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汪元量三首诗作,凄凉悲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6 10:30 1

摘要:本文汪元量的三首诗词:《湖州歌·其六》以广阔的视角,描绘了山河破碎的景象,抒发了对故土的无限眷恋;《秋日酬王昭仪》则更多聚焦于诗人内心的愁苦,借秋日萧瑟之景、典故和“挑灯看剑”等细节,表达了孤独、思乡以及壮志难酬的复杂情感;《望江南·幽州九日》以重阳节为背景,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南宋末著名诗人、词人及宫廷琴师,字大有,号水云,别号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本文汪元量的三首诗词:《湖州歌·其六》以广阔的视角,描绘了山河破碎的景象,抒发了对故土的无限眷恋;《秋日酬王昭仪》则更多聚焦于诗人内心的愁苦,借秋日萧瑟之景、典故和“挑灯看剑”等细节,表达了孤独、思乡以及壮志难酬的复杂情感;《望江南·幽州九日》以重阳节为背景,通过对“官舍”、“角声”、“寒玉枕”等意象的描绘,展现了词人身处异乡的孤寂、对故国和亲人的思念。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这首《湖州歌·其六》,是汪元量众多羁旅之作中的一篇,饱含深沉的故国之思,读来令人动容。

诗歌开篇“北望燕云不尽头”,视线由近及远。“燕云”指燕云十六州,这片土地在宋代曾长期被辽、金占据,是宋人心头挥之不去的痛。一个“望”字,直接点明诗人身处南方,心系北方失土。“不尽头”三字,展现视野的广阔,更暗示收复失地的希望渺茫,读到这里的时候,让人感受到空间上的距离以及时间上的无力感。

再看第二句“大江东去水悠悠”,这句写的是江水奔流,时间流逝,面对浩浩荡荡的江水,历史兴亡的沧桑感油然而生。让人联想到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及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古人常用江水抒发亡国之恨与人生感慨,这是一种文化里的情结。但要注意到一点,李煜的是绵绵不绝的愁绪,而这首诗中,汪元量使用的意象除了大江外,还有更苍凉的,我们在后文再继续解读。

接下来一句,“夕阳一片寒鸦外”,画面由壮阔转为凄凉。残阳如血,几只寒鸦点缀在天边,更增添了一份萧瑟与悲凉。“寒鸦”这一意象,我们自然想起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这种意象很明显都带着悲凉色彩。残阳、寒鸦,这些衰败的景象,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投射,象征着南宋王朝的衰败没落。夕阳虽美,已近黄昏,王朝命运,亦复如是。寒鸦点点,更添凄清,叫人如何不绝望。

最后一句“目断东西四百州”,写诗人极目远眺,视野所及,本应是南宋的四百州疆土。“目断”二字,既写出诗人极力远望的神态,更包含了他望眼欲穿的焦急心情。他希望看到什么?他希望看到故土收复,看到王师北定中原。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东西四百州”早已物是人非,尽落敌手。这一句,用数字“四百”强调失土面积广大,将亡国之痛具体化,让人感到无比震撼。

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没有华丽辞藻堆砌,没有过多技巧雕琢,却通过选取典型意象,创造出了深沉意境。读汪元量的这首《湖州歌》,让人深深感受到诗人对故国的眷恋与亡国之痛,感受到在那个动荡年代,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无奈与悲凉。

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

黄金台愧少知己,碧玉调将空好音。

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

庭前昨夜梧桐雨,劲气萧萧入短襟。

这首《秋日酬王昭仪》是汪元量写给友人王昭仪的一首酬答诗,表达了他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愁苦与孤寂。“酬”字点明了诗歌的性质,是诗人对友人赠诗的回应。

首联“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开门见山,直接抒发内心深重的愁绪。一个“愁”字统领全篇,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因为愁苦难耐,所以诗人独自饮酒,试图排遣。“自斟”二字,凸显出诗人无人相伴的孤独。

