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土里刨金,用科技玩转农业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6 12:41 1

摘要:在临湘市召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全程机械化水稻育秧中心,种子准备阶段的浸种、催芽、脱水,播种阶段的上盘、上土、洒水、播种、覆土,立苗阶段的自动码盘、叠盘暗化,培苗绿化阶段的运输、水肥管理等实现了全过程机械化作业和智能化管理。

一粒种子长成一株秧苗需要多久?答案是3天。种子在智能化催芽车间中,仅需36个小时便抽出嫩芽。

在临湘市召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全程机械化水稻育秧中心,种子准备阶段的浸种、催芽、脱水,播种阶段的上盘、上土、洒水、播种、覆土,立苗阶段的自动码盘、叠盘暗化,培苗绿化阶段的运输、水肥管理等实现了全过程机械化作业和智能化管理。

临湘市召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全程机械化水稻育秧中心。

每一台设备,都如同兢兢业业的“数字农民”,在数据的驱动下,育秧速度比常规方式提高了5倍,将“秧好半年粮”这句古老的农谚融入现代农业科技内核。如今,农民只需轻点屏幕,凝视数据,便能在数字世界中运筹帷幄,释放出更为强大的生产力。

土里刨金:唤醒沉睡的耕地资源

3月,临湘市聂市镇长源村连片的油菜长势正好,焕发勃勃生机。

三月的巴陵大地,金色油菜花海与轰鸣农机交织成春耕交响曲。临湘市聂市镇长源村连片的油菜长势正好,焕发勃勃生机。

谁能想到半年多以前,这里还是杂草丛生的撂荒地,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因地势太高、灌溉不便,长源村200多亩农田逐渐抛荒。

2024年8月,改造中的长源村沈家组荒田。

2024年6月份,这片荒地流转到了临湘市召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全国种粮大户、全国百名杰出新型职业农民、临湘市召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兵驹凭借10多年来职业农民的经历,清醒地意识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必须要“救活”这200多亩荒田。

于是,张兵驹花费近两个月的时间,每天早出晚归,为“复活”这片土地想尽办法,自掏腰包来改造荒地,新修了灌溉和排水沟,利用自创的“五级提水法”让水往高处流,解决了灌溉问题,同时,农田也由原来的小田改造成了大田,村里的荒田这才重新恢复生机与活力。

“地不荒,心就不荒,土地撂荒严重影响了乡村振兴,土地盘活了,不仅让乡村颜值提高了,农民的钱袋子也鼓起来了。”看着眼前种满农作物的田地,张兵驹感到非常欣慰。

近年来,召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8000多亩,每年支付土地流转费200多万元,收粮5500多吨,不仅为40余人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农忙时每天用工更是多达200余人,每年发放工资400多万元。

数字农田:指尖上的智慧农耕

在临湘市召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会议室里,大屏幕上的“一体化泵站”实时页面显示田间的土壤墒情、气象预警、病虫害监测等信息。打开其中的灌溉智能泵站管理页面,张兵驹轻轻一点手机上的“水泵启动”键,远在几公里外的管道阀门自动打开,水哗啦啦涌出到田间的沟渠,灌溉完毕,轻触关闭键则停止出水。

借助物联网系统,技术人员随时可以借助手机App来操控灌溉。

借助物联网系统,技术人员随时可以借助手机App来操控灌溉,精准的灌溉不仅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还能节约水资源,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管道灌溉不仅让灌溉用水无损输送至田间,更让土壤、肥料、水达到了一个最佳状态,水稻亩产可以增加50至100公斤。”张兵驹解释道。

田间地头的一体化泵站。

田间地头的全自动孢子捕捉分析仪24小时监测病虫害,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可自动完成诱虫、杀虫、虫体分散、拍照、运输、收集、排水等系统作业,然后利用无线传输技术、物联网技术并实时将环境气象和虫害情况上传到指定农业云平台,对虫害的发生与发展进行分析和预测,为现代农业提供服务。

根据监测到的虫情,无人机可以精准投放赤眼蜂防治螟虫。这种生物防治方式,让合作社的稻田农药使用量减少60%,每亩生产成本降低150元。

作为合作社发展设施农业最重要的部分,合作社新建的尖顶大棚也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安装了温湿度传感器、太阳能板、脉冲电子阀和自动揭膜装置,设定好参数之后,大棚会根据外界天气和棚内温湿度变化,自动打开或关闭四周及顶层的覆膜。计成尖顶,还能解决圆顶大棚抗冰雪灾害能力差的问题。

近年来,张兵驹不断改良育秧的土壤、肥料、种子、设备,在合作社的数字大棚里,使用了大量的传感器,监测光照、温湿度、雨量等,用机器代替人工,实现了一个人管1000亩田的目标。他坚信,科技是农业发展的强大引擎,只有不断拥抱新技术,才能让农业迈向更加高效、绿色、可持续的未来。

在希望的田野上,张兵驹正带着他的团队,用科技和数字技术描绘着现代农业的新画卷,不仅在土地里刨出了“金子”,更为传统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希望有一天农业全过程都能插上‘数字和科技的翅膀’,让种地越来越轻松,越来越科学。”张兵驹憧憬着。

来源:红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