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许多女性的人生,从这一刻起,似乎就与手忙脚乱、身心俱疲紧密相连,陷入了一地鸡毛的狼狈里。
原创十点签约作者十点读书
2025年09月01日 18:31山东
十点读书雅君
,
将在09月02日 19:00 直播
预约
中秋佳礼|五谷磨房,以黑养黑
▼点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十点主播云湾朗读音频
妈妈过得不好,三个细节暴露,很明显,十点读书,12分钟
都说产房的门,是一道神奇的门。
走进去的是女孩,走出来的是女人。
成为“妈妈”这个角色,是一场没有彩排的演出。
许多女性的人生,从这一刻起,似乎就与手忙脚乱、身心俱疲紧密相连,陷入了一地鸡毛的狼狈里。
然而,很多妈妈身处其中,或许是习惯了,或许是太过坚强,常常不自知,甚至会笑着说“没事,大家都这样”。
一个妈妈过得不好,往往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大事来证明。
不经意间,悄悄泄露了真实状态;细微之处,早已写满了答案。
其中,这三个细节,最明显。
美国睡眠基金会曾有一项调查。
数据显示,2岁以前的孩子,有46%会在夜间醒来;在孩子2岁前,父母大约会缺少6个月的睡眠。
而这种对睡眠的影响,在妈妈身上最为明显。
有一位妈妈产后带着孩子回到老家,丈夫则留在外地工作,夫妻俩分居两地。
她向丈夫倾诉带娃的辛苦,告诉丈夫自己几乎整夜没法睡觉的痛苦。
丈夫不能理解。
于是他们约定,夜里只要孩子醒一次,妻子就给丈夫打一个电话。
第二天,丈夫醒来,手机里有一串长长的未接来电。
他才意识到,每天从晚上十点开始,一直到凌晨五点多,妻子原来会醒来这么多次。
成为妈妈后,7乘24小时待机成了常态。
睡眠被切割成碎片,三餐不定是家常便饭,随时随地保持高度紧张。
照顾孩子的辛苦加上职场工作的压力,身体这部精密的仪器,长期超负荷运转。
最先发出警报的,便是我们的脸。
中医常说“有诸内,必形于外”。
长期睡眠不足、思虑过重的妈妈会出现脾虚的情况,面色萎黄、缺少光泽,甚至鼻头颜色暗淡;
心情不畅、压力大的妈妈会肝气郁结,表现为面色发青、长黄褐斑。
把很多的时间和心思都投入在孩子身上,自己的脸上却在不知不觉间爬满了难掩的疲惫和憔悴。
可这样的状态,却不一定是孩子需要和喜欢的。
霍思燕在节目中分享过自己儿子嗯哼的趣事儿。
嗯哼告诉妈妈,他希望妈妈去幼儿园接自己的时候美一点。
希望妈妈是化妆的、穿裙子、高跟鞋,还要戴耳环。他喜欢漂亮的妈妈。
是呀,如果有一天,妈妈穿了新衣服,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孩子也会由衷地为妈妈感到开心,也会因为有这样的妈妈而骄傲。
心理学大师荣格说过这样一句话:
父母对孩子最不好的影响,莫过于让孩子觉得他们没有好好过日子。
其实,比起照顾好孩子的日常起居,作为妈妈,我们更应该先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健康。
比起昂贵的化妆品,我们要允许自己有“暂停”一下的勇气。
不妨从今天开始,给自己留出专属的放松时间。
或是冥想、瑜伽,或是躺下小憩。
或是在镜子前,认真的梳头、对自己微笑;
在公园的草坪上畅快呼吸;
在晚风吹拂的湖边走上几步;
在孩子写作业的间隙,给自己泡上一杯花茶。
哪怕只能抽出五分钟,也没关系。
当我们开始为自己打造出专属的放松时间,也就开启了积攒健康能量的第一步。
从今天起,听见每一次的身体警报,重视每一次的疲惫信号。
只有我们成为健康有活力的妈妈,才能养育出元气满满的孩子。
语言是心灵的窗户。
如果一位妈妈长期处于不快乐、压力大的状态,她的情绪往往会通过言语流露出来。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周末,小玲和同学们说好要一起去露营、野餐。
当她把零食都装进背包,穿上新买的牛仔裤,兴致勃勃地想要把这个消息告诉妈妈时,妈妈的手机响了。
是爸爸打来的。
他说事情多要加班,中午和晚上都不回家吃饭了。
挂了电话,妈妈脸上立刻阴云密布。
你爸真的是,心里一点没有这个家。
大周末的不想着回来陪陪我们,就知道一天到晚在外面。
小玲听完很不是滋味。
她明白妈妈一个人操持家务的不易,但也理解爸爸想要多赚钱、想要干出点名堂的想法。
我这日子是真的苦,要不是因为你,我跟他一天都没法过。
耳边,妈妈的抱怨还在继续,小玲始终找不到合适的机会跟妈妈说自己要和同学们去露营的事情。
