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2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播出《幸福河湖滋润幸福生活》报道,用了近9分钟时间解密龙游母亲河——灵山港的“幸福密码”。发轫于龙游的幸福河湖探索实践,走上央视大平台成为全国的样板。
3月22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播出《幸福河湖滋润幸福生活》报道,用了近9分钟时间解密龙游母亲河——灵山港的“幸福密码”。发轫于龙游的幸福河湖探索实践,走上央视大平台成为全国的样板。
什么是幸福河湖?从作用看,它能带动当地老百姓致富;从产业发展看,能为更多的产业提供良好的河湖空间资源的保障与支持;更重要的是提升水资源或者河湖空间的间接使用价值,即:生态服务价值和文化价值。
2022年,龙游灵山港列入第一批全国幸福河湖创建试点;2024年3月,水利部公布全国幸福河湖建设成效评估结果——龙游灵山港以总分第一的成绩摘得桂冠。一条县域河流,何以问鼎“全国第一”?答案,就蕴藏在这条河流千年治水基因里,洋溢在沿线群众幸福笑脸上,体现在幸福产业蓬勃发展中。
擦亮幸福底色
唯有将生态视为根本,以自然之力重塑自然,才能完成“水安民宁”的幸福命题。
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从“大禹治水”化堵为疏,成功治理黄河水患,再到各个朝代把“治水”作为安邦之策……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独特的“人水价值观”——“人水和谐共生”。
在600余年姜席堰的治水实践中,在“官督民办”的古老碑刻下,在万人手挑肩扛掀起乌引建设的热潮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系统治水、全民治水理念贯穿于龙游古今治水实践中。
作为龙游的母亲河,灵山港也曾存在诸多水环境突出问题。为还母亲河一江春水,龙游县党委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持续打响“五水共治”攻坚战,累计关停化工企业16家,关停环保不达标竹加工企业260余家,投资6.6亿元治理农村生活用水,从源头上改善了灵山港的水环境。同时注重资源整合,以自然修复为主,把河流及其周边作为整体来共同打造,通过活水系、连水网、复滩林等微改造、微提升、微融合方法,重塑健康自然的弯曲河岸线,营造自然深潭浅滩和泛洪漫滩,形成美丽诗画风光带,为生物提供多样性环境。
在建设中,龙游还坚持“共饮一江水、共护母亲河”的理念,打破地域、区划限制,与遂昌县建立联动机制,通过流域共治、项目共建、成果共享,创新开展上下游联合巡河、联合执法等形式,实现河湖治理由“分段治”向“全域治”的转变。
目前,灵山港沿岸已经形成了近100公里的绿色长廊,防洪达标率、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年均生态流量保障率达95%以上,流域内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已经从13种增至23种。
点亮幸福生活
悠悠万事,人为根本。从古堰到新渠,变的是技术手段,不变的是“亲水惠民”的初心。
春风唤醒灵山港,在潺潺水声中,一幅“人水共生”的幸福图景徐徐展开。龙游坚持做好“水利+”文章,以“15分钟亲水圈”为纽带,推动文旅、体育、农业、交通、市政等多功能的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可游憩绿道、可游泳水域、可露营滩地、可观景平台、可嬉水堰坝、可垂钓点位等,将水生态修复与百姓生活的幸福感无缝衔接,推窗见绿、出门亲水、触手可及的诗意生活在这里生根发芽。
漫步于凤翔洲水文化公园,孩童在亲水平台追逐嬉戏,老人在树荫下悠然乘凉,年轻人沿着滨水绿道骑行打卡,开放共享的滨水空间让水清岸绿的生态底色与市井烟火气交织成画,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够便捷地亲近自然、享受水生态。“以前这里就是滩涂地,现在建设得很好,周末我可以经常带着孩子过来玩。”市民颜女士对公园赞不绝口。
亲水是人类本能行动,在幸福河湖建设中,龙游以民生实事为抓手,打造一批安全与野趣兼具的“野能游”胜地。在湖镇镇溪底杜村,投资60万元建设的公开水域游泳场所率先投用,红白蓝黄相间的分水浮排划出深水区、中水区与浅水区,专业救生设备与安全员全程护航,村民王定果赞叹:“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放心游,安全又畅快!”湖镇镇希唐村公开水域游泳场所,120米长的天然泳池清澈见底;救生船、监控室、更衣淋浴设施一应俱全。溪口镇山地运动公园更借势山水,打造“安全亲水”升级版,让“与自然共游”成为触手可及的日常。以赛为媒、以水会友,龙舟赛、游泳比赛、皮划艇等体育运动赛事蓬勃兴起,让参赛队员和市民在水清岸绿、鸟语花香的环境尽情体验河湖之美。
为了更好实现亲水空间的开放共享,龙游还在龙游通APP同步上线“亲水圈”智慧导航,市民、游客结合自己的需求,轻点屏幕迅速找到想去的亲水游玩点,从“人找水”到“水等人”,科技赋能让老百姓家门口的“幸福河湖”流淌出“幸福生活”。
做强幸福产业
水是流淌的经济血脉,生态保护不是经济发展的对立面,而是打开高质量发展之门的金钥匙。
龙游坚持走“点水成金”绿色发展之路,通过资源高效配置、产业转型升级、群众就业增收,持续缩小区域、城乡、收入“三大差距”,让“绿水青山”成为人民“幸福靠山”。
作为千年商埠活态样本的大南门历史文化街区,依托灵山港水脉串连其商贸文脉,凭借龙游商帮的厚重底蕴与水乡建筑的典雅风韵,成为龙游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地标,2024年游客量达到397万人次,街区商户营收突破5000余万元,累计创造就业岗位1400多个。这种“水利+文旅”的模式,在官潭村得到更具田园诗意的演绎:废弃闲置的老卫生院改造成稻田咖啡馆,破败的小民居改造成披萨店,成为龙游新晋网红打卡点。手捧一杯咖啡,静静观赏前方灵山港的碧波荡漾,昔日废弃农田因水环境改善焕发新生,成为都市人逃离喧嚣的“治愈秘境”。“经过一年多运营,现在周边县市区游客也慕名而来,人气越来越旺。”飞野咖啡馆主理人彭远飞说。
溯源而上,一路向南,溪口老街通过修缮改造,引进全国首个未来乡村学院,并与“一盒故乡”等7个青创团队合作,吸引200余位青年创客入乡发展,千年古镇的复兴之路越走越宽。更让人惊艳的还属由黄泥圩水电站改造而成的泥美术馆,这座“水利+艺术”的美术馆,让废弃设施重获“艺术生命”,更以轮值馆长制度吸引全国艺术家驻地创作,就像轮值馆长陈浩说的那样,“年轻人回到乡村,用自己的方式给当地带来改变,带去生命力。”
随着幸福河湖建设的深入推进,灵山港两岸“县城-中心镇-重点村”的发展轴日益完善,文旅、渔业、健康等产业蓬勃发展,其中民宿、农家乐新增103家,吸引游客4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7亿元,带动了3万多名农民增收致富。2024年,龙游县全域游客数增长14%,过夜游客数增长20.4%。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龙游幸福河湖建设的生动实践,让河畅水清人和景美的幸福图景成为现实场景。从试点先行到全域深化推进,奔腾不息的河流将成为生态之河、景观之河,成为经济繁荣之河、民生幸福之河。
图文/辛 羽 部分图源龙游摄协
一审/傅 程
二审/张凯淇
三审/陈 敏
来源:微龙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