葱蒜自由”,不用再羡慕别人种的菜长得好。
你在阳台种过葱蒜吗?有没有遇到过按农谚种植却失败的情况?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验。
来源:戎归小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