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去大连重工的总装车间看了一眼,好家伙,一台巨无霸——280吨的智能扇形段更换装置,那机械臂上的数字跳动着,仿佛在宣告:中国钢铁行业要放大招了!
-钢铁厂停机一小时烧多少钱?这可不是个小数目!最近钢铁圈都在热议这个话题。
我去大连重工的总装车间看了一眼,好家伙,一台巨无霸——280吨的智能扇形段更换装置,那机械臂上的数字跳动着,仿佛在宣告:中国钢铁行业要放大招了!
宝钢湛江基地的5号连铸机旁,工段长李明盯着操作台上的计时器,那叫一个感慨:-以前换个扇形段得停机8小时,现在4.5小时搞定!-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每分钟都关系到十几万的产值啊!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国内还有32%的关键设备靠进口,大连重工这套新装备,不仅承载能力比德国西马克的同类产品高出40%,定位精度更是控制在±0.5毫米,这什么概念?相当于在足球场上精准找到一粒芝麻!简直是-神操作-!
这技术突破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大连重工在研发上那是真金白银地砸钱。
2024年一季度财报显示,研发投入14亿,是同期净利润的2.3倍!这魄力,杠杠的!有人可能会问:这值得吗?看看港口堆积如山的出口订单就知道啦!今年前四个月,东南亚市场就签了7台,每台1.2亿,比三年前同类产品溢价45%!妥妥的-真香-定律!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说过:-研发投入不是成本,而是对未来发展的期权。
-这话放到大连重工身上,简直是完美诠释!
沈阳鼓风机集团的数字化车间,IPD管理系统正在重塑装备制造的基因图谱。
大连重工也引入了这套集成产品研发模式,新产品开发周期从26个月缩短到18个月。
就像给交响乐团配了个智能指挥,机械、电气、液压工程师们不再单打独斗,可以实时共享三维模型数据。
效果那是立竿见影!去年开发的智能扒渣机器人,从图纸到样机只用了301天,比行业平均速度快了40%!这效率,绝了!
放眼渤海湾,大连港重型装备专用码头那叫一个繁忙!2023年从这里运出的冶金设备,75%都贴着-智能--绿色-的标签。
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都专门提到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双循环-战略——对内替代进口,对外突破封锁。
大连重工总工程师王伟在技术评审会上说了:-我们的控制系统代码自主率已达92%,就像给设备装上了中国芯!-这才是真正的-硬核科技-!
从宏观经济角度看,这场装备革命正在重塑全球钢铁产业格局。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生效后,中国钢企每吨出口钢材要多付约30欧元碳成本。
智能更换装置带来的效率提升,能使吨钢能耗下降1.8千瓦时,相当于每年为行业节省碳排放权交易成本15亿元!国家发改委产业发展司的负责人说得对:-装备智能化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关键钥匙。
-
河北一家民营钢企正在进行技术改造,工人们忙着拆除用了十年的日本设备。
董事长张建国算了一笔账:国产设备采购价便宜30%,更重要的是维护成本——进口设备每年软件升级费就要200万,而大连重工的云服务平台,三年服务包才180万!这性价比,谁顶得住?据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协会统计,今年一季度冶金装备招标中,国产设备中标率同比提升11个百分点,达到68%的历史新高!这简直是-国货之光-!
夕阳西下,照耀着大连重工实验场的钢架,一台正在模拟极端工况的智能装置,仿佛在演绎中国制造的进化史。
从引进消化到自主创新,从跟跑到领跑,装备制造业的这场质变,正如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所说:-当创新要素形成生态系统,就会迸发出指数级增长能量。
-也许用不了三年,我们在港口看到的不仅是整机出口,而是标准输出——就像高铁那样,让-中国方案-成为全球钢厂的标配!
免责声明:本文的时间、过程、图片,人物信息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均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观众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来源:博学的百香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