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3年,星巴克计划在2015年全国开店达1500家,覆盖75个城市,当时这一计划看似雄心壮志。到2021年,其目标提升至5000家店。而截至2023年3月,星巴克中国官网显示其在大陆地区的门店数量已达6095家(不含港澳台)。
过去十年,中国城市经历了深刻变革,在商业、职场、城市格局等多方面展现出全新风貌。
从商业品牌的发展来看,如今满大街常见甚至令人感到熟悉到有些厌烦的品牌,在十年前往往还是新鲜事物,规模远比想象中要小。
城市商业魅力10年变化
以星巴克为例,2010年其在全国的门店数量仅400多家,这个数字与现在杭州一个城市的星巴克门店数相当,且其中70%集中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
2013年,星巴克计划在2015年全国开店达1500家,覆盖75个城市,当时这一计划看似雄心壮志。到2021年,其目标提升至5000家店。而截至2023年3月,星巴克中国官网显示其在大陆地区的门店数量已达6095家(不含港澳台)。
2010-2022年底,星巴克门店数量从400家增长到6000多家,实现了巨大飞跃。曾经星巴克在新城市开店时,消费者常常排队进店,如2011年长沙第一家店开业时大排长龙,且长期保持高营业额,这表明星巴克已成为人们日常消费的一部分。
星巴克
酒店行业也在过去十年发生了显著变化。
以汉庭和全季为例,2012年底汉庭门店不到1000家,当时其计划拓展中西部和三四线城市。到2022年底,汉庭门店数量增长至3000家以上。
全季作为2012年新诞生的中端商务酒店品牌,在十年间从无到有,发展迅速。
截至2023年一季度,华住集团旗下酒店数量达到7894家,其中汉庭约3000家,全季约1500家,还包括多个新推出的中端品牌。
这一变化体现了中国城市旅游和商务需求的增长,以及酒店行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优衣库的发展同样反映了城市商业的变迁。2013年,优衣库在苏州开店曾备受关注,当时许多外资品牌刚在一线城市站稳脚跟,对新一线城市还比较陌生。
如今,优衣库在中国的门店数量已超过1000家,当年在苏州开店时公司内部的忐忑与如今在三四线城市广泛布局的状态形成鲜明对比。
商业综合体的变化也十分显著。
过去十年,购物中心在中国城市疯狂复制,使得许多城市的面貌越来越相似。
2012年,商务部报告指出百货业态收缩,购物中心建设进入高峰期。以万达广场为例,十年前仅有85家,如今已接近500家,其通过轻资产模式实现了快速扩张。
2013年前后,万达宣布在新一线城市的重大项目规划,包括文旅城和度假区等,如在武汉布局5个万达项目,总投资额巨大。万达以高周转的商业地产开发模式,实现了快速建设和开业,其内部管理严格,对时间节点把控精准。
除了万达,中高端购物中心品牌如万象城也在过去十年快速增长。深圳万象城于2004年开业,开创了综合体概念。杭州万象城在2010年开业时,虽面临位置和交通等不利因素,但如今已进入百亿集团。华润万象生活系列商业综合体在全国的数量已达87个,在新一线城市乃至二三线城市广泛布局,且形成了万象城、万象汇等不同层级的产品线。
购物中心的快速复制带来了品牌的复制。许多品牌如Zara、H&M、星巴克等跟随购物中心进入中国广大城市。例如,Zara母公司与万达有战略合作协议,通过配货制进入一些相对冷门的城市。但在一些三四线城市,快时尚品牌起初并不受当地消费者认可,他们认为这些品牌性价比低。
后来,优衣库和H&M曾在新商场中互相竞争、同步扩张,但随着市场变化,部分快时尚品牌出现收缩。同时,近年来购物中心开始追求非标化,一些城市如成都,将老百货商场改造成新型商业空间,引入小众本土品牌,形成了新的商业形态。
从职场角度看,过去十年中国城市职场人发生了显著变化。十年前,“逃离北上广深”成为热门话题,当时人们因一线城市生活成本高,选择回到房价较低的新一线城市或二线城市,以换取更好的居住环境,但往往在职业发展上做出妥协,因为这些城市提供的优质工作机会较少。
后来,新一线城市出现“漂”的概念,吸引了地域相近、文化相关的年轻人,如西南地区年轻人向成都、重庆流动,中部地区年轻人向郑州、武汉、长沙等城市聚集。此时,这些城市的第三产业中层岗位增加,吸引了一线城市有职业经验的人回流。
如今,一些城市的吸引力已扩大到全国范围,如成都凭借文化创意产业吸引了全国的人才,人们的流动不再仅仅基于工作和生活的平衡,而是受到城市文化归属感的吸引。
像泉州因闽南文化吸引相关人士回归,景德镇则从制陶基地转变为文化创意中心,吸引了大量手工艺类文化创意工作者,成为网红打卡点。
城市与公司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过去的公司城多为工业城市,如长春与汽车、十堰与汽车、柳州与汽车、大庆与石油、鞍山与钢铁、茂名与石化等,公司在城市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形成“公司办社会”的模式。
如今,公司城更多指互联网和科技类公司与城市的关系,如阿里与杭州、腾讯与深圳、华为与东莞、科大讯飞与合肥等。这些公司对城市的影响虽不像过去工业城市那样直接和制度化,但依然深刻。例如,阿里的数据显示长三角地区生活服务类指标活跃度高,腾讯的数据显示广东地区相关指标高。
在杭州,支付宝的普及程度领先全国,许多新兴功能在杭州试点后再推广。
在深圳,比亚迪的新产品在当地特定区域率先落地。
以杭州为例,阿里拥有大量员工,其上下游相关产业影响了更多人口,对杭州的人口增长起到重要作用。合肥通过科大讯飞等企业,实现了科研与商业的结合,形成了硬科技领域风投式的地方政府模式。
在城市发展格局方面,北方城市的发展态势变化明显。2013年首次评选新一线城市时,15个城市中有一半是北方城市,包括天津、西安、青岛、沈阳、大连、济南、郑州等。但到2023年,新一线城市中北方城市仅剩西安、天津、郑州和青岛。
曾经备受奢侈品品牌青睐的沈阳,如今在新一线城市榜单中消失,其奢侈品门店数量也大幅减少。东北部分城市人口流出严重,一些品牌对在东北城市开店持谨慎态度。
天津虽仍是新一线城市,但与十年前相比,发展势头有所减弱,如京津冀城市群的便利性和互动性与长三角城市群存在差距,滨海新区的发展也未达到预期。
过去十年,中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内地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有19座,其中7座是在过去十年迈入千万人口规模,如西安、郑州、武汉、杭州、东莞、青岛和长沙。
城市规模的扩大与新城建设紧密相关,许多城市通过撤县设市、并区等行政区划调整实现城区面积扩张。例如,杭州的行政区划经历多次调整,萧山、余杭等地区逐渐融入主城区,临安、富阳等原本偏远的地区也划入城区。
郑州的郑东新区面积巨大,甚至超过原老城区面积总和。新城建设虽有其规划逻辑,但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新城成为鬼城。不过,随着时间推移,一些新城逐渐被人们接受,如郑东新区。
此外,高铁对城市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新城与高铁站紧密相连,高铁站成为新城的重要招牌。
研究显示,京沪线和武广线的高铁站与城市中心平均距离达14.12公里,部分小城市的距离更远。高铁虽在短期内可能面临营收问题,但从长远看,它加强了城市间的联系,为城市发展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来源:苏颜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