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做三点说明:一、这里的上古时代指的是夏朝以及夏朝之前;二、本文主要资料来自《山海经》《史记》等书,以《山海经》和正史为主;三、这里所讲的有的是战役,有的是战斗,为了讲述方便,统一用战争这个词。
先做三点说明:一、这里的上古时代指的是夏朝以及夏朝之前;二、本文主要资料来自《山海经》《史记》等书,以《山海经》和正史为主;三、这里所讲的有的是战役,有的是战斗,为了讲述方便,统一用战争这个词。
《史记》讲到了这场战争,而且出现在这本书的开头一段,也是中国历《史记》载的第一场战争,可以称作中华民族开篇之战。
战争的起源是神农氏衰落,管不住各部落的豪强争霸。其中炎帝尤其欺负其他部落。而黄帝有德,所以那些被欺负的部落都来投奔黄帝。黄帝把各部落人类武装起来,经过精心准备,在阪泉和炎帝展开战争。经过三场战斗,消灭了炎帝的势力。
如果说炎黄之战是内战的话,涿鹿之战就是外战。《山海经》和《史记》都讲到了这场战争,《史记》是从全局的角度讲的,《山海经》讲了一些具体事情。
《山海经》并没有正面介绍这场战争,而是在介绍女魃和应龙的时候,附带出了战争情节。而且《山海经》没有说战争发生在涿鹿,而是在冀州之野。蚩尤主动发起侵略,黄帝派应龙迎战于冀州之野。蚩尤让风伯雨师兴起大风雨,黄帝因此让天上派下女魃,风停雨止,“遂杀蚩尤”。但在《山海经》另外的地方,又讲到是在秦岭上杀了蚩尤,而且用来拷蚩尤的木拷生长出了两棵树。可见蚩尤是在战场上被俘虏了,然后带到很远的地方杀了。
蚩尤发动侵略,却被黄帝反杀,土地当然也就被兼并了。并且黄帝把自己的儿子玄嚣封在东夷,教化九黎部落。这样太行山、秦岭以东的地方,就成了中华民族的地盘。
这是一系列战斗,而且涉及到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黄帝,一个是颛顼。这是由《史记》记载的,司马迁说在涿鹿之战之后,黄帝还经过大小五十多次战争,最终的地盘是北到荤粥,东到大海,西到崆峒,南到潇湘。但西部和《山海经》的说法相差太大。在《山海经》里,黄帝时期的西部是到达了帕米尔高原的。
颛顼发起的扩张战争,《史记》并没有具体的记载,只说了战争的结果:除了东部之外,其他方向都有所扩张。西部到达流沙,也就是今天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但是跟黄帝的时候一样,《山海经》里的颛顼时代是到达帕米尔高原的,《史记》所讲述的范围偏小。颛顼在南部扩张的领土比较多,一直到达了今天的越南北部。
经过这两代帝王的扩张,中华民族的活动范围基本就确定下来了。所以后来大禹治水的时候,南面最远达到了潇湘,而不是传统上人们所认为的北中国,更不是今天在网上甚嚣其上的只在四川之内。
本文所讲的前三次战争和后面4次战争都是有时间顺序的,第四五六次战争,我们只知道发生在第3次战争之后,第7次战争之前,也就是颛顼扩张完成之后。但具体哪一场在先,哪一场在后是无法考证的。
二负和窫窳之间,其实只能算一场战斗。他们俩都是人首蛇身的神。《山海经》没有交代原因,只说二负和他的臣危杀了窫窳。那时候人首蛇身的神身材都非常巨大,二负还有帮手,三者之间的战斗绝对是惊天动地的。
很明显二负是非正义的,可能属于寻衅滋事,甚至挑战颛顼的权威。所以在他俩最终杀了窫窳之后,颛顼杀了二负作为惩罚,尸体扔在今天的鄂尔多斯地盘上,到夏朝的时候还在。把危吊在开题山的一棵树上,绑了个牢牢实实。后来这棵树腐朽了,掉落山下,已经死去的危的尸体就掉落在一个石室里,到西汉末年的时候又被人们发现了。
几个巫可怜窫窳的遭遇,给他灌长生不老之药。虽然最终治活了,但却变成了一个龙头一样的怪兽,只能生活在水里,而且性格非常凶残,经常吃过往的人。
刑天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山海经》,但只有短短的几句: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意思是说刑天和颛顼到常羊山来争神,颛顼砍断了他的脑袋,把他埋葬在常羊山。寻天用双乳当做眼睛,用肚脐当做嘴巴,冲破坟墓站了起来,挥舞着手中的兵器。
一般人们理解为刑天和颛顼之间的仇恨很深,所以死不瞑目,还要复仇。如果照这样理解,刑天就不是自己伏法被斩首,而是在和颛顼的战斗中被砍断的。
共工怒撞不周山的故事,《山海经》和《史记》都没有讲到,最完整的故事出现在《淮南子》。具体是说,共工想跟颛顼争当帝王,因此兴兵讨伐,颛顼派祝融出战。共工战败了,一头撞向不周山,把山撞缺了一块,不周山因而得名,也就是不完整的山。
我在其他文章中讲过,这个故事非常值得商榷,尤其是其中的不周山。人们把不周山理解为缺了一块的不完整的山,但是一座山总是高高低低的,并没有完整不完整的说法。而且不周的意思指的是一个圆环中缺了一部分,所以不周山如果真的存在,而且不周两个字是对山形状的描述的话,那就应该是一座环形山缺了一部份。另外在《山海经》里大荒时代就有不周山存在,比颛顼时代早多了,所以这座山绝对不是共工撞缺的。
共工本来是上古时候的神名,但并不专指一个神,而是那些掌管水利的神。谁掌管水利,谁就是共工。人们习惯于用共工这两个字来称呼这个神。因为各时段掌管水利的神不一样,所以共工所代表的这个神也不一样。而掌管水利的神都是伏羲女娲的后代,他们同时也是部落首领,所以他们的部落也被称作共工。
