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值此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闽姐姐”开设“八闽红妆·战歌嘹亮”专栏,让我们一同追寻血与火交织的红色记忆,感悟信仰的力量。
八闽大地,巾帼不让须眉。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无数福建籍革命女杰挺身而出,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
值此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闽姐姐”开设“八闽红妆·战歌嘹亮”专栏,让我们一同追寻血与火交织的红色记忆,感悟信仰的力量。
在闽东古田罗峰村的青山绿水间,一座庄严肃穆的烈士塑像静静矗立,见证着"八闽江姐"——中国共产党员、杰出的革命英烈魏雪馨在抗日烽火中书写的青春壮歌。她以热血为墨,在民族危亡之际,留下了一串串坚定的抗日足迹。
少年立志:校园启悟植初心
魏雪馨,1922年出生于古田县罗峰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丧父的她饱尝生活艰辛。1937年,15岁的魏雪馨考入华南女子文理学院附属高中。彼时日寇铁蹄逼近,山河飘摇的痛感刺痛着每个中国人。在学校地下党的启发下,她加入“读书会”,在进步思想的浸润中逐步认同中国共产党的救国理念,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们凝聚起抗日初心。
不久,福州遭日寇侵袭,学校被迫迁往南平。颠沛中,魏雪馨深刻体会到:个人命运早已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以青春护山河”——这份沉甸甸的抗日决心,在她心中愈发炽烈。
校园擎旗:组织聚力燃星火
抵达南平后,魏雪馨全身心投入抗日救亡的洪流。她和进步学生一同接受训练,深入沙县等地的农村开展战时民教,对民众进行抗日训练,唤醒更多人明白“团结起来才是出路”。
1939年,魏雪馨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满腔热忱践行信仰。1940年,她担任中共华南女子文理学院附属中学首任党支部书记,通过读书会、讨论会传播党的抗日主张,点燃同学们的革命热情。在她的带领下,党组织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不断壮大,汇聚成一股蓬勃的抗日力量。
实干援战:筹物支前固后盾
1939年秋,魏雪馨携手学生策划抗日音乐会义演,以音乐为媒、募捐为名,汇聚社会各界力量,将物资源源不断送往抗战前线。同时,她组织学生学习医护知识,悉心照料后方伤病员,为他们缝制被帐衣物,用温暖筑牢抗战士兵的“后方防线”。
1941年5月,日寇侵袭闽北,闽北保卫战打响。中国军队在古田大湖与日军鏖战,崇山峻岭中粮食供应告急。魏雪馨与华南女子学院全体师生日夜不休,将20万块光饼穿扎成串、包装成袋,每袋都附上鼓舞士气的字条。这些干粮不仅是前线急需的补给,更成了穿透烽火的精神力量。最终,抗日队伍在闽侯大湖取得重大胜利,是福建抗战史上的首次大捷,打破了日军宣称“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此后,日军再也未能深入福建内地。同时,古田也因此在抗战期间免受了日本侵略军的大规模进犯。
乡野扎根:执教为掩播星火
高中毕业后,魏雪馨遵照组织指示回到古田。她以坵地村小学、城关玉屏小学教师的身份为掩护,在乡野田间播撒抗日火种。白天,她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夜晚则开办夜校,向贫苦农民宣传抗日,秘密组织农协和武装工作队,建立游击根据地。在她的奔走下,抗日的星火在古田乡间渐成燎原之势。
精神永续:红色传承照前路
抗战结束后,魏雪馨依旧奋斗在解放全中国的第一线。1947年10月,魏雪馨到福州华南附中联系工作,途经安泰桥“团和”伞店前被国民党特务认出并逮捕。在狱中10个月里,她遭受严刑拷打,却始终坚贞不屈,坚守党的秘密。次年9月,她被秘密杀害,牺牲时年仅26岁。
魏雪馨的红色足迹,深深镌刻在闽东大地。她以坚定信仰与实干担当,在烽火中为民族解放奔走不息,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员的信仰和忠诚,成为古田人民心中不朽的丰碑。
如今,依托她的英雄事迹,红色故里罗峰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美丽乡村、福建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每年,大批中小学校学生来此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与研学活动,各地党组织也在此开展党日活动、党校异地培训现场教学。魏雪馨的革命精神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炬,照亮八闽儿女前行之路,让红色血脉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成为激励我们不断奋进的精神力量。
来源/古田发布
编辑/薛莞馨
校对/陈佳颖
编审/李行云
来源:闽姐姐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