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探秘陶寺古韵,研学华夏正脉,走进千年遗址,聆听文明回响。为了深入地了解华夏文明渊源级宝贵历史文化遗产,拓展学生的知识边界,丰富生活阅历体验。11月23日,我校三十余名师生赴临汾陶寺遗址博物馆,开启了一段穿越时空、聆听历史、品味风情、感受文化的研学旅程。
探秘陶寺古韵,研学华夏正脉,走进千年遗址,聆听文明回响。为了深入地了解华夏文明渊源级宝贵历史文化遗产,拓展学生的知识边界,丰富生活阅历体验。11月23日,我校三十余名师生赴临汾陶寺遗址博物馆,开启了一段穿越时空、聆听历史、品味风情、感受文化的研学旅程。
时间:2024年11月23日
组织策划:2302邵严格
志愿者:2302邵严格、2302王世博、2302张华颖、2302朱紫菡、2302刘云行、2303姚呈昕、2306汤梓悦、2307景玉颖、2307刘雨嘉、2308杨博雅、2312张夏菲、2313张曦文、2313王紫毓、2315杨天然、2316白溪鹿、2316李坤洁、2319樊恬璐、2322刘润锦、2322王康泽、2403岳思齐、2408李宜桦、2409余卓远、2411闫宸赫、2413王伯明、2419范宸玮、2419付若兮、2422令狐宇轩、2422董雨琛
陶寺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型聚落遗址,1958年被发现,1978年正式发掘。考古人员历时40余年,在此地发现规模空前的城址、气势恢宏的宫殿、大型的墓地以及古老的观象台,先后发掘出土5500余件各类文物,对于实证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走进陶寺遗址博物馆,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数千年前那个辉煌的时代。这里展示了陶寺都城诞生之前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化的发展过程。我们了解到黄河中游地区从仰韶文化、庙底沟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到陶寺文化的演变,深深感受到了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
看着那些古老的文物和展板上的介绍,我们的思绪也随之飘荡,想象着远古时期人类的生活与智慧。
蛋形瓮--龙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陶土为河湖沉积的细泥,经过淘洗,不含任何杂质,胎薄而均匀、颜色单一纯正。
制作上普遍采用轮制,所以通过器物口、底足均能看出来类似同心圆的形状,甚至能够隐约看出快轮旋转时形成的细密细弦纹。
蛋形瓮代表了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最高水平,其年代价值,文化价值和工艺美术价值极高,推动了龙山文化考古的发展。
中国,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且文化没有断层的文明古国,其丰富的历史遗产总能引发我们的无限遐想。我们在陶寺遗址博物馆,赴一场4000多年前的文明盛宴。馆中展示的陶器、铜器、木器等各类器物,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残破的盛水器具:朱书扁壶,其上有两个比甲骨文还要早七八百年的文字,一为“文”,第二字被释读为“邑”“易”或“尧”字,对研究我国文字的起源可谓是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了,除此之外,还展示了版筑技术等。
陶寺遗址将生生不息的中国文明基因向我们展示,它见证了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我们被古人的智慧所震撼,惊叹这写些质朴的散发的五限光彩。作为接班人,我们是时候肩负起延续文明基因,让中国历史文化之火在这片黄土大地上燃烧的责任了!
通过参观陶寺遗址博物馆,我们不仅深入了解了华夏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脉络,还深刻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次经历极大地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作为新一代的传承者,我们将铭记这段宝贵的历史记忆,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研究与传播之中,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为构建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激发更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共同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