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在心里看不起你,却依然联系你,其实原因很简单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1 20:39 1

摘要:你有没有这样的朋友?你们经常一起吃饭、逛街,在社交软件上互动频繁,所有人都觉得你们关系很好。

2025年09月01日 17:38上海

作者 | 俊明

来源 | 读者(ID:duzheweixin)

开学季演讲倒计时1天

立即预约

帆书樊登讲书

将在09月02日 18:30 直播

预约

樊登2025开学演讲啦!快预约!

你有没有这样的朋友?你们经常一起吃饭、逛街,在社交软件上互动频繁,所有人都觉得你们关系很好。

但每次相处后,你心里总有种说不出的别扭——TA的言语里总带着若有若无的嘲讽,对你的成就轻描淡写,对你的困境却格外“关心”。

这种关系就像一颗裹着糖衣的药丸,表面甜蜜,内里苦涩。

更让人困惑的是,明明TA似乎并不真正欣赏你,却依然频繁联系你,这到底是为啥?

林然拉黑那个认识十年的“好友”时,心里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过,反而有种解脱感。

她记得特别清楚,去年冬天她失业三个月,每天焦虑地投简历时,这位朋友“热心”地给她介绍了一份行政助理的工作——月薪3000,单休,还要负责给老板遛狗。

当林然婉拒时,对方一脸不可思议:“你现在这个情况还挑三拣四?”

更讽刺的是,这位朋友自己的履历其实平平,但她总能在林然面前找到优越感。

每次聚会,话题总会“不经意”转向她新买的爱马仕包包,或是她老公又升职加薪了。

最让林然心寒的是,当她历经三个月面试,终于拿到某互联网大厂的offer时,对方的第一反应是:

“这种大厂竞争很激烈的,你确定能待满试用期吗?”

另一个朋友阿凯的经历更夸张。

他有个大学同学,每次来上海出差都必定联系他,但永远只有三种情况:

要么是让他帮忙订很难约的餐厅,要么是让他用员工折扣代购点啥,最离谱的一次是凌晨两点打电话让他去浦东机场接机。

这种关系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工具性友谊”——对方把你放在通讯录里,不是因为你这个人值得交往,而是因为你有“使用价值”。

你可能是个24小时在线的情绪垃圾桶,他只在失恋、失业、心情不好时找你,把负能量倒完就消失,对你的生活毫无兴趣;

是人形工具箱,修电脑、写方案、借钱的“最佳人选”,但你想找他帮忙时永远“在忙”;

是面照妖镜,通过贬低你来反衬TA的“成功”,你越不如意,他越有优越感,在你们的关系里,你只需要永远当那个“不够好”的参照物就好。

英剧《黑镜》中的社交评分系统,其实每天都在现实生活中上演。

有些人无意识地在心里给朋友打分:能帮上忙的+1分,能衬托自己的+2分,情绪价值高的+3分……

当你的“分数”不够时,就会发现自己突然被冷落了。

那些只在需要时才出现的人,从来就没把你当真正的朋友,真正的欣赏不会伴随着若有若无的贬低,如果一段关系总是你在付出,对方在索取,这不是友谊,这是剥削。

所以,当发现自己在某个人眼里只是个“好用”的工具人时,最明智的做法不是继续讨好,而是学会给自己的善良设置门槛。

毕竟,你的真心很贵,要留给懂得珍惜的人。

我大学同学陈晨,他们公司有个女同事,每周五下班后都会“恰好”和他同路,然后开启长达40分钟的单方面倾诉。

从办公室政治到婆媳矛盾,从房贷压力到老公不够体贴,陈晨几乎能背下她所有的烦恼剧本。

有次陈晨重感冒请假在家,这位同事连发十几条60秒语音,内容是她发现老公疑似出轨的证据。

当陈晨委婉表示自己不太舒服时,对方回复:

“啊,那你好好休息,对了你觉得我该怎么处理这件事?”

这种关系模式太常见了。

闺蜜苏苏曾经有个“好朋友”,每次俩人见面她都像在开个人新闻发布会:

前半小时抱怨工作,中间二十分钟吐槽男友,最后十分钟总结“我的人生为什么这么难”。

有一次苏苏刚做完手术,对方来医院“探望”,结果全程都在讲自己最近相亲遇到的奇葩对象,临走时才想起来问:“对了,你是做什么手术来着?”