《淮南子》记载共工怒撞不周山,主要目的不是这场战争,而是撞山之后引起的后果:天崩地裂,日月星辰向西移,地面向东南凹陷,所以形成了大洪水。而根据中国古代记载来判断,大洪水也的确是在颛顼后期出现的。颛顼的继位者之所以被后人称作喾,就是因为他经常都在率领老百姓躲避大洪水。
这个故事记录在《山海经》里,但是语焉不详,只告诉了我们有一座山叫禹攻共工国之山。我们顾名思义,禹就是在这地方跟共工国打仗。按照其他资料的演绎,共工是长江之神,阻止大禹治水,所以禹杀了他。但这跟《山海经》的记载很不符合。在《山海经》里禹攻共工国之山在大西北,和长江完全不在同一个方向。
《山海经》倒是仔细讲述了禹杀了共工的大臣相柳,然后处置他的经过。相柳身材相当巨大,外形是一条环形的蛇,长着9个人头,9个头分别在九座山觅食,可见这个生物摆开了得好几十平方公里。然而被禹杀了,禹的战斗力也够强悍了。
相柳的血液是腥臭的,血液漫过的土地寸草不生。和这么大的生物打仗,污染了非常大的一片土地,禹把这片土地的泥土全部挖掉,然后放水浇灌,再挖掉再浇灌,如此三次,依然寸草不生,他只好把这里留成一个湖泊,并且修建了帝王的祭祀台。我非常怀疑具体位置是今天的阿拉善附近的沙漠,在沙漠中有很多小水塘,这是湖泊被黄沙覆盖后的情景。不过没有十足的证据。
把昆仑墟看作一场战争,其实这里只讲到战争的一方,那就是后羿和当时唯余的百十个神。但确定昆仑墟是为战争而建造的。因为这个建筑重重设防,包括围绕四周的用天然河流贯通而成的护城河在内,一共有4道防线,然后才是九道大门通向里面。所以当时敌人肯定非常强大,所以昆仑墟才这么严密。具体昆仑墟里面是什么,《山海经》没有介绍,我们也就只能胡思乱想了。
根据《山海经》的内容来推断,昆仑墟最晚是在尧舜时候建设的,整个夏朝都在使用。也就是存在并使用了500年以上。这么长时间的存在和使用,就只能是一种情况,那就是在昆仑墟的西部有一个强大的民族入侵,而且无法消灭。两汉战匈奴,隋唐战突厥,都没有要这么长时间。
根据后来商朝妇好墓出土雅利安人的头骨,以及在贺兰山以西出土大量距今3700年前的亚利安人骨骼来看,老严个人判断昆仑墟的具体作用,是为了抵御雅利安人对中原的入侵。至于你们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在昆仑墟,《山海经》讲到过一次具体的战斗,而且是两次讲到。《山海经·大荒南经》:“有人曰凿齿,羿杀之。”《山海经·海外南经》:“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在昆仑虚东。羿持弓矢,凿齿持盾,一曰戈。”
因为海外南经记载事实上覆盖了大荒经的内容,所以我们以后者为准:后羿和凿齿在圣华之野恶战,后羿射杀了他。地点在昆仑墟的东面。后羿拿着弓和箭,凿缶拿的是盾牌,一种说法是他拿的是戈。
如果第八场战争的分析是对的,那凿齿就应该是雅利安人的首领,这也是文字记载的中国第一场和雅利安人之间的战斗了。后来有一场场发生在1962年。
同样是在昆仑墟的东面,不过时间飞快来到夏朝末年。商汤伐桀来到昆仑墟的东部,神夏耕迎战。《山海经》并没有告诉我们战斗的过程到底有多精彩激烈,只告诉了结果,那就是夏耕的头被砍掉了。他也站了起来,但是本事没有刑天那么高,没法用一双乳头做眼睛,所以看不见,走路跌跌撞撞,后来被人带到巫山去了。
昆仑墟是夏朝最西边的领土。既然已经打到了这里,那么也就是夏朝灭亡之战了。之后是商周秦汉一路下来,一直发展到大家用手机看这篇文章。中间还发生过几次战争,这里就不再多讲了。
简单说三点。第一,毫无例外,这些战争都是神参与的战争。其中有一些有人类参与,比如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但是首领都是神,人类只是小兵。因此这10场战争可以命名为《神战录》。你们写小说的可以拿去写,不需要付我版权费。
第二,战争集中在从炎黄到夏朝的1000年间,而在之前的神农时代,大荒时代和伏羲女娲时代,至少说《山海经》没有讲到战争。可见战争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不像进化论认为的战争是由争夺地盘或者财物而引起的。争夺财产还比较容易理解,上古时候的人口远远没有现代这么多,也没有人觊觎中东的石油,怎么就开始争夺地盘了呢?
第三,本文之所以以《山海经》或者《史记》记载为依据,尽量不参考其他的书籍,原因在于,这十场战争大多数的版本都非常多,有的版本之间还互相矛盾。但就算这两本书的记载,很多战争在今天的我们看来也是不可思议的,甚至是信则有,不信则无的。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可能有一些战争并没有发生过,还有一些战争经过口口相传之后,有了大量的虚构人物和情节,真实度并不那么高。但不管怎么样,我们既然无法穿越回当年,也就只能够依靠文字记载去了解了。
作为炎黄子孙,中华民族,了解这十场战争是有必要的。你觉得呢?
来源:三目巨人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