“挑灯看剑”,将诗人从沉思中拉回现实。“挑灯”是细节描写,微弱的灯光在黑夜中摇曳,暗示了诗人所处环境的凄凉,和心情的黯淡。“看剑”的举动,表达诗人试图振作起来。宝剑在古代文人心中,往往象征着报国之志与英雄气概。但诗人看到的,不是闪耀的剑光,而是剑身上映照出的自己脸上的泪痕。“泪痕深”三字,表明了他内心的极度痛苦。这里用“看剑”这一充满力量感的行动反衬出悲伤情绪,让人更感到压抑。

颔联“黄金台愧少知己,碧玉调将空好音”,运用两个典故,进一步抒发孤独感与理想破灭的痛苦。“黄金台”典出战国时期燕昭王筑黄金台招揽贤士的故事。诗人以“黄金台”自比,表明自己有心报国,渴望像燕昭王那样遇到明主,施展才华。然而,现实却是“愧少知己”,无人赏识,壮志难酬。这种落差,怎能不让人扼腕叹息?

“碧玉调将空好音”,“碧玉调”指的是南朝宋汝南王妾碧玉所制的乐曲《碧玉歌》。这句意思是,就算拥有如同碧玉歌一样的美好才能,如今也无人欣赏。空有好音无人听的遭遇,让作者悲伤,他怀念的是赏识和认可,是故国的知音。“知己”和“好音”,一外一内,道尽孤独,让人感伤。

颈联“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由抒情转为写景,景中寓情,将愁思推向高潮。“万叶秋风”描绘出一幅萧瑟的秋景图:秋风瑟瑟,落叶纷飞。身处异地他乡的“孤馆”之中,更觉凄凉。在这种环境下,诗人做的梦也一定是凄凉的,关于家的梦。“孤馆梦”三字,点明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与漂泊感,与前面所表达的情感互相映照。

下一句“一灯夜雨故乡心”,夜雨淅沥,孤灯闪烁,诗人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故乡心”三字,道出了诗人所有愁绪的根源。身处异地,故国沦陷,家园难归,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故乡。“一灯”与“万叶”构成对比,微弱对广阔,在广阔落寞中更衬托出孤单心境。“夜雨”与“秋风”并列,都在描述让人低落的景象,而情融于景。

尾联“庭前昨夜梧桐雨,劲气萧萧入短襟”,诗人视线由室内转向庭院。昨夜的梧桐雨,带着秋天的寒意,吹入诗人的衣襟。在古典诗词中,“梧桐雨”常用来表达悲凉的情感,如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如温庭筠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而这首诗的“劲气”不同于李清照“点点滴滴”式的细腻,“劲气”更为强烈,情感的抒发更为有力。“萧萧”二字,模拟风声,渲染出一种凄清肃杀的氛围。寒气侵入衣襟,让诗人更加感到孤独和凄凉,这种感觉和现实是相关联的。

汪元量的这首诗的每一个意象选择和营造都别有用意,让人深思,诗人从自身感受出发,逐步展现出内心的愁苦、孤独、以及对故乡的思念。借用典故、景物描写等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形象化,极富感染力。读来让人为作者的不幸遭遇所感叹,产生强烈共鸣。诗中对很多细微末节的事物做了捕捉,比如说看剑,比如说听雨,但这是更内在的精神层面的情感触动,不单纯停留在亡国层面,更多回归到了对个体命运的关怀。

官舍悄,坐到月西斜。

永夜角声悲自语,客心愁破正思家。

南北各天涯。

肠断裂,搔首一长嗟。

绮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

和泪捻琵琶。

这首《望江南·幽州九日》,是汪元量在元大都(即幽州)时所作。全词以重阳节为背景,展现了被俘北上后的孤寂、悲凉心境,以及对故国、亲人的深切思念。词牌名“望江南”,暗示了词人身在北方,遥望南方的心情。

