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在地的,反而越是国际的” 哈佛毕业建筑师在青山村“筑梦”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6 14:49 1

摘要:南邻青山村村委,北望连绵青山,如果稍不注意,你可能会错过由海归建筑师黄明健设计的文化礼堂。他是青山村新村民,来自杭州MOMENTUM建筑事务所,毕业于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师从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先生,现任中国美院建筑艺术学院讲师。他为何会设计这样一座看似"平凡

南邻青山村村委,北望连绵青山,如果稍不注意,你可能会错过由海归建筑师黄明健设计的文化礼堂。他是青山村新村民,来自杭州MOMENTUM建筑事务所,毕业于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师从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先生,现任中国美院建筑艺术学院讲师。他为何会设计这样一座看似"平凡"的建筑?

©苏圣亮

相比于四四方方的传统建筑,这座文化礼堂更像由山石般的体块叠加而成。错落起伏的屋檐、曲折向上的楼梯,不规则的造型充满了自然的意趣。泥巴抹墙、红砖镂空砖墙、竹栏杆,消解了建筑的冰冷感,让它如村庄的平常一角般亲切自然。

©苏圣亮

这位海归建筑师,为何会选择富有乡土元素的设计风格?在黄明健看来,青山村的美恰恰在于自然。“它并不是像黄山那么的雄伟,恰恰它是一种朴素的美,但却是最动人的。”正是现代城市里缺少的自然之美,打动他留在了青山村,也成了他设计灵感的来源。“我们希望通过使用在地的材料和工艺,试图搭建传统和现代建筑之间的桥梁。”

建筑整体分为三层,包含图书室、舞蹈室、乡贤馆等,是一个乡村综合文化场所。进去逛逛,犹如漫步在乡村曲巷、山中小径,柔和的阳光会从天窗的缝隙中洒落进来。你还会发现,沉闷的墙壁被窗口分割,青山袅袅、玉兰娇俏、日升月落,框画出四季图集。

©苏圣亮

一层礼堂是村民的重要活动场所,右侧可完全敞开大门,实现真正的"开门见山"。“希望把这里变成村里的一个大客厅,向所有新老村民敞开,大家可以坐着纳凉、聊天,观看演出、接触文化艺术活动。”黄明建说。

©苏圣亮

格外吸睛的楼梯“青山步道”,灵感来自唐诗"青山行不尽",将各层的文化礼堂、图书室、舞蹈室进行一站式连接,由本村非遗竹编手工艺人俞才根设计。“就像模仿人在山上走路,节奏有变化,竹子的排列方式也不同。”黄明健说,“站在楼梯上,你可以和砍完竹子路过的村民打招呼。”

©苏圣亮

泥巴抹墙也体现了这一设计理念。使用的泥土在村里就地取材,保留了乡村朴实、平和的暖调,还有工匠们抹墙的痕迹。“我们特别珍惜手工的痕迹,它代表了人不是一台机器,他是有生命的。”

在黄明健看来,乡村文化地标不应只追求视觉上的美观,更要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西方教堂,你一眼就知道它长什么样子,但是我们中国的建筑是邀请你走进去探寻空间,让你能更加了解自身,了解我们的文化传统、周围的环境和人。”黄明健希望,文化礼堂就像空气、像阳光一样滋润着人们。

谈到礼堂建成前后的变化,村民韩巧玲深有感触,“原来的文化礼堂比较拥挤,采光与通风不太好。重建之后更赏心悦目了,大家每次参加活动的热情也很高,青山村更像大家所说的‘乡村乌托邦’了。”

©苏圣亮

2016年的一次骑行,让黄明健与青山村结下不解之缘。被这里纯净秀美的山水所吸引,他接受了融设计图书馆团队的邀请,从城市来到乡村,创立了自己的建筑工作室,共同打造未来乡村实验区。“和这里建立了感情,这里就成了我们的家,根已经扎下了。”在他的工作室里,黄明健抚摸着取自当地的泥土原料,眼中闪烁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从竹结构的黄湖镇入城口地标形象,到践行“未来教育”理念的青山学堂,黄明健用一个个建筑作品探索艺术乡建,为乡村带来全新的活力与机遇。“越在地的,反而是越当代、越国际的。希望把我国的传统文化在世界的平台上传播出去。”

青山学堂的建筑模型

©苏圣亮

作为良渚文化大走廊上的重要节点,以青山村为代表的美丽乡村文化正焕发出独特魅力。眼下,黄明健正全身心投入村级卫生服务站的设计中,他说,“这里聚集了一群从城市来的怀揣理想的伙伴,大家共同探索艺术乡建的无限可能。青山村就像一片沃土,我们在这里扎根,让艺术创作之路生长得枝繁叶茂。”

来源:余杭晨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