她只能假装要上厕所,给同学悄悄打了个电话,说自己胃痛、要休息,这次不去了。
有的妈妈,就如小玲的妈妈一般,总爱埋怨,话语间充满了疲惫和无奈。
她们的情绪像过山车,时而高亢,时而低落,时而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
当她们把情绪宣泄给孩子、向孩子说了重话之后,又会陷入深深的自责。
如此恶性循环,不但会伤害孩子,也给妈妈自己造成了不小的内伤。
透过这些现象,看向妈妈的内心。
那些不经意的叹息、频繁的抱怨、或是突如其来的情绪失控背后,是满满的委屈和压力。
因此,我们可以尝试换一个表达,学会示弱、寻求支持。
当我们被繁重的家务压得喘不过气,不妨把“我太累了,事情真的是永远干不完”,换成“老公,我需要休息一会儿,你来收拾一下餐桌吧。”
当孩子调皮捣蛋的时候,不妨把“你怎么这么不听话,早晚要被你气死”,换成“宝贝,你这样做不合适,妈妈觉得很生气。”
当家里经济并不宽裕的时候,不妨把“到处都得花钱,这日子没法过”,换成“问题不大,我们一起想办法开源节流,日子总归是越过越好的。”
每一位妈妈都像是家庭的守护者,总是习惯把压力和委屈默默藏在心里。
但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情绪的出口,太多压抑,只会带来爆发。
学会温柔而坚定的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我们将会获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也会收获更多的幸福和笑容。
前几天去同事天天家里做客,一进客厅,众人都很惊讶。
她家的客厅里放着一台架子鼓,一只吉他和一只贝斯。
李姐问:“你儿子要学这么多东西啊,这可太卷了。”
天天的儿子开口道:“这个架子鼓是我妈妈的。”
此时,大家更惊讶了。
没想到,天天快要四十岁了,竟然还在花钱、花时间学习架子鼓。
李姐又问:“你这学架子鼓得花不少钱吧?”
天天笑了笑回答:
是不便宜,可我感觉学点东西挺好的。
年轻的时候也喜欢音乐,但犹犹豫豫一直没有学,现在正好和儿子一起学,感觉很开心。
这时,天天的儿子在一旁自豪地告诉大家:
我妈妈可厉害了,不但会打鼓还会唱歌,之后我要跟她一起组成乐队!
那一刻,我感觉天天的身上,是有光的。
她没有被家庭的琐碎完全淹没,依然保留着自己的爱好和追求,勇敢地为自己的热爱买单。
这不仅让她自己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也给孩子树立了一个积极向上的榜样。
和天天不同的是,很多女性在成为妈妈后,对金钱的支配方式就悄然发生了变化。
账单里给孩子买的奶粉、尿不湿、玩具、绘本琳琅满目,给家里添置的日用品样样俱全,唯独给自己花钱、买东西时,总要犹豫再三。
作为妈妈,我们的账单里满载着对家庭的用心,却忘了自己曾经也是向往美好、追求梦想的女孩。
曾经的我们,或许也有过许多憧憬:
想要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想要去远方旅行、想要穿上漂亮的裙子拍照、想要拥有一台属于自己的单反相机……
可是成为妈妈后,这些想法似乎都被搁置了。
我们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了孩子身上,以为这就是爱,就是责任。
但其实,我们会在这个过程中渐渐迷失自己。
很认同一句话:
母亲把所有的希望和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孩子和母亲都会不堪重负的。
请相信,爱自己并不是自私。
一个懂得为自己花钱的妈妈,才是一个成熟的好妈妈。
去打扮自己、去提升自己,到广阔天地里走走看看、在字里行间得到疗愈。
只有我们芬芳盛放,才能把家庭打造成灿烂花园。
最后,想和所有的妈妈分享一首很喜欢的诗——
是美国的著名心理治疗师萨提亚所写的《爱的法则》。
请你爱我之前先爱你自己,
爱我的同时也爱着你自己,
你若不爱你自己,你便无法来爱我,
这是“爱的法则”,
因为你不可能给出,你没有的东西。
亲爱的妈妈们,
你的脸庞,不该只有操劳的印记,
也应有健康的红润和发自内心的笑容;
你的言语,不该只有疲惫的抱怨,
也应有温柔的倾诉和对生活的热爱;
你的账单,不该只有为家的付出,
也应有取悦自己的那份小小确幸。
你若阳光明媚,家里便不会阴云密布;
你若身心滋养,才能更好地呵护幼苗成长。
点亮
,愿我们都能被理解、被呵护、被岁月温柔以待,在琐碎的日常里,活得舒展而有光。
来源:安徽乡村振兴