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周热搜,一个95后女生把闺蜜拉黑,只因对方用她生日做直播抽奖,赚了却没分她一分钱。”
“上周热搜,一个95后女生把闺蜜拉黑,只因对方用她生日做直播抽奖,赚了却没分她一分钱。”
评论里有句高赞:“不是玻璃心,是终于学会把自己当正常人。”
这就是2025年的日常:
信息越透明,人越像玻璃,碎得巨响。
想不碎?别背四条潜规则的债。
一、别太把谁当主角,也别把自己当路人甲
以前劝人“别掏心掏肺”,现在改口:
“把心掏出来前,先确认对方不是榨汁机。”
中年以后尤其懂,微信里那个秒回的人,
可能正拿你的情绪当背景板。
留点余地,就像做菜留半勺盐,
后面还能调,咸淡自己掌舵。
二、利益是硬通货,情分得插电
闺蜜直播那事,就是没算清账。
现在的玩法不止转账记录,
共享会议室、拼车积分、甚至拼夕夕砍一刀,
都算隐形债权。
把账算在明处,不伤感情,
只筛掉那些专门用爱发电的“电费老赖”。
三、界限是门帘,不是城墙
有人把朋友圈三天可见,
不是高冷,是给彼此留口喘气。
同事深夜十一点发“在吗”,
回一次就永远别想十一点前睡觉。
学会“不”,
是给时间装上防烫手柄,
烫过一次,下次就长记性。
四、善良要长出牙齿,不然就是自助餐
地铁里让座是美德,
但要一直站到终点站,就是自虐。
2025版善良说明书:
先系好自己的安全带,再伸手拉别人。
情绪崩溃前先深呼吸,
不是自私,是防止二次伤害。
说穿了,
关系无非两件事:
不被别人当免费WiFi,
也不把自己当永不断电的路由器。
剩下的小技巧,扔给你们补:
今晚回去翻翻聊天记录,
谁一直在借用你的情绪流量,
谁又在偷偷给你充值。
答案可能比文章更狠。
来源:山谷回荡的歌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