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24日,在第19届新加坡海事周(Singapore Maritime Week 2025)上,新加坡国务资政,前总理李显龙发表了主题演讲,并与陈庆珠教授(Prof. Chan Heng Chee)进行了一场深刻的炉边对话。
2025年3月24日,在第19届新加坡海事周(Singapore Maritime Week 2025)上,新加坡国务资政,前总理李显龙发表了主题演讲,并与陈庆珠教授(Prof. Chan Heng Chee)进行了一场深刻的炉边对话。
李显龙在活动中发出警告,中美接下来有可能迎来一场80年来前所未有的“惊涛骇浪”,让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中美关系之上。
他直言,若中美经贸争端无法踩住刹车,导致贸易在全球GDP中的占比下降,那么世界将迎来“二战以来未有之大变局”。这一警告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对当前国际形势深刻洞察后的一种前瞻性表达。
在此基础之上,李显龙呼吁新加坡和东盟国家“系好安全带”,更加坚定地拥抱开放,不要逃避贸易合作。李显龙的表态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现实依据。回顾历史,过去的几十年间,国际贸易一直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其增速高于全球GDP的增长。这一时期,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贸易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成为了一个转折点,全球化的进程开始放缓。而在这一过程中,尽管国际贸易的增速有所放缓,但仍与全球GDP的增速差不多持平,贸易占全球GDP的比例维持在危机前的55%左右的水平。而如今,时隔17年,李显龙敏锐地察觉到世界可能又面临着一个新的拐点,那就是不能再假设贸易的增速与全球GDP增速保持同步,贸易占全球GDP的比例很可能将开始下降。
这种贸易占比下降的趋势一旦形成,其带来的后果将是极其严重的。从经济层面来看,许多国家的经济增速将会放缓。国际贸易在很多国家的经济结构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
当贸易占比下降时,国家经济的发展速度必然会受到影响。经济增速的放缓又会在国内外引发一系列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在国内,就业机会可能减少,民众的生活水平可能受到影响,贫富差距等社会矛盾可能进一步加剧。在国际上,各国之间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和市场份额,可能会产生更多的摩擦和冲突,国际关系也会变得更加紧张。最终,世界将迎来“二战结束后未曾见过的新局面”,而这一局面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
李显龙的警告对于新加坡来说更是有着特殊的意义。新加坡以贸易立国,贸易是其安身立命之本。中美之间的贸易争端,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性贸易衰退,对新加坡的影响可以说是致命的。新加坡在国际经济格局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贸易枢纽角色,它的繁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际贸易的顺畅进行。一旦贸易环境恶化,新加坡的经济将遭受重创。
为了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新加坡一直在中美两个大国之间进行着独特的外交平衡。在安全领域,新加坡近年来显著增加与美国的双边合作,积极配合美国政府的“印太战略”政策。冷战结束、美国军事基地撤出菲律宾后,新加坡就成为了美国在该地区的军事力量投射支点。根据两国签署的合作协议,美国海军可以使用新加坡的樟宜海军基地。这一举措显示出新加坡在安全方面对美国的倚重,通过与美国的军事合作,新加坡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自身的安全。
新加坡樟宜海军基地
而在经贸领域,中国则是新加坡最大的长期贸易伙伴。2022年,新加坡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累计最大的外资来源国。这种经贸关系的紧密性体现了中新两国在经济上的高度互补性。新加坡有着先进的金融、航运等服务业,而中国庞大的市场和不断发展的制造业为新加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有学者将新加坡的这种外交策略称为“对冲”(Hedging)——不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的同时,通过与中美合作来降低风险,实现本国的利益最大化。这种策略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让新加坡在中美竞争的大环境下得以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
在中美竞争不断加剧的大背景下,新加坡近年来也试图扮演“小而美”的“和事佬”角色。美国前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在2022年8月窜台前,就曾先去了一趟新加坡。当时负责接待她的李显龙就曾当面劝佩洛西,强调稳定的中美关系对“地区和平与安全很重要”。新加坡希望通过自身的影响力来缓和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因为新加坡深知,中美关系的稳定对于整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如今中美关系面临的挑战,无疑要比过去4年更加严峻。尽管拜登时期发生了佩洛西窜台、“气球事件”等重大风波,但中美关系整体上还是可控的、具有预测性的,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两国关系甚至出现了逐渐回暖的趋势。
然而特朗普上台后,中美关系逐渐回暖的趋势被打断。尤其是在贸易领域,特朗普放弃了拜登政府集中在中高端领域(电动车、半导体、光伏)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的策略,转而“全面开火”,不惜以抬高通货膨胀为代价,对所有中国商品加征关税。这种贸易政策的转变使得中美之间的贸易争端进一步升级,贸易环境更加紧张。
面对不讲道理、不按常理出牌的特朗普,新加坡自知本国利益将会受到冲击,但也无能为力。新加坡作为一个小国,在大国博弈的棋局中,其影响力有限。它无法左右美国的贸易政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本国的利益受到威胁。
李显龙在这次讲话中提到中美经贸争端将引发“二战以来未有之大变局”,而在谈到新加坡的应对措施时,他也只是像以前那样重申“坚定拥抱开放、巩固新加坡的区域枢纽地位”,并承认“世界无法避免前方的动荡”。
这反映出新加坡在面对即将到来的大变局时的无奈与坚定。无奈在于它无法改变中美关系的走向,只能被动接受可能出现的不利局面;坚定在于它依然要坚守自身的发展理念,通过巩固自身的区域枢纽地位,尽可能地在动荡的国际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新加坡总理黄循财则在1月份的一次公开活动中表示,新加坡与美国有着“密切的联系”,包括国防、安全、核能,相信未来4年两国可以继续加强这样的联系。同时,只要中美两国能够“负责任地管理竞争”,不强迫新加坡等国家选边站,搞阵营对抗,那么新加坡就能予以应对,找到合适的政策方向。这一表态再次强调了新加坡在中美关系中的微妙立场。
新加坡总理黄循财
简而言之,依然得看美国的态度。中国从未强迫新加坡选边站队,也不进行阵营对抗,能发生变化的是华盛顿方面。
说到底,新加坡内心其实并不希望看到“二战以来前所未有的大变局”,而是期望继续维持现状。不过,李显龙如今也终于认识到,大变局如果到来,新加坡唯一的应对之策,就是尽可能去适应新的区域以及全球地缘政治格局。
来源:财智新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