在这种模式的友谊中,你永远在当捧哏,“然后呢”“太理解你了”“这也太过分了”成为你的固定台词,对方却从不会把这些话用在你身上。

你的痛苦只能成为对方的素材,当你终于鼓起勇气分享困境时,对方要么轻描淡写带过,要么立刻转回自己的话题:“你这不算什么,我有次……”

他记得你所有可利用的特质,知道你是心理咨询师就天天来免费咨询,知道你会写文案就总让你帮忙改简历,但永远不会问“你最近过得好吗”。

我表姐的遭遇更典型。她有个认识了十五年的发小,每次打电话来开场白都是:“我跟你说个事,气死我了!”

三小时倾诉结束后,表姐试着说起自己带孩子遇到的困难,对方却说:“哎呀当妈不都这样,我先挂了啊快递来了。”

直到有次家庭聚会,这个发小当着其他朋友的面说:“我什么事都能跟她说,她脾气特别好,怎么说都不会生气。”

表姐这才惊觉,自己在这段友谊里的角色就是个“不会反抗的情绪收纳箱”。

健康的关系应该像呼吸,有呼有吸才能持续。如果总是单方面输出,本质上是一种情感剥削。

那些把你当情绪垃圾桶的人,其实心里很清楚——换作是他自己,绝对不会这样耐心地对待你。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陷入了这种不平等关系?

看看你们的聊天记录里,他的语音条是不是你的十倍长;每次见面后你都精疲力尽,而对方却神采奕奕。

如果你发现自己总是扮演着免费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却连最基本的关心都得不到,或许该重新评估这段关系的价值了。

真正的友谊不该是单方面的情绪劳动,而是相互滋养的情感交流。

记住,你的耳朵很珍贵,不该成为别人负面情绪的免费处理厂。

朋友阿梅办生日派对。

那天我走进KTV包厢,看见二十多个“好友”围着她唱生日歌,热闹非凡。

但大多数礼物都是千篇一律的香薰蜡烛和网红口红套装——明显是临时在楼下商场买的。

更讽刺的是,派对结束后,阿梅发信息跟我说:“今天来了好多人,但不知道为什么,感觉比一个人在家还孤单。”

这让我想起另一个朋友大鹏。他的微信里有4872个联系人,每周都要组三次以上的饭局。

有一次我亲眼看见他群发消息:“今晚老地方,来的扣1。”然后在收到三十多个“1”后满意地笑了。

但当我问他最近一次深夜崩溃时找了谁倾诉,他愣了很久说:“好像……发了个仅自己可见的朋友圈。”

这种情况被称为“社交囤积症”。

联系人列表像超市货架把朋友分门别类存放,“酒肉朋友”“职场人脉”“可发展对象”排列得整整齐齐,需要时随时取用。

聚会也不在乎谁来,重要的是包厢不能有空位,合照不能显得冷清。

最可怕的是,这种社交方式正在改变我们对亲密关系的认知。

同事小萌曾得意地向我展示她的“社交管理术”:周一闺密A陪逛街,周二闺密B陪吐槽男友,周三闺密C陪看展……像安排课程表一样分配朋友功能。

直到有次她急性阑尾炎住院,这些“功能型好友”不是在外地就是在忙,最后是隔壁不怎么聊天的邻居送她去的医院。

社会学家项飙说的“附近的消失”,在这个时代演化成了更荒诞的形态。

我们可以和素未谋面的网友聊到凌晨三点,却不知道对门邻居姓什么;

能给朋友圈的旅行照片秒赞,但朋友真正需要帮助时,我们的反应速度可能还不如外卖小哥。

你以为自己是人家的“好友”,其实只是对方通讯录里的一个“选项”。

那些看似亲密的互动,可能只是TA对抗孤独感的止痛药,当对方找到更合适的“社交替代品”时,你就会像过季衣服一样被收进“不常联系”的分组。

或许我们都该停下来想想,当微信好友突破四位数时,深夜能拨通的号码有没有多一个?当点赞列表越来越长时,真正了解我们喜怒哀乐的人有没有多一个?

人生短暂,不必把真心浪费在那些消耗你的人身上。

记住,最好的关系是让彼此都成为更好的人,而不是一方永远在证明自己配得上另一方。

下次当你发现某个“朋友”总是若即若离地贬低你时,不妨学着像亦舒笔下的人物那样思考:

“真正有教养的人,从不会让人难堪。那些处处要显得比你高明的人,说到底不过是自卑罢了。”

点个❤,与君共勉。

来源:安徽乡村振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