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云冈区:科技联农拓宽农民致富路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2 06:03 1

摘要:3月l6日,在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云冈区仝家湾村的金农农业专业合作社里,一台全自动数控种子编织机引起人们驻足关注,只见一粒粒种子依次排列在全自动数控种子编织机上,通过机器精准调节种子间距,将蔬菜种子定量、定位编入可降解的种子带中后,工作人员轻轻按下按钮,机器开始运

新黄河客户端获悉,3月l6日,在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云冈区仝家湾村的金农农业专业合作社里,一台全自动数控种子编织机引起人们驻足关注,只见一粒粒种子依次排列在全自动数控种子编织机上,通过机器精准调节种子间距,将蔬菜种子定量、定位编入可降解的种子带中后,工作人员轻轻按下按钮,机器开始运作了,20分钟后包裹着农作物种子的线盘完成,直接将线盘埋入耕层土壤中即可。

“大面积农田播种能用这个机器吗?”“编织条是啥材料,对土壤有污染吗?”农户们争相提问。合作社负责人牛志存介绍说,“这台机器使用非常方便,每小时能编织2000米,主要适用于播种叶菜,成活率达95%,既节省了劳动力,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据了解,在惠农政策扶持下不断发展,云冈区金农农业专业合作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特色种植,开展“联农带农”发展模式,就近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带动周边农牧民共同增收致富。目前,这个合作社成为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发展、帮助农户有效致富的有力帮手。

深度推进校企合作,有效提升服务“成色”。近年来,金农农业专业合作社先后与大同市种子管理站、中国农业大学、大同大学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在技术帮扶、技术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专业培训方面交流广泛,成果丰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农业大学李里特教授和博士生导师赵梁军教授在基地主持研发的电生功能水项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应用研究在食品领域、果蔬保鲜及病害防治领域均取得了重要成果。此外,还首创性地将电生功能水应用于降解果蔬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防治果蔬大棚的黄瓜霜霉病、葡萄炭疽病以及大田中的小麦条锈病等,已使我国的农药"绿色革命"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

发挥金农技术优势,培育实战型高素质职业农民。该合作社立足辖区各地产业,整合培训资源,不断创新培育机制,打造高素质农民培育特色模式,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取得喜人成绩。自2014年开始承担农民培育任务以来,已累计培训高素质农民2万余人次。全区近百名农民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证书”,数千农民取得“农民技术员”资格,180名农民成为“农民科技专家”,3000多名农村实用人才常年受聘到外地传授蔬菜技术,辐射带动全区60%农村、一万多户农民,一大批实用人才扎根农村。源源不断的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带动和促进了农村实用人才的成长,越来越多的“土专家”、“田秀才”,正在孕育着农村的希望,引领着农业的发展。

此外,这个合作社还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采用“3+4”模式展开培训,即:课堂传授种植技术、手把手实践指导、全产业链跟踪服务。“一主多元”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四大课堂模式:空中课堂:与云上智农APP合作构建在线课堂;固定课堂:培训基地固定课堂学习时间,保障基础理论知识;流动课堂:培训期间外出到其他园区参观学习;田间课堂:为了实现技术落地,学员走田间实地学习操作技术,收效显著。

立足田间,为农民提供全产业链服务。金农农业专业合作社还借助多方力量,从技术、信息、生产资料、技术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园区管理以及蔬菜保鲜加工、农超对接等方面,有针对性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架起了农民与科技、农民与市场的桥梁,通过周到便利的现代农业体系,形式多样、优势突出,把农户蔬菜生产引入科学种菜之路,实现了蔬菜增产,农民增收,发挥了引导、组织、服务的作用,深受农民欢迎。现有社员500多户,带动周边乡村农民2000多户,包括周边乡村服务的农民达千户以上,还辐射到平城区、阳高县、新荣区以及怀仁、应县等县区。目前,仝家湾村拥有日光温室600多个,主要以种植叶菜为主,冬季蔬菜销售量占全市蔬菜销售总量的70%,成为全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领头羊”。

新黄河客户端:王叶

通讯员:马静波、李常慧、宋佳烨

编辑:周全

来源:济南时报-新黄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