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暑假,桐乡市文化特派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特长,进一步精准对接广大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深入挖掘资源、开展活动、培训指导,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把“文化大餐”送到百姓家门口。
今年暑假,桐乡市文化特派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特长,进一步精准对接广大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深入挖掘资源、开展活动、培训指导,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把“文化大餐”送到百姓家门口。
文化特派员何清清:花鼓戏扎根乡村,非遗传承点亮生活
近日,崇福镇茅桥埭村文化礼堂内丝竹悠扬、掌声阵阵,暑期成人及少儿花鼓戏培训班结业汇报演出在这里圆满举行。这场充满乡土艺术气息的演出,不仅是学员们学习成果的精彩展示,更标志着花鼓戏这一传统非遗艺术正与茅桥埭村深深结缘。
自培训班开办以来,桐乡市级文化特派员何清清始终以让花鼓戏在茅桥埭扎根为目标,扎根文化礼堂开展精准教学。面对成人学员,她系统传授花鼓戏的唱腔与身段,拆解细节、反复打磨,帮助大家在短时间内夯实基础,让花鼓戏在村民中传唱成为新常态;对于孩子们,她采用故事化、游戏化的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兴趣,让村里孩子从小了解花鼓戏,成为一道新的文化风景。
尤其令人动容的,是她对特殊学员的用心。少儿班中有一对姐妹花,妹妹还不识字,无法通过文本学习。何清清专门为她开发出“口传心授+模仿强化”的沉浸式教学方法——放慢语速逐字教唱、拆分动作反复示范,不断鼓励、耐心陪伴,帮助她凭借记忆和感受完整掌握了剧目。汇报演出中,妹妹与姐姐同台亮相,眼神坚定、唱腔清亮,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这不仅是孩子个人的成长,更是花鼓戏与茅桥埭村双向奔赴的生动见证。
“何老师教给孩子们的不只是戏,更是一份文化的底气。”“孩子现在会主动说要去茅桥埭礼堂学花鼓戏。”汇演结束后,学员和家长们由衷感慨。而何清清表示,作为一名文化特派员,最大的成就感就是让传统艺术真正走进人心,让乡村舞台照亮更多平凡人的光芒。
本期培训不仅培育了一批花鼓戏爱好者,更让“茅桥埭村=花鼓戏传承地”的标签愈发清晰。何清清用专业与热忱,展现了文化特派员在基层非遗传承与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重要作用,真正实现了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跨越,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而深厚的文化能量。
文化特派员史娟仙:让村民的夏天有看头、有玩头、有念头
这个暑假,桐乡市河山镇的文化氛围格外“火热”——“春泥计划”中的非遗研学体验韵味十足,文艺演出好戏连台,篮球赛场更是热血沸腾。在这一幕幕精彩背后,总有一个身影忙碌不息:文化特派员史娟仙穿梭于乡间田野、文体场馆,为群众带来一连串有声有色的文化体育活动,让这个夏天飘满馥郁的文化芬芳,激荡着蓬勃的运动热情。
巧手生花,非遗“蚕花”绽放乡间
为让蚕花非遗技艺在乡村沃土中生生不息,史娟仙精心策划“巧手传薪火,非遗润童心”蚕花制作体验系列活动,深入各个乡村开展教学。
“蚕花以彩纸、茧丝或绸缎制成,我们河山历来有‘轧蚕花民俗会’,以此祈愿五谷丰登、平安吉祥。”她从蚕花的由来讲起,细致演示每一个制作环节。孩子们眼中闪烁好奇,村民们兴致勃勃,踊跃参与。剪瓣、捻丝、定型、组装……零散材料在一双双巧手下“绽放”为一朵朵栩栩如生的蚕花。现场笑语盈盈,暖意融融。这不仅是一堂手工课,更是一节润物无声的文化传承课,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也让乡愁与自豪深植人心。
热血篮球,拼搏出乡村振兴新风貌
文化与体育交融,活力共激情一色。今夏,河山镇男子篮球赛火热开打,作为赛事的组织人员之一,史娟仙也是忙得热火朝天。
文艺荟萃,乡韵悠长润心田
今夏的河山镇,“村BA”不仅是一场体育竞技,更是一台融合乡土气息与文化韵味的文艺盛宴。各村啦啦队轮番上阵,歌舞、走秀等节目异彩纷呈,极大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步伐要稳,身姿要挺,走出我们河山人的自信与优雅!”为帮助“蚕花仙子”们在决赛舞台更好展示各村“村礼”,史娟仙一遍遍示范、一句句纠正,带领演员反复排练、精益求精。灯光之下,她们裙袂飞扬、神采奕奕,成为夏日夜晚最动人的风景。
谈及未来的工作,史娟仙表示将继续履职尽责,做好文化传播的“使者”,为大家带来更加多元、优质的文化活动,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更深厚、更持久的文化动能!看到村民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她更加坚定了文化工作的价值与意义。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