词的上阕,直接描绘现实处境,抒发内心愁绪。“官舍悄,坐到月西斜”,开篇点明时间、地点、环境。“官舍”,指词人居住的官邸。一个“悄”字,写出了环境的冷清、寂静,也暗示出词人内心的孤寂。因为孤寂难耐,所以枯坐到深夜,直到月亮偏西。“坐”这个动作,持续良久,说明作者忧愁之深重,无法排解。

“永夜角声悲自语,客心愁破正思家”,具体描绘所听、所感。“永夜”,漫漫长夜,更增添了愁苦的氛围。“角声”,古代军中乐器,声音悲凉。在这寂静的夜晚,听到远处传来的角声,更觉得悲凉。“自语”二字,赋予角声以人的情感,仿佛角声也在倾诉着悲伤,引发了作者的共鸣,实际上就是自伤。

一个“客”字,点明词人身份。“客心”指的是词人作为异乡客的感受,愁已经难以忍受,更被角声击破了。“正思家”三字,道出了愁苦根源:强烈的思乡之情。身处异乡,又逢佳节,倍思亲人。而思而不得,自然更增加愁苦。家园破败,亲人离散,叫人如何不想家。

“南北各天涯”,写地理位置上的隔离,也是心理层面的隔绝。“天涯”二字,象征着遥远的距离,南北对峙,暗示词人与家乡、亲人永远分离的痛苦,故土不可见的痛苦。天涯永隔,南北两地,都有人痛苦。

下阕转为回忆和想象,更加细腻地刻画内心痛苦。“肠断裂,搔首一长嗟”,直接抒发内心的极度悲痛。一个“断”字,已觉痛彻心扉,又加上“裂”字,更突显痛苦程度之深。“搔首”是人极度忧愁、苦闷时无意识的动作。“一长嗟”,一声长叹,包含了多少辛酸和无奈。语言质朴,但是每一个用字都很考究,很真实。

“绮席象床寒玉枕,美人何处醉黄花”,这几句由眼前冷清景象,回忆从前。“绮席”,华美的席子。“象床”,象牙装饰的床。“寒玉枕”,冰凉的玉枕。曾经的锦衣玉食,与现在的孤寂冷清形成强烈对比。“寒”字,既描绘了玉枕的冰凉触感,也暗示出词人内心的凄凉。曾经的美好与温暖,更加反衬出眼前景象的寒冷,令人感到悲伤和无奈。

这句中的“美人”,可能指词人回忆中之人,未必实指。“醉黄花”,点明时节:重阳节。“黄花”指菊花。在重阳节赏菊饮酒,本是风雅之事,然而在词人眼中,这番景象却带着悲凉的色彩,只能是虚幻的场景。“何处”二字,包含着物是人非的感慨,也带着疑问和寻求的悲哀。这让人想起李清照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同样身处乱世,同样经历家国巨变,汪元量词作的美人和李清照“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同样物是人非的痛苦,让人叹息。

最后一句,“和泪捻琵琶”,描写现实,动作中含感情。“捻”字,轻拢慢捻,细节展现内心情感。“琵琶”,古代乐器,声音凄婉。弹奏琵琶本来能够带来些许慰藉,然而却是“和泪”,这泪水中,包含了对故国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对自身遭遇的悲叹。这泪,增加了诗歌意境的悲凉气氛,让人的心情随之而低落。结尾场景很安静,但读者仿佛能够听到那幽怨悲凉的琵琶声,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全词由现实写到想象,由眼前之景,引发思乡之情,感情真挚动人。词中选取的意象,都服务于情感抒发,官舍、月亮、角声、绮席、象床、玉枕、黄花、琵琶等,都蕴含特定情感。作者善于捕捉细节,如“悄”“坐”“搔首”“捻”等动词,细致刻画了内心活动,使全词感情充沛。

来源:混沌婴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