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50~65岁是“养骨关键期”!请做好3件事,养出好身体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6 15:16 2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人到50岁以后,骨头开始出问题是常有的事。可奇怪的是,很多人明明检查没啥骨折或骨质疏松,但平常就是腰酸背痛、腿软站不稳、晚上一躺下膝盖就胀痛。

这种状态,表面看着是骨骼出了问题,其实最根本的问题可能不在骨头本身,而是全身代谢节奏已经开始乱了。

研究发现,人在50岁到65岁之间,是整个骨代谢系统最敏感、也最容易失衡的时间段。

这段时间不调好,不是骨折来得快,而是全身其他系统都会连带出毛病,比如血糖忽高忽低、血压波动大、肠胃功能紊乱、情绪反复无常。这些变化都跟骨骼有某种程度的关联,只不过平时没人把它们联系起来。

很多人以为骨头就是钙的事,多补点钙片、喝点牛奶就够了。但真实情况是,钙只能提供骨头的结构原料,真正影响骨密度的,是骨重建的速度和质量。

骨骼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每天都在“拆旧建新”,这个过程叫骨代谢。人在年轻时,这个过程是平衡的,但一到50岁以后,尤其是女性停经之后,雌激素水平突然下降,骨吸收开始超过骨形成,也就是说,旧的骨头被破坏得比新的长得快。

男的虽然没有雌激素问题,但睾酮也在稳定下降,影响骨生成。这个阶段骨量下降是肉眼看不见的,但内部结构已经开始变脆,一旦发生摔倒或者搬重物,就容易塌陷或裂开。

更让人警惕的是,这个阶段骨骼对炎症的敏感性变得特别高。身体的慢性低度炎症,比如肥胖、脂肪肝、糖尿病这些,都会让骨形成速度进一步减慢。

一项发表于《Journal of Bone and Mineral Research》的研究中指出,50~65岁人群中,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偏高者,其骨折风险是正常人群的1.9倍。

这说明骨头本身不是孤立系统,它跟身体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体内炎症一旦持续存在,不仅伤骨,还会影响维生素D的活化能力,进而干扰钙的吸收。很多人补钙没效果,说到底是没把慢性炎症压下去,等于补了白补。

还有一点必须得说清楚,骨骼问题不光是“站不稳”那么简单,它跟睡眠质量有很强的关系。骨代谢跟褪黑素分泌有关,睡眠紊乱会打乱褪黑素节律,从而影响骨形成过程。

北京协和医院的一个研究指出,睡眠低于5小时的人群,其骨密度下降速度是普通人群的1.6倍。换句话说,睡不好觉,骨头老得快。

很多人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白天又坐得多,活动少,这种“静态代谢模式”会让骨骼长期得不到负重刺激,骨质流失更快。尤其是退休以后节奏一慢,很多人以为清闲养生,实则正是骨头出问题的高发期。

在骨代谢里,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角色是“骨髓脂肪”。它不是外面看得见的脂肪,而是藏在骨头里面的一种特殊脂肪组织。

正常状态下,骨髓脂肪含量适中,有助于骨细胞功能维持。但一旦身体脂肪代谢紊乱,比如肥胖或者代谢综合征,骨髓里的脂肪也会增多,挤压了骨生成空间。

美国梅奥诊所的研究团队通过磁共振观察到,骨髓脂肪含量与骨折风险呈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胖人不一定骨头硬,有时候骨头反而更脆。

这个观点颠覆了很多人的认知。很多人觉得胖子“压得住”,其实骨骼内部已经被脂肪侵占,硬度和韧性都下降了。

再往下说一层,还有个非常关键的维度,那就是肌肉质量。骨骼系统单独存在是没意义的,它的力量来源是肌肉的牵拉。

人过了50岁,肌肉量每年下降1~2%,如果不进行针对性训练,到65岁的时候,肌肉已经减少了10%以上。

日本东京医科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肌肉减少症患者的骨折率是普通老人的2.5倍。这个数字的背后是,肌肉一旦萎缩,关节不稳定、骨骼受力分布不均、跌倒风险增加,全都接踵而来。

很多老年人骨折的“罪魁祸首”不是骨质疏松,而是摔倒本身。而摔倒的底层原因就是肌肉力量不够、协调性差。

也有人提到骨头痛和情绪有关,其实并不是心理作用。骨骼里存在神经纤维网络,能感受到炎症和激素的变化。

研究发现,抑郁状态下,皮质醇水平升高,会抑制骨形成,增加骨吸收。英国国民健康调查数据显示,长期抑郁人群的骨密度平均低8%,这个影响在女性中更加明显。

也就是说,心情不好不是简单的心理问题,而是真的在“耗骨”。而很多中老年人在退休后,情绪波动大,特别是独居、丧偶、失业后,骨头状况常常跟着出问题,这背后的生理机制已经有了明确的解释。

再说一个几乎没人注意的点,就是肠道菌群跟骨骼之间的关系。骨头的营养需要维生素K2、镁、钙等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而这些物质的吸收效率跟肠道菌群结构高度相关。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做过实验,给实验小鼠移植不同菌群,结果显示,不同菌群组合下骨密度差异可达18%。

有些菌能产生短链脂肪酸,能刺激骨形成,有些菌则会引发肠道轻度炎症,干扰营养吸收。

很多中老年人消化吸收能力差、腹胀腹泻频繁,其实不仅是胃肠的问题,而是骨头也可能在受影响。补钙不吸收、吃再多都白搭,问题就出在这里。

还有一点值得重视,就是用药。中老年人常年吃药的人很多,有些药物对骨头有明显副作用。糖皮质激素是最典型的,长时间使用会抑制骨形成、增加骨吸收,导致“药物性骨质疏松”。

一些降糖药、抗抑郁药、抗癫痫药也可能间接影响骨代谢。有调查显示,使用三种以上慢病药物的老年人,其骨折风险比不服药者高出40%。

医生建议长期服药者定期做骨密度检测,但真正去查的并不多,很多人直到骨折才发现骨头早就出问题了。

说到底,50到65岁这个阶段,是身体在代谢上转弯的时段。不抓住这段时间调整节奏,一旦错过,很难再补得回来。骨头不是坏得快,而是修得慢。等跌倒了、塌陷了才想到养骨,往往已经太迟。

[1]寇龙威,郭珈宜,李峰,等.基于平乐正骨学术流派养骨理论探讨膝骨关节炎的防治[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4(06):640-643.

来源:梁医生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