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喝酒,很多人觉得是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有人戏称“无酒不成席”。
但当身体发出某些危险信号时,酒精就不再是助兴的佳酿,而是摧毁健康的毒药。如果你或身边的人出现以下三种情况,说明身体已经亮起了红灯,再不戒酒,可能真的来不及了!
“喝酒脸红”到底是好是坏? 有人喝酒后满脸通红,自信地说:“我酒量不错!”其实,这恰恰是身体不耐受酒精的表现。
为什么会脸红? 这背后是乙醛脱氢酶(ALDH2)在捣乱。
酒精进入人体后,先被肝脏的乙醇脱氢酶(ADH)分解成乙醛,乙醛再由乙醛脱氢酶(ALDH2)进一步代谢为无毒的乙酸,最终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
但如果乙醛脱氢酶活性较低,乙醛无法快速分解,就会在体内堆积,引发脸红、心跳加速、恶心等不适反应。
乙醛是一类明确的致癌物会增加食道癌、口腔癌、喉癌、胃癌等癌症的风险。
换句话说,喝酒脸红的人,其实比别人更容易患癌! 这并不是“酒量好”的表现,而是身体在拼命告诉你:我扛不住了,别再灌酒了!
如果你每次喝酒都会脸红,最好立刻减少甚至戒掉酒精,不要再让肝脏承受这样的负担。
“最近喝酒后容易疲惫,胃口也不好,是不是年纪大了?” 可能并不是单纯的“上了年纪”,而是肝脏已经不堪重负。
长期饮酒,肝脏会发生什么变化? 先是脂肪肝,接着是酒精性肝炎,再到肝硬化,最后可能演变成肝癌。
这个过程可能悄无声息,等到身体出现明显不适,往往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阶段。
一个真实案例: 2019年《中华肝脏病杂志》曾报道,一名35岁的男性白领,因长期应酬、每天一瓶白酒,最终确诊为“酒精性肝硬化”。
他在确诊前的半年,经常感到疲倦、饭后腹胀,还以为是工作太累导致的,直到体检发现肝功能异常,才意识到问题严重。医生警告他:如果不立刻戒酒,生命可能只剩几年!
如果你出现以下症状,务必警惕:
· 持续疲倦,即使睡饱了仍觉得累
· 食欲下降,吃一点就觉得胃胀
· 脸色蜡黄,眼白泛黄(提示肝功能受损)
· 手掌红斑(可能是肝功能异常的表现)
肝脏是一个“沉默的器官”,它不会轻易喊疼,但当它真的出问题,你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如果体检发现转氨酶升高(ALT、AST),或B超提示肝脏脂肪变性,一定要引起重视,减少甚至戒掉酒精,给肝脏一个修复的机会!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昨晚喝得不算太多,但第二天醒来,完全不记得自己是怎么回家的?甚至朋友告诉你,你昨天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你却一点印象都没有?
这其实是“酒精性遗忘综合征”,也叫“黑片现象”。
酒精会影响海马体(负责记忆的脑区)的功能,导致记忆存储过程被打断。
当你多次出现酒后记忆断片,说明大脑已经受到伤害,如果继续放任不管,可能发展成酒精性痴呆,甚至增加老年痴呆的风险
更严重的是,酒精不仅影响记忆,还可能引发“慢性酒精中毒”,表现为手抖、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下降,甚至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这些问题一旦发生,很多时候是不可逆的!
如果你发现自己酒后经常断片,或者记忆力明显下降,一定要减少酒精摄入,避免让大脑长期处于“酒精侵蚀”状态。
如果你发现自己已经有以上三种情况之一,说明身体已经发出强烈的戒酒信号。那么,如何科学地减少酒精摄入,甚至彻底戒酒呢?
如果你长期大量饮酒,不要突然完全停酒,因为可能会引发戒断综合征,如焦虑、手抖、出汗,甚至癫痫发作。
正确的方法是逐步减少饮酒量,比如从每天一瓶白酒减少到半瓶,再到一杯,最终戒除。
水是最好的“解酒药”。
多喝水可以促进酒精代谢,减少对肝脏的损伤。
柠檬水、芹菜汁、苹果汁等富含维生素的饮品,也能帮助身体排毒。
饮食上可以多吃富含维生素B族的食物,如鸡蛋、瘦肉、豆类,这些营养素有助于肝脏修复。
适量摄入富含抗氧化物的食物,如蓝莓、核桃、绿茶,也能帮助减少酒精对肝细胞的损害。
每周至少运动120分钟,如快走、游泳、瑜伽等,都有助于提高身体代谢,减少酒精带来的负面影响。
同时,保证每天7小时以上的高质量睡眠,让肝脏有足够的时间修复。
尝试每周设定2-3天的“无酒日”,让身体适应无酒精状态。
同时,寻找不依赖酒精的社交方式,比如喝茶、运动、旅行,不让酒精成为情绪的寄托。
酒,可以喝,但不能放纵。
当你的身体已经亮起红灯,说明它已经不堪重负,继续喝下去,可能会带来不可逆的损害。
真正的健康,不是用酒精麻痹自己,而是学会倾听身体的声音。从今天开始,给自己一个机会,尝试减少酒精,让身体重新找回活力!
信息来源:
1.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关于乙醛的致癌性研究报告
2. 《中华肝脏病杂志》关于酒精性肝硬化的临床案例研究
3. 阿尔茨海默病研究协会关于酒精与认知功能的研究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